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53|回复: 2

民族服饰模糊化的负面影响—白、汉族现代民族服饰文化分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5-9 16: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孙疏影   


一、从白、汉族服饰特点看传统文化在现代文
化中的地位
    摩尔根说:“人类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包括一种不同的文化,并代表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现代中国社会作为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一个特殊发展阶段,它的过渡性决定了给中国人生命活动以价值意义和精神依托的现代中国文化的“过渡性”特征。换言之,从总体上来
看,现代中国文化仍处于从传统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的过渡、变迁和转型过程中,是介于“传统”与“现代”之间的过渡型文化。深厚的传统因素与相当的现代因素并存,所以这种过渡型文化形态兼有“传统”与“现代”两种特性,形成二元化的文化结构。人们生活在这种过渡型文化氛围中,同时受到两种文化模式潜移默化的影响和制约,因而时常处于传统因袭与探索改革
变迁的犹疑仿徨境地。传统型文化与现代型文化是完全异质的两种文化,它们有着不同的社会基础根源,在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的不同阶段,体现出价值观、意义体系和历史方向的差异,执行不同的文化功能。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和扬弃就是现代化意味,传统文化体系的解体和现代文化体系的确立过程就是现代化过程。同时,传统文化体系也本能地对现代化变迁进行排斥和抗拒。因此,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必然会存在尖锐、激烈的碰撞、矛盾和冲突。互相排斥、相互制约,对立两端形成作用与反作用的文化张力平衡,这是文化发展的内在矛盾与动力。文化自身通过不断调节、更新而获得发展,其结果是诞生成为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新形式。
    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矛盾的冲撞随处可见,各种文化矛盾的对抗、消解和转化,促成传统文化形态向现代文化形态的磨合。现代化除了高度发达发展的经济和科技外,也包含了民族文化现代化的内容。而且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现代化与经济现代化更仰赖于民族文化的现代化程度。如果以科技经济的发达程度作为现代化的重要指征,西方发达国家就是现代化的化身白族服饰=>汉化=>中西合璧,汉服饰=>中西合璧=>西化这个过程与现状明显地体现出现代文化对异化文化的消融。过程是较为漫长的,其结果却是显明的。中西合壁也好,异化也罢,都是传统文化在现代文化斑斓光环卜残留的尾巴,传统文化的价值折转为现代文化笼罩下的变异,呈向相反两极端发展态势,相辅相成地共同形成过渡—传统中有现代,现代中有传统,即中西合璧,且以西化为主体。在现代文化主导中应扬弃地对待传统文化,去粗存精,去糟粕留精华,悠久的传统文化有着不可忽略的重要地位。
      二、没有民族服饰的悲哀—民族服饰模糊化的负面影响
      白族现代服饰已实现了男子服饰从老到幼的全盘汉化,以及女子服饰的半白半汉的结合集聚一身,且呈现出明显的异化与普化的结合与协调统一。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这一个现象:白族女子日常的服饰的总趋势是在向普化方向发展,前卫的少男靓女早已是城里或影视中的时髦打扮,十几至二十岁左右的女孩子儿乎都是汉家装束,准备有几套白族服饰是在特别的日子里用的,如参加亲友的新屋落成的安龙谢土仪式,或给出生的第一个婴)L命名的“汤饼会”等,平常并不穿
民族服饰,而四十岁左右的妇女装束民族化的成份却要浓郁一些。
    汉族目前的服饰状况,若说中山装和旗袍是民族服装,那么男士们在日常生活中已难觅其踪迹,女士的旗袍要么是改造后的时装,要么是作为特殊场合用途的礼仪服装,可以说日常生活中已没有了具明显汉族特色的服饰。如果说经过改造变形后的中山装或带有中式服装痕迹的女服可谓汉民族服饰,那么它的西洋味也太重了。半土半洋,不伦不类,起码不能算是地道纯粹典型的汉族服饰,与其他民族如白族女子日常服饰的明显民族标识特色相去甚远。
    这样,白族服饰一汉民族服饰化一西化,如此演变明显的轨迹,让我们可将白族现代服饰虚拟为汉族服饰发展演变流程的活化石。汉民族经历了一个“博大精深传统一中西合璧*模糊服饰”的演变历程,白族服饰也已经历了并正在经历着“传统特色鲜明=>白汉融合=>完全汉化”的流程。如此认同汉族的白族,会不会向认同西方服饰文化的汉民族一样,逐渐地民族服饰特
色模糊化或仅作为民俗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柱而存在,或成为本民族一个悠远而美好的回忆?!这个问题姑且不论,就目前状况来说,汉民族服饰的模糊与白族男子民族服饰的消亡及白族女子民族服饰的半消亡,会给予我们一种没有民族服饰的悲哀!   
    正如前所说,民族服饰包融的是一种民族标识、民族精神、民族气质,是它们的最外在、最直观的物质表现,缺乏这种民族服饰,无疑地会在某些方面削弱或影响民族形象,如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人场式上穿着的是西服,也会在某种程度上削弱或影响民族凝聚力。“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反映的是古人一种透悟的思辨逻辑,这种逻辑的力度把人而为治的衣裳与君而为治的天下之间那种难以言说的微妙关系透彻地点破,于是,衣裳之治成了政治的代名词。反之,几千年中华历史政治,正是王权政治对服饰文化的制裁。现代民族服饰的确立,应成为民族服饰的一部分,更是民族新形象的外在物质标识之一。以流行时尚特别是西化的时尚为主,取代民族服饰的悲哀,主要表现为审美时尚的负面影响。对一个民族而言,民族服饰的消失,一定程度的渐趋全球性整体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深广的。美国经济学家托斯丹·本德·凡勃伦早在一百年前就指出:“我们对任何一个时期风行的式样所感到的美或  ‘可爱’,只是片时的,假性的……我们对于任何最新事物的一时爱慕,并不是从审美观念出发而是别有所依据的,一等到我们固有的审美感占了上风,我们对于这个新型设计就要感到难以接受,它的寿命就要在这个时候终止。”这里用“固有”二字修饰审美感,这种审美感从民族整体来说,当是凝聚沉淀了民族的独特气质与独特审美价值观,于是“固有”的这种民族特色,根深蒂固的本源沿袭,并不会为时尚短暂的强劲西风所吹毁,我们对于这个国际潮流化普化的一种设计类型在具有相对稳定及深的审美理想上就会难以全盘接收,恰如康德所言,时尚的追随是“极端反鉴赏的”,这种流行时尚西风就会寿终正寝。
