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62|回复: 1

【原创】学者番禺论道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1 21:53: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献计 民众参与 共商春节非物质文化保护
——“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代表番禺柏堂村考察纪行


2006年12月22-24日,由中国民俗学会、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州市番禺区委宣传部主办,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广州市番禺区文联、番禺区化龙镇人民政府承办的 “春节:地方性与民族文化认同”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市番禺区隆重召开。国内外学者就春节的地方性差异、民族文化认同、保护和发展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讨,并联合发表了《保护原生态年俗广州宣言》。
会议特别安排了实地田野考察,以番禺区化龙镇柏堂村为对象,学者与村民共同商议如何传承地方文化,如何让春节生生不息。

祠堂做会,展示民间曲艺
在番禺的田野考察座谈会被安排在化龙镇柏堂村的尚义李公祠中进行,专家们沉浸在祠堂古色古香的氛围当中,村中东塘乐社和浩明乐社联演的曲艺节目显示出了岭南粤剧的丰厚民间土壤。
“化龙镇的领导能从区域发展的高度来规划本土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现了一种使命与责任感。政府在文化保护、整理、发扬方面的重视使民俗学研究者备受鼓舞,同时更是广州中山大学研究者的福音。”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叶涛教授如是说。

家国意象,凝聚人气财气
尚义李公祠是村内保护最好的祖堂,始建于明末,重修于清道光年间。为了迎接专家的考察,村民精心装扮,祠堂门前花团锦簇,群狮起舞,万人空巷,热闹异常。
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陈勤建博导评价道:其实只有家才真正代表了我们的根基。祠堂就是一个象征,家就是它的宗族精神。历史上,祠堂作为大多数中国人寄托,不仅利用族田、公田培养了一批自由知识分子,而且在当下,沿海改革开放初期2/3的外资其实都是宗亲、宗族血缘吸引的结果。作为祠堂的家有着强大的凝聚作用,对于今天民族国家的经济发展,和谐社会的建设都有着普遍的意义和价值。

敬意的站,呼吁群体传承
村民们的私伙局水平震撼了与会的专家,村民自发的真诚迎接让中国民俗学会理事长刘魁立教授在发言时情不自禁的站立起来,因为他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表现民俗学家对村民的敬意。刘魁立教授谈起了在美国印第安文化保护区的所见所闻,现代土著文化成为一种仅仅作为展示的伪民俗。
“而在化龙镇,我看到了中国民间传统文化的力量。一方面是我们依旧在传承着传统;另一方面我们依然有一个强大的可以呼应的群体。美国印第安文化是个体、书面的;而中国是鲜活的,并且指向未来。”
因为民众是真正的传承者,享有人……

亲身体验,感受中国巨变
来自日本日本东京的民俗学家田仲一中教授感叹在中国基层可以看到如此鲜活的民间文化,并体验中国的当代变迁。日本东京都立大学的何彬博士则在目不暇接的民间文艺活动中表示应该努力向海外推介中国基层文化,展示一个无限活力和民众生活的中国。

政府主导,共建文化大省
化龙古镇享有“岭南文化之乡”的美誉,自宋末立镇,是明末清初文人屈大均、近代岭南画派陈树人的故里。潭山飘色、乞巧工艺和龙舟竞渡是其民间特色游艺。
在发言中,渴望与村民对话的北京大学高丙中教授肯定了广东不仅有着强势的经济领先地位,同时文化建设也走在了前列。政府作为中介,需要不断发挥联系学者、民众和地方干部的纽带作用。需要充分认识民间文化“遗留物”的价值,从文化功能角度出发,把政府决策与民众日常生活融合起来。因为和谐社会最终是一个文化观念,我们要做的便是相互尊重,平等对待。
祠堂内外的村民报以热烈掌声,他们有理由得到这样的礼遇和尊重。

在番禺,民俗学者们不仅观察者,更体验着。田野参与收获了对于当下民间直接的注意,同时被转化成对于各自研究不同的经验。化龙、柏堂可能仅是一个个案,在这个点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中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基础与热情。
发表于 2007-1-2 10:31:3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原创】学者番禺论道

yanj 于 2007-1-1 21:53 写道:
祠堂做会,展示民间曲艺
在番禺的田野考察座谈会被安排在化龙镇柏堂村的尚义李公祠中进行,专家们沉浸在祠堂古色古香的氛围当中,村中东塘乐社和浩明乐社联演的曲艺节目显示出了岭南粤剧的丰厚民间土壤。

  那天的欢迎仪式有点过火了。几乎是全体村民出动,敲锣打鼓舞狮子,沿途红地毯,村民们排开两列站在红地毯边,男的女的、老的少的、拄着杖的、抱小孩的,那阵势,好不吓人。
  我下车早,走在队伍前面,看到这副阵势,愣是不敢往前走。等了一会,只好跟在刘魁立、叶春生两位老师后面,两位老师一踏上红地毯,只听锣鼓喧天,礼乐齐鸣,我一看,当时就吓坏了,浑身冒汗,两腿发软,不敢向前走,只好往左一拐,混入村民队伍,站在红地毯边,看着学者队伍进场。
  做下等人做惯了,从没受过这种礼遇,我当时真是手足无措,浑身不自在。
  后来也记不得是哪位老兄顺手把我重又拉进学者队伍,诚惶诚恐的走进了祠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22:4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