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890|回复: 0

2007.04.0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4-5 17:48: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笔者按:近几年来,随着时代经济发展,个人状况的改变,许多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为了更好的传播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人们对传统文化沉睡的意识,偶决定每天播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十条,并每天进行相关的名词解释,进行文化遗产扫盲,同时传递给读者,也希望大家能支持!如果有广告行为,希望管理者能够多多谅解!

每天关注!2007.04.05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要闻!
(点击文章题目即可观看)

1、年年清明今又到 扫墓祭祖语纷纷(多图)
清明节又悄悄来临。“清明”既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我国传统“八节”之一,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古老节日,具有浓厚的人文性与民俗性。每年清明前后,老百姓都有踏青、扫墓等习俗,清明节是一个...

2、武安傩戏: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的话剧
傩在古代是一种驱除邪祟的仪式,是中华民族一种古老的文化。据《汉书·艺文志》记载,汉朝时候,每到元宵节时候方相士要扮演成原始神灵,带领着诸多...

3、文化遗产:传承 才是最好的保护(图)
与生存方式的改变相比,旅游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冲击更为严重。一些地区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了“摇钱树”,商业化运作使得许多民间歌舞和民俗变味乃至变形...

4、哈市十大“非物质遗产” 全面解析(图)
满族珍珠球是既古老高雅又文明适度的体育竞技活动,具有满族文化传统,目前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在五常等地,人们只有在庆祝民族节日时才玩起这种运动...

5、带你认识一个有待识别的民族--亻革族(图)
后羿后裔说武丁射日天柱山林深如海,祖先一亻革家以捕猎为生。那时的人死了不兴埋葬,都是放在高崖上让鸟兽啄食完为止。武丁三兄弟的祖先死了,但是这三兄弟...

6、民间庙会,传承还是消亡?
传承还是消亡?在城市化进程的强大力量面前,传统民间庙会正经历着一场命运抉择。然而,有权投出这“命运一票”的,又该是谁?

7、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示(附详单)
此次公示的项目共分为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大类,伯牙子期传说、长江峡江号子、宜昌堂调、恩施灯戏、武当山道教医药等97个项目上榜...

8、京杭大运河申遗:一条河流20年的命运与纷争
当长城在1987年被列入首批中国“世界遗产名录”时,大运河却仿佛被遗忘了。时光如梭,20年过去了,在世界遗产不断拉长的名录中,人们依然没有看到京杭大运河的身影...

9、老北京清明时节:踏青春游 放风筝 荡秋千(图)
老北京时的踏青由于那时交通不便,一般百姓或穷学子多赴西直门外高梁河畔、陶然亭和东直门外就近踏春。高梁河又名长河,是旧京西北郊的一条美丽河流...

10、王孝诚: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内画艺术的守望者(图)
王孝诚师从张文堂、薛京万等老艺人学习内画,多年来,在传承传统艺术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特别是他于1961年,改革百年相传的内画竹笔为狼毫内画笔...

11、泥人陈大满 三十寒暑只为泥人飞得更高走得更远(图)
早在几年前就听说广东阳江有一位专门“玩泥”的民间艺人,当时并不十分在意,后从当地文化界获悉,这人名叫陈大满,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大玩家”...

12、赵书:民俗回归 民俗节日该怎么过?(多图)
清明节即将到来。如今,传统的民俗节日有了复兴的趋势,但是节日最核心的内容往往变成了“吃”,一些节庆活动也未能形成全民参与的盛况。传统节日在今天具有什么样的意义?...

13、木与纸的朝圣 印刷术的活化石 藏族雕版印刷术 (图)
除了丰富的典藏、印经院另一大特色是传承百年的手工印刷术及造纸术。在这里,经文的印刷被分为16道工序:裁经、泡纸、兑墨和研磨朱砂、印刷、晾晒、洗版、入库、分页...

14、粗犷奔放 刚健豪迈的庆阳一绝--五蝠皮鼓
华池的五蝠皮鼓鼓舞当起源于图腾舞或者傩面舞。周代居住在庆阳一带的北方戎狄势力异常强大,“荒服不朝”,西周历朝多次征讨,战祸不断。当时的先民们都十分信奉神灵,想依靠祈祷神灵来保佑平安...

本日扫盲:非物质文化遗产名词解释---线腔
     合阳线戏,又称“线腔戏”,俗称“线胡胡戏”。其角色形象酷似唐俑和“来报子”,有“郭秃”遗痕,因而它历史悠久。合阳线戏偶高80至90厘米,初期偶身扁平,无手足,以袖袍代之。提线5至7根(头3,手2,腰1), 特殊需要加至13根,线长约1米(名为“低线”); 七十年代后舞台更新,艺人在高空操作,“高线”出现。艺人们经过长期实践,摸索出提、拨、勾、挑、扭、抢、闪、摇八种技法,使偶人几乎可以做出各种生活与舞蹈动作,神态逼真。早期舞台约15尺见方,木柱支撑,布幔相围,两侧上下场。六人伴奏,五人操偶,往来逡巡,莫不应节,维妙维肖,栩栩如生。

     明末清初的戏曲家李灌,曾对合阳线戏的木偶结构、造型、唱腔进行大胆改革,并专门为其撰写剧本。王武汗、“六六子”、党文辉等,都是名噪一时的艺人。新锐王红民、肖望峰等,创作了端椅子、写奏章、闪扁担等不少高难动作,屡获褒奖。

     线腔传统剧目颇丰,大致分为爱情戏、历史戏、公案戏三类,约500余种,向有“十二鸳鸯”、“十二龙凤”、“二十四卷”、“七十二图”之说,常演《西厢记》、《谪仙楼》、《金琬钗》等脍炙人口的精彩剧目,本戏后还加演诙谐幽默的折子戏。

  合阳木偶,造型古朴,唱腔激越,具三秦大地慷慨悲壮之风,至今光彩依旧。

优秀文章推荐:

“搏”在边城的人们(图)

寻访“林黛玉”出家地:兴隆寺(多图)

优秀民俗视频:

庙会唱豫剧的推销员  
长安社火
摩登女郎热舞
杨飞、李淑文的皮影人生
中国风--《中国皮影》
《影像》-剪花娘子库淑兰
教你扎风筝
关中民俗-细狗撵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15: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