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783|回复: 0

读好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6 02:38: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这几日,在读几本好书,介绍几句,也算日记。
    一是日本著名汉学家沟口雄三主编的《中国的思维世界》。孙歌等译。其实,读此书,又得和他的《中国前近代思想的演变》、以及《作为方法的中国》,还有岛田虔次的《中国近代思维的挫折》(甘万萍译),以及日本思想家竹内好的《近代的超克》(孙歌译)等结合起来拜读,才会有更深刻的体会。记得读后述的几本书时,给我的刺激颇大,始知原来所受的思想史和社会史的训练,原来是如此的苍白。当然,印象最深的是竹内好的鲁迅研究。他的那种语言,的确是得鲁迅真传了,亦算鲁迅死后最好的异国知音。反观中国,大谈鲁迅的,不过是吃死人饭为多,包括他堪称不孝违背祖训的儿孙俩。1961年竹内好提出“作为方法的亚洲”和80年代中后期沟口雄山提出“作为方法的中国”后,台湾的陈光兴提出“亚洲作为方法”。陈光兴此文发于《台湾社会研究季刊》,56期,2004,十二月号,引起了两岸学者很大的争论。该文由讨论台湾“脱亚入美”的问题意识入手,来反思“西方”在台湾学术生产中的宰制性力量,进而反思如何考察两岸关系。

    二是台湾中研院新科院士黄一农《两头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我对于天主教没有什么研究,不敢评论,却知此君的书,是极见功力与才性的。黄氏最初研究天文学,后来才转向史学研究,是跨科研究的高手,受到良好的学术训练。数年前写有关泉州洪潮和通书的一篇文章时,最初就是参考黄氏《通书:中国传统天文与社会的交融》一文。葛兆光在给学生开读思想史的书目及论文时,曾将此文列为必读的一篇参考文献。

    三是赵世瑜《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就像作者借力自荐的一样,此书得和另本著作《狂欢与日常》一起合读,方能对赵的一方高论有些通透的了解。二书都是作者的论文汇编。作者外文甚好,对史学理论及民俗学、文化地理学都曾用力过一阵。近年和陈春声、刘志伟及郑振满诸人呐喊“历史人类学”。自然,诸位的历史人类学和王铭铭的历史人类学路子是有些差异,彼此也都有相当善意的嘲笑。赵如今是我厦大师妹的老师,亦曾见过数面。我感叹的倒非赵的什么新观点,而是他能够把好多说法说得好圆,亦见内功不是吹的。如今,历史人类学仿佛已成为显学。我的那本《信仰、仪式与乡土社会》,出版时也作秀挂上了这顶高帽,实在有些汉颜。我不过是在历史学边上走了一着,如今深知史水太深,逃之夭夭。现在呢,还有同辈永华君、张侃诸君,在里头亦很热闹,实在得好好祝福他们于学业的敬畏之心。翻了翻相关的论文,区域、国家与社会、社会变迁、历史记忆、权力、象征、族群等等名词,已被历史人类学家拔弄得快成话语霸权了。我开始觉得有些烦。其实,中研院史语所王明珂《华夏边缘: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还有《羌在汉藏之间:一个华夏边缘的历史人类学研究》,实在是很不错的好书。读来倒不太生硬。当然,联系上一些有关中国大历史过程的说法,我发现上述日本研究思想史的人的一些观点,却是中国的历史人类学家可能忽视的,仍然作一些述说,当然换的是史学的语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23:2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