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904|回复: 2

2007.01.2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6 19:46: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1.2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胡锦涛书记讲话 对文化类网站产生深远影响
把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作为网络文化的重要源泉,推动我国优秀文化产品的数字化、网络化,加强高品位文化信息的传播,努力形成一批具有中国气派、体现时代精神、品位高雅的网络文化品牌...

2、凤翔泥塑 连续六年与生肖邮票结缘的背后(多图)
位于中国西部这个小小的凤翔县城,六营村这个从外表看起来一点都不起眼的小村庄,究竟有怎样的魅力,使得国家邮政总局邮票设计者和众多关注者的目光,一直都注视着这里?

3、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评多了还是少了
第五届评选虽然由国家发改委牵头九部委联合进行,但一样引出了不同的看法,一些看法甚至非常激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到底是什么,又为何会引发不同观点争执呢?

4、民间木版年画 杨柳青年画传承与变迁(组图)
“文革”期间,杨柳青的年画作坊屡遭浩劫,一大批珍贵的木版或被损毁或被当成柴禾化为灰烬,年画的制作工艺相当一部分失传,只有个别几个艺人斗胆隐匿的一小部分版得以流传至今...

5、守望精神家园:舞动在乡间的“牛皮娃娃”(组图)
环县的道情皮影是珍贵的、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艺术魅力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环县仍有近50家皮影戏班常年活动在陇东乡间庙会和民俗生活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带给乡亲们喜闻乐见的乡土艺术...

6、腊八节 北京雍和宫舍粥3000碗 创历年舍粥之最(图)
红色的芸豆、白色的高粱米、黄色的小米……昨天下午,八大盆腊八粥原料摆在了雍和宫食堂中间的桌面上,其中像芸豆、紫花豆等原料已经煮成半成品,“等待”着凌晨2点左右“下锅”...

7、张新英农民画欣赏:乡情·童心·诗意(组图)
欣赏农民画家张新英的新作《打瞌睡》令人叫绝!这奇妙构思谁能想得出?打瞌睡居然入画,还画得这么动人。这独特创意并非作者凭空臆造...

8、探访山西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文涛与剑(图)
代冷兵器的代表―――刀剑早已转化为武术器械,并成为极具魅力的珍稀藏品。然而,传统兵器的制作技艺曾失传良久,难道就后继无人了吗?不,在古城平遥有这样一位热血男儿...

9、静海杆会:古老的花会流传至今数百年(图)
静海杆会作为一道古老的花会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了,与其他地区杆会不同,静海杆会使用的是活杆,即由数位青壮年男子扛杆走街随时随地可以立杆表演。表演者直接沿杆爬至杆顶...

10、艺术家方桂凤:巧手剪出人生精彩(组图)
方桂凤把一张40平方厘米左右的红纸横竖四对折,用手压平,拿起来略微端详之后,用一把长柄剪刀在纸上熟练地划了几道暗线,镂了几个小孔。然后,她一手持纸,一手运剪,不到四分钟,两只淘气的镂花小猪便从她的指缝间“冒”了出来...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七月七乞巧

        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中国民间流传最广泛的爱情故事。故事说,七仙女下凡同牛郎结婚,男耕女织,相亲相爱。三年后,他们生有一儿一女,生活美满幸福。不料,天帝和王母发现织女在凡间万家产,便派天神把织女抓走,从此夫妻分离。后来天帝只让牛郎和织女每年农历七月七日在银河相见一次。天上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就是从这个故事来的。

        织女心灵手巧,民间在纪念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里,逐步形成了乞巧的习俗。

        唐代记录长安乞巧的诗文不少,如:“家家乞巧望秋,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在陕西各地区很流行,各地大同小异。咸阳地区七夕乞巧活动自有一番情趣。每年农历六月六,姑娘不把精选的豌豆耀在盆里,盖上白布,放在阴凉处,三天两头换一次水。等到豆芽长到两寸时,便集成束,并有彩线拦腰扎起来。等长到七寸左右,已经束上3-5条彩线,当在叫做“巧芽芽”。

        到了七月初七,黄昏,由一位姑娘带头,将采来的柳枝扎成一个人形,用木勺做头,画上脸谱,披上衣裙。扮成织女,置于村头空地或柳阴下,唤做“巧娘娘”。有的地方还把“巧娘娘”放在秋千上,表示织女驾云下来。

        “巧娘娘”面前放一香桌,上面供奉鲜花、水果,还的用面和成有小巧玲珑的刀、剪、尺子。不少姑娘还把平日绣的枕巾、鞋垫等摆在香案上。随后,姑娘们跑在桌前的席垫上,开始唱乞巧歌:  

        巧娘娘,乞巧来,
        梧桐树下花儿开。
        花儿开,树儿摆,
        我把巧娘迎下来。
        牵牛郎,写文章,
        我把纸砚献上来。
        我给巧娘献西瓜,
        巧娘教我铰菊花,
        我给巧娘献蜜桃,
        巧娘教我来描绘。
        ...

        乞巧歌唱完,开始赛巧。只见姑娘们一个个微闭双目,做出各种动作,表示擀面、切菜、织布、绣花。其中穿镇引线这一幕最有意思,几个镇线能手围在“巧娘娘”四周跪下,闭着眼在巧娘娘的裙内穿镇引线。这一习俗同《西京杂记》是所载的汉代彩女们在七夕这天“穿七孔针于开襟”几乎一样。
  
        待到入夜,姑娘们借着月光或灯光“占影测巧”。她们把自己生的巧芽芽放到水盆中,根据为中的倒映的影像,测验巧在哪一方面。比如,倒影像炊具,说明将来饭菜做得好;倒影像朵花,说明将来擅长于绣花。在看倒影的时候,姑娘们还会嬉戏说“看你脸蛋俏不俏”,“看你辫子长不长”。

        乞巧节源远流长,在民间已成为妇女社交游乐的节日,寄托着姑娘们比手艺的强烈愿望。
发表于 2007-1-26 21:22:58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01.2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创意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7-1-30 19:08: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2007.01.26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也得谢谢您的支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20:43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