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119|回复: 1

三公民“上书”事件中的“集体无意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3 23: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三公民“上书”事件中的“集体无意识”
郭光东(《南方周末》2003.7.3-第10版)


    3位法学博士以公民的名义,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审查。收容制度的建议书,此事经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的关注。综观该事件进展,媒体推动可谓厥功至伟。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自媒体开始报道之日起,该事件就与“上书”二字结下不解之缘。

    搜索互联网资料,除极个别媒体未用“上书”二字外,其余数千条新闻皆称三公民的举动为“上书”。标题举其要者,有“勇敢公民上书人大质疑收容违宪”、“公民上书是宪法权利”,等等;还有报道干脆直呼三公民为“上书人”。而且,许多专家学者在接受采访时,也上书长上书短地表述自己的赞许。

    对此,我觉得似乎有较真一下的必要。

    何为“上书”?按《新华词典》(商务印书馆1989年修订版)的解释,上书是“向上级或地位高的人书面陈述意见(多指政治见解)”。也就是说。“上书”只能用在下对上、单对尊的场合。

    但是,在共和制政体下,经由公民选举产生并由人民监督的国家机关,决非公民的上级,也决不能比公民的地位高。具体到人民代表大会与其选民间的关系而言,无论从“委托说”、“代表说”还是从从“国家机关说”等学界观点来考察,至少也得说选民和人大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

    另外,我国宪法明文规定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又规定公民对于任何国家机关有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换句话说,建议才是公民的宪法控权利。如此,又何来“公民上书是宪法性权利”一说呢?

    “上书”二字屡屡与三公民建议事件相连,且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或许有叙述简洁的需要,但究其实质,恐怕还与数千年传统所形成的“集体无意识”有关。

    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而之所以能代代相传,正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已近百年,如果我们仍以“上书”的眼光看待三公民请求违宪审查事件,或许只能说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尚待时日。

--------------------------------------------------

   问   题:

1.该文提出的是一个“真问题”吗?

2.如果是,那么:

    A.这种“所谓集体无意识,简单地说,就是一种代代相传的无数同类经验在某一种族全体成员心理上的沉淀物……”无疑就是一种“习惯”或称“惯习”,它是怎样(通过何种“介质”即
“中介”)“代代相传”的?

    C.如果存在某些“中介”,那么,其中有民俗事象吗?如果有,是哪些民俗事象?

    B.“上书”在民间故事、传说、歌谣中有否出现?下层百姓口语的“告状”,与士大夫书面语的“上书”有无关系?如有,是何种关系?

    C.“无数同类经验”的“代代相传”只是“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吗?反之,“无数同类经验”对于“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巩固有否作用?有何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何?

    ——这是“民俗学”应当关注的问题吗?   
[ 本帖由 新青年 于 2003-7-3 23:23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7-4 16:01:57 | 显示全部楼层

RE:三公民“上书”事件中的“集体无意识”

更正:

    C.“无数同类经验”的“代代相传”只是“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吗?反之,“无数同类经验”对于“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巩固有否作用?有何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何?

     其中打丢了几个字,意思就不大清晰啦。应当是——


    C.“无数同类经验”的“代代相传”只是“因为有着相应的社会结构作为这种集体无意识的支柱”吗?反之,“无数同类经验”的“代代相传”对于“相应的社会结构”的形成、巩固有否作用?有何作用?二者的关系如何?

:shy: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22:1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