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319|回复: 9

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19 12:43:3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湖北发现罕见凹形石狮 与日本河童犬相似(图)
http://cul.news.tom.com  2007年09月19日 08时48分 荆楚网-湖北日报 易飞 关键字:石狮 河童犬 河童

湖北日报9月19日报道 16日,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称其13日在荆州博物馆考察时意外发现一具凹形石狮与日本传说中的神话动物“河童犬”惊人相似。

河童,是日本虚拟中的传说动物,为孩童形象,红发猴脸,身呈青黑色,手掌蹼形,头顶凹陷。

河童因其背景神秘多趣,作为一种由凶而吉的特有民间文化符号在日本得到应用,并陈列于神社之中。民间用其形象做成各种器皿。

陶思炎说,我国的石狮头均为圆形,凹形石狮为首次发现。“因其与日本所称的河童犬发源地——日本东北岩守县河童渊中所陈列的完全一致,可以初步认定,这种民间文化符号可能源自我国湖北。”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12:44: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河童

日本芥川龙之介的一篇短篇小说日文原题为河童,指日本民间传说中的一种两栖动物,面似虎,身上有鳞,形如四五岁的儿童。作者在原题下注有:请读做kappa。或可认为kappa就是河童。

日本的河童传说

日本稻河神社附近都有一个小湖,名救身湖,湖中常有河童出现,由于河童在日本是家喻户晓的,所以有很多的说法,比较常见的是:鸟头人身着有龟壳,头顶有一碗状的凹镜,内有满水,如其生命,水无则死,双手相通可伸缩,能以屁的力量飞天。在《百鬼夜行》《百物志》《万鬼录》《妖怪物语》……常常见的民俗书籍中都有记载。

河童的起源

传说「河童」住在日本各地的河川或池子里,根据民俗学者石川纯一郎的研究资料,河童传说分布极广,包括日本的东北地方、中部地方、近畿地方、关西的石川、富山县、中国地方、四国地方、北九州地方、九州的佐贺?宫崎县以及奄美诸岛和冲绳县,依据各地方言的不同,河童的称谓也不同。

河童卷

日语里有很多和妖怪有关的俗语。比方传说中河童爱吃黄瓜,所以海苔卷黄瓜这道菜就叫做“河童卷”。

img-74533160.jpg
 楼主| 发表于 2007-9-19 12:45: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资料图:河童犬面目可憎
1190169805595_25275.jpg
发表于 2007-9-19 15: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一直以为是一位女老师,汗一个
发表于 2007-9-19 22:47: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陶老师这一发现再一次雄辩证明:我中华文明对东瀛日本之莫大影响!
发表于 2007-9-21 18:51: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我印象中第一届民俗学博士应该是朝戈金大侠那一届,他们获得法学博士学位,至于谁是第一位,看谁先通过答辩了。
在此之前北师大中国民间文化研究所培养的博士攻读“中国民间文学(含民俗学)”专业,授予文学博士学位。
发表于 2007-9-21 21:04:3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我以前听人说陶老师是张紫晨先生招的第一批博士。
除去钟老带的博士,他应该算是第一批吧?
发表于 2007-9-22 18: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民俗学归入法学门类是在1996年之后,朝大侠是在1997年入学,属第二届。记得1999年获以民俗学专业获法学博士的有三位,本来是四位的,另一位因去了俄国,推迟毕业。闻道无先后,术业有专攻即可。至于谁是第一、第二纯粹是媒体语言,不必计较。
发表于 2007-9-23 16:07: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这位陶教授争当所谓民俗学第一位博士,无聊至极!在下孤陋寡闻,没见到过这位第一的博士有什么令人信服的成果面世。如果真是第一,可惜了!
发表于 2007-9-23 21:10:50 | 显示全部楼层

RE:我国第一位民俗学博士、东南大学教授陶思炎约见记者

这个所谓第一的称号本来也是社会所赋予,并没听说陶教授本人为之而奔走呼号。上面的仁兄何来如此义愤填膺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19:2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