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526|回复: 4

叶涛:除夕放假重要性没有充分考虑 [zt]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2-31 20:00: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叶涛:除夕放假重要性没有充分考虑

--------------------------------------------------------------------------------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31日11:33 新世纪周刊  

  “除夕也该放假,使之与从年底到年初的习俗大体一致。”在23日开幕的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等共同主办的“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讨论会上,多位民俗专家认为,目前法定春节假日的安排没有真正做到人们的情感需要。

  会上,来自全国各地及日本等国的30多位专家学者就春节等传统节日文化的重新彰显进行讨论,专家们认为,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重大的传统节日也该放假。




   



  叶涛,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山东大学教授,亦持有相似观点。

  新世纪:除夕放假已经喊了很多年了,而且提前放假一天看上去并非难事,但是却一直没有实现,你认为政府最根本的考虑是什么?

  叶涛:可能还是墨守成规吧。实际上,中国的节日制度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制定了,2002年增加了一个双休日,主要还是经济利益驱动的结果,对于传统节日在国家节日制度里面的重要性没有充分考虑,尤其是代表国民情感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中秋节等。

  新世纪:传统节日的兴衰与放假有必然关系吗?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洋节,没有放假,也一样红火。

  叶涛:当然有关,放假能够给传统节日一定的位置,在这样快节奏的生活中,如果该过的节日没有给时间过,必然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洋节是看起来很红火,但是洋节是全国性的吗?洋节的兴盛最主要的还是商业利益的驱动,是一个商业炒作,主要是由商家来营造的。而且很多洋节也分年龄层次,主要受一些年轻人的追捧。但是传统节日是全民族的情感,积淀了整个国民的情感,国家不给假是说不过去的,比如除夕,不给假怎么过?

  新世纪:弘扬传统节日的根本意义是什么?

  叶涛:传统节日不仅是放假休息,也沉淀着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寄予着我们的民族情感,甚至可以说成为我们中国文化的符号,对于中华民族是非常重要的。

  放假仅是形式上的“发扬”,缺少对传统文化内涵的认同,即便放假也难以挽救传统文化。很多传统节日现在都变成了饮食节、消费节。所以我们要做很多工作,尤其是民俗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把这些属于民族的优秀的东西弘扬开来,传播下去。

  新世纪:你如何看待最近的10博士联名抵制圣诞节,这样就可以拯救传统吗?

  叶涛:我并不知道10博士是从怎样的角度抵制圣诞节的。就我个人对圣诞节的看法来说,抵制圣诞节和挽救传统没有关系,中国文化向来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外来的文化也并不是洪水猛兽,圣诞节也集聚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内涵,更多的是宗教情感。在西方过圣诞节是要去教堂的,有很多宗教方面的东西,而我们过圣诞节接受的也只是人家的形式,很多人都是去饭店吃个饭而已,已经变成了中国式的圣诞节。圣诞节也不是想抵制就能抵制的,如果真的能给人愉悦,让大家高兴高兴也未尝不是好事。红红火火的,有圣诞老人,年轻人喜欢,我们也不排斥。圣诞节并不是与传统节日对立的,没有必要抵制,我们且拭目以待,看圣诞节在中国能发展成什么样子。

  新世纪:有人说除夕放假虽然触碰到了大众的情感需要,但其一时不被采纳的“命运”几乎已成“定局”。

  叶涛:未必吧,国家会考虑民族的情感,节日立法也需要一个过程,要通过很多程序,现在就断言行不通,未免太过武断。只要大家都还在讨论关心这个问题,事情就会有转机,我们还希望明天就立法,这样今年的除夕就可以团圆了。只是,除夕放假涉及的问题还很多,一时无法改变也是情有可原的。

  新世纪:有民众认为除夕放假很有必要,但是清明、端午、中秋列为法定假日似乎不切合实际。

  叶涛:我不明白什么叫不符合实际,实际是什么?世界上很多现代化的国家都有自己很重要的节日,而且比我们多得多,实际上,他们的工业化程度也比我们高得多,但是他们很重视自己的节日,很多人到国外都会觉得国外的节日还蛮多的。

  要改变一个事情并不容易,但是我们要相信,做这个事情民心是很重要的,我相信国家是会尊重民意的。

  新世纪:听说您要组织一个关于节庆法令化的论坛,学会准备在这方面作些什么?

