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56|回复: 0

2007.03.2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3-20 18:37: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3.20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范庄龙牌会:二月二绵延传统民俗(图)
农历二月初二,又被称为“龙抬头”的日子,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民间颇有影响。节日仪式与“龙”有关是这个节日的基本特征。而在石家庄市赵县范庄村每年二月二举办的...

2、民俗大节:二月二 龙抬头 风俗细数(图)
2007年则更为特别,细心的人会发现:今年的3月19日民族传统节日的中和节、20日二月初二的春龙节、21日二十四节气的春分。这三个节日能在日期上连在一起...

3、关中民俗:丧事之葬礼(组图)
当丧车行到村南门口皂角树下时,在一片哭声中,由搀扶长子的亲友将黄盆摔于地上,后面的孝子纷纷将其踩碎。长子也许过度操劳悲哀,说话声音沙哑,大哭一声就像断了气一样...

4、观察:寻访饱经沧桑500年前的中国古乐(多图)
屈家营音乐会始创于元明之际,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其音乐源于佛教寺院音乐,是宋元以来南北音乐交流的产物。音乐会曲目丰富,乐谱完整,乐手技艺精湛...

5、姑田游龙 镜头见证悠远民俗 热闹异常(组图)
除了秀美的山水风光,连城最为著名的就是每年正月十五的“姑田游大龙”。姑田大龙又有“天下第一龙”之称,从清朝乾隆年间开始姑田就有游大龙的习俗...

6、非物质文化遗产--姜塬村圣母庙会民俗(图)
扶凤县揉谷乡是商周时代的邰国地域。当时姜塬的儿子后稷曾在此地“揉谷”。揉谷乡有个姜塬村,是周族圣母姜塬的出生地,五十年代曾在此发现过邰国石碑...

7、民间艺人重塑失传60年传统手工艺品(图)
一条用一粒粒稻谷粘成的活灵活现的龙——谷龙和十景花团,出现在乐清市虹桥镇瑶北村,吸引了村里的男女老少围着左看右看,好不新鲜...

8、挖掘文化遗产 山东蓬莱为八仙过海申遗
蓬莱作为“八仙过海”传说中的发源地,距今已有两千一百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它的神奇传说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并通过宗教、民俗、文学、艺术等形态...

9、“界首最后一位彩陶艺人”----卢山义(多图)
卢山义还有个爱好就是看戏。当地有名的沙河调及河南豫剧,只要有机会就会去看。戏剧中的人物深深地吸引着他,并激发了把人物形象画到陶胎上的冲动...

10、600岁“细十番”从山村走向全国(图)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细十番是在公元1377年,由楼塔著名的宫廷御医楼英从皇宫带到了民间的。这位皇帝身边的名医晚年辞官返回楼塔故里后,与当地众多擅音律..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挑幡
         挑幡艺术几百年前就开始在福建建瓯民间流传。相传在明末 ,民族 英雄郑成功招募抗清复明大军,横渡海峡收复台湾。当时建瓯城郊 大洲村的青壮年,大都纷纷应征入伍。在收复台湾之后,部分将士于农历正月二十四凯旋,全村男女老幼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家家户户设酒宴,村里还搭台唱戏庆贺。当时,将土们将带回的军旗置于长竿之上,尽情挥舞,藉此纪念壮烈捐躯的弟兄。从此,每逢正月二十四 ,大洲百姓都要按例擂鼓鸣锣,将旗竿来一番装点,舞动一番 ,以表庆祝与纪念之意。随着岁月流转,便逐渐淡化成了当今建瓯民间特有的挑幡习俗。
         建瓯挑幡制作工艺上有独特的风格。就形制而言,建瓯挑幡的幡,要求选用一根约 l0 米长的笔直毛竹,削去校叶,凉干后,外上朱红油漆,画上各种吉祥图案;竿顶扎着彩灯 ,彩灯之下是一座用竹骨和彩绸制成的六角宝塔,四周缀挂着数只小铜铃 ,塔底顺杆悬挂绵幡一幅,幡幅上绣有褒颂词句。据鉴定,最长的幡为 10.2 米,幡重为20.6公斤。
         表演时,有的头顶长竿,有的肩挑脚踢,有的鼻托牙咬,个个技艺精湛,身手不凡。演兴至时,还你争我夺一竿 ,竿旋旗飘,幡幅呼啸 ,迎风招展,令人心驰神往 ,叹为观止。如今,建瓯挑幡在现代挑幡传人陈老艺人的带领下,在保留传 统技法的基础上不断发扬光大 ,形成了一套既异彩纷呈又新颖高难的新套路,如:手舞东风转,肩扛南天松,肘擎中军令 ,牙咬北海塔 ,口挑百战旗,鼻托乾坤棒,脚踢西方柱等跌看起伏、穿梭组合而成的 多彩多姿的招法。1996年1月,由陈老艺人带领的挑幡表演队,参加了上海电视台"天下第 -"栏目表演后,被授于"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的殊荣,并列入《吉尼斯大全》。
         目前,建瓯的挑幡艺术已深入城乡及学校,当地通过举办培训等方式培养了大批挑幡后人,发展了一支拥有青壮年、老人、女子、少儿挑幡等多种形式的表演队伍。根植于闽北土地上的这一艺苑奇葩, 正在民间土壤里不断生根发芽,花繁叶茂。
[ 本帖由 shangli 于 2007-3-20 18:42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16:5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