    审美学、民族学告诉我们,越是富于个性的、民族的东西,生命力也越长久越顽强越能焕发光彩。同时,斯大林指出:“‘民族性格’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生活条件变化的,但它既然存在于每个一定的时期内,它就要在民族面貌上打上自己的烙印。”他说:“每一个民族,不论其大小,都有它自己的只属于它而为其他民族所没有的本质上的特点、特殊性。这些特点便是每一民族在世界文化共同宝库中所增添的贡献,补充了它、丰富了它。”服饰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传统和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服饰的民族性是在世界各民族的服饰文化当中某种服饰文化对其他文化而言所具有的个性特征,这些特点积累多了,并发展到特别鲜明和成熟的阶段,形成为独特的民族服饰文化风格,这才是民族服饰文化成熟的标志。因为民族特点的显现不仅给人以外在形式的直观,而且通过形式表现内涵。对于一个民族整体来说,民族风格就是内在精神与外在物质形态(诸如服饰、民居等)的和谐统一,其中内在精神当然处于主导的决定的地位,但作为表现主要精神的外在形式也不可忽视。
    马克思说:“古往今来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自从民族文化诞生并发展起来以后,世界上还不存在一种凌空驾于一切民族之上的“全人类文化”,即使全球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在实现民族自然融合之前,民族文化也不是削弱和消亡,而是不断地丰富和加强。在民族大融合、文化认同、全球经济一体化氛围中,保持民族服饰文化的独特魅力,由此既可带来一个民族悠久而顽强的生命活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同时又可创造极其可观的民俗服饰文化产业。
    民族凝聚力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多种层次的动态系统,其最基本的层面是民族心理特质,也就是说,由特定的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和文化模式所形成的民族性格和民族感情,是民族凝聚力的基本层次。作为民族魂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性格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思想核心。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及其核心汉族的优秀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核心要素,在总体上是最持久、最广泛地发挥作用的要素。而作为民族凝聚力的外在物质表现形式之一的服饰及服饰文化,更应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继续保持与发扬,而不是淡化模糊甚至消亡,从服饰这一视觉切人,扩展到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层面及其相关领域,都可显明地发现西化的痕迹越来越深浓,民族的特色却日趋淡化消亡。
    当然,由于当代中国社会从封闭型迅速走向开放,由传统文明向现代文明发展,与国民经济成分的多元化发展相一致,也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传统文化与现代化撞击,各民族文化的相互吸收兼容并包,使得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民族文化心理素质正在增添着新的内涵。与此同时,随着市场经济勃兴和新文化发展而来的,是各民族人民的价值观、伦理观、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等处于一种重新建构的态势。文化价值和价值观的建构,这是中华民族增强民族凝聚效应的必由之路。
    中华民族的心态和性格特征既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象征。儒家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及价值取向有重要的作用,道德本位、重义轻利、和贵中庸的价值取向,白强不息、厚德载物、包容和谐、忠君爱国、信而好古的民族性格,包括白族等等少数民族在内。对于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侠侠大国一个曾衣裳之治的民族来说,现代民族服饰的模糊与淡化甚
至消亡不能不让人感到悲哀与无奈。全球经济一体化,而民族文化却多样化,随着中国文化的复兴,也应该有民族服饰的复兴!“唐装”类已发出了一个信号。可以说,民族文化复兴必将带来民族服饰的回归!
参考文献:
f17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 9.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0.
[3口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3
[41斯大林.斯大林选集〔M].沈京:人民出版社,1979:61.
[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76.
仁6〕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t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94.





发表于 2007-5-9 17:45:48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族服饰模糊化的负面影响—白、汉族现代民族服饰文化分析

这哥们口口声声民族民族,一副很民族的样子,但是,所借用的口水,全是西洋的大嘴里喷出来的。
请看其:

参考文献:
[1]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 9.
[2」凡勃伦.有闲阶级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0.
[3口阿尔森·古留加.康德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63
[41斯大林.斯大林选集〔M].沈京:人民出版社,1979:61.
[5」斯大林.马克思主义与民族问题仁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376.
[6]斯大林.马克思恩格斯全集t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94.

这不是用外国的口水来淹我们中国人吗?

啊?





 楼主| 发表于 2007-5-9 18:34: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族服饰模糊化的负面影响—白、汉族现代民族服饰文化分析

   看来上面那位不是来讨论问题的,更有点像胡搅蛮缠的。文章有学术漏洞,你可以指出来(不过看了你的留言,我看你也没那本事)。如果想来宣泄情绪,抒发狂想,挑拨是非,那你好像来错地方了,无知就要承认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3 13:4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