  叶涛:2007年2月7日到10日,我们会在北京举办一个国际学术研讨会,名称是“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到时候会邀请10多个国家的民俗专家,主要是对节日研究进行理论探讨,节庆法令化是其中很重要的议题。此前,中国民俗学会在推动节庆法令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今后会借助这个平台,以及诸多民俗专家的力量共同呼吁、普及宣传工作,推动民俗法令化。(记者 邓丽)

发表于 2007-1-1 21: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叶涛:除夕放假重要性没有充分考虑 [zt]

从上文得知,中国民俗学会将召开节日的会,我们这些普通会员能够列席旁听吗?没有收到通知,无法写论文参加会议。
发表于 2007-1-1 21:44: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叶涛:除夕放假重要性没有充分考虑 [zt]

爱好者 于 2007-1-1 21:23 写道:
从上文得知,中国民俗学会将召开节日的会,我们这些普通会员能够列席旁听吗?没有收到通知,无法写论文参加会议。


已经在论坛上发过通知了:
https://www.folkculture.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99

NO.37449  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第三届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06-12-25 12:26 )

中国民俗学会和北京民俗博物馆“第三届东岳论坛”国际学术研讨会

通知

一、主题:
文化空间:节日与社会生活的公共性
   
在一个充满差异和多样性的时代,如果没有基本的“公共性”的保障,一个社会就不成其为社会。政府以及知识界对于国家的一个重要责任就是保证社会的公共性逻辑能够有效运行,使民众得以生活在一个有序社会乃至和谐社会当中。我们在前两届东岳论坛从时间的维度讨论了有关节假日的一些重大议题,第三届论坛拟从空间的维度对节假日展开更广泛、更深入的研究。与前两届东岳论坛的议题相对应,这种安排既是时空合璧,也都是借助重要的理论概念切实关心百姓生活中很实际的问题。其实,当前关于节日的议题,如传统节日民俗的传承、节日的假日化,等等,是要落实到公共的文化空间才有望解决的大问题。
中国社会依托自己的文化空间运行自己的公共性逻辑,这些逻辑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冲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并通过吸收外来的因素而成为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从节日的文化结构演变到当代的情形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特点。公共空间,特别是公共的传统的文化空间,是公共性的载体和运作领域, “公共空间”、“文化空间”这些范畴能够较好地见证民众生活的历史过程和现实状态,我们从中也可能正面地展望我们的社会前景。同时,“文化空间”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一个关键概念,使之与中国特色的社会现象相衔接,可为我们从事这方面的工作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面对中国社会的快速分化,怎样通过保护传统节日来维护和加强社会生活的公共性,是我们非常重要的现实问题和迫切的理论议题。从现实中把握机会,从历史中寻找启示,从研究探讨中开启智慧,从世界各国的经验中得到教训,这些一向都是本论坛以开放的心胸关心中国社会的文化建设的着眼点。
大会既欢迎理论性、思想性的文章,也特别期盼以田野作业为基础的论述。

二、议题:
民俗与空间、公共空间、文化空间、公共领域相关联的理论问题
中国节日民俗与相应的社会空间的历史演变
中国社会的公共性与社会性的结构与机制
文化空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
空间民俗的国际比较研究
中国传统社会空间的个案研究:庙会、戏台、茶馆……
中国现代公共空间的个案研究:大众媒介、博物馆、公园、广场……

三、论文征集与会议的预备程序
大会将邀请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德国、法国、英国、南非、越南等国家的10位专家学者与会发表论文,并选择20位提供论文的国内学者作为正式代表。会后将很快正式出版研讨会论文集。
请有意参加大会的学者在2006年12月30日前提交论文题目与200字以上的提要,会议组织者将据此确定初步的人选,并及时通知入选的学人撰写论文;学者们应在2007年1月20日之前提交论文,会议主办者最后将根据论文确定正式的会议代表。

四、会务
时间:2007年2月9-10日(农历小年前后)
地点:北京市内

联系人: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王立阳
        电话:010-65514149
        电子邮件:seawly@163.com; seawly@sohu.com
        地址:100020北京市朝外大街141号

中国民俗学会
北京民俗博物馆


2006年12月9日

发表于 2007-1-1 22:02: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叶涛:除夕放假重要性没有充分考虑 [zt]

谢谢,元旦后立即提交论文,还来得及吗?
发表于 2007-1-1 22:06:22 | 显示全部楼层

RE:叶涛:除夕放假重要性没有充分考虑 [zt]

我不是学会的人,不知道具体情况。下面有联系方式:

联系人:中国民俗学会秘书处 王立阳
        电话:010-65514149
        电子邮件:seawly@163.com; seawly@sohu.com
        地址:100020北京市朝外大街141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23:2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