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98|回复: 0

董恺忱:试论月令体裁的中国农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3-17 23:30:3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董恺忱:试论月令体裁的中国农书
zeng 发表于 2008-3-6 23:57:47

试论月令体裁的中国农书



董恺忱



载《东亚与西欧农法比较研究》





本文曾载《农史研究》第三辑,1983年。此前经F.Bary(白馥兰)据原稿译成英文刊载于法国“Journald ‘Agriculture Traditionnae et de Botanique Appliqu’ee”1981,(3~4)?

中国月令体裁的农书源远流长,在整个农书中又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所谓月令体裁的农书在这里是泛指用月令、时令以及岁时记等以时系事的一应有关体例写成的农书,除了全书整个结构,并对其中主要部分采用了这种体例的农书也兼所论及。分析这些农书先后之间的继承关系,比较这些农书的内容,找出各该农书所具的特点,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些农书的理解,还可进而从中看到我国传统农业发展的一些侧影。






“月令”这个名称来自《礼记·月令》,它和《夏小正》这更早一些时候成书的,同被看做月令体裁农书的先驱。所谓“月令”就是把一年里该做的事,按正规常例逐月加以安排,最初它只包括一些月份的天象、物候以及和季节有关的农事活动等,后来又添加了按月别时分,上起天子、百官等为政者应行的起居、祭祀、礼仪;下至被统治的劳苦大众应守的法令、戒条等政治措施。为了加强它的欺骗性,又把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色彩的阴阳五行学说神秘化来加以装点,所以其中既有周期性的自然现象,也有当时人们日常的生产和政治活动。至于那些用来配合的阴阳五行等说法,虽然迷信色彩较重,但也是先民的一些习俗和信仰的反映。

《夏小正》是公认的最早历书,虽然过去被奉认儒家的典籍。但是近年来多数的学者都肯定了它是农书[1][2][3][4],不过关于成书的年代还有争论。作为农书,或者说从农学的角度来加以评价,它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是先秦时期一种农家历。《夏小正》的正文过去被称做经文,据现在通行的本子共473个字,但其中有后人撰写的传文糅杂的地方,它按12个月,分别记载有关的天象、物候和农耕、狩猎、蚕桑乃至养马等活动。作为一本历书,它所载的天象经人考证不能晚于公元前2000年[5],作为应农事活动需要现象授时的手段,它可能长期在先民中流传过,至于成书的时间似应在春秋前后。古时候以每个月一些显著的星象出没动态来表示节候,这是世界各国共同的。但像我国古代用自然界动植物和环境条件的周期变化相互之间的关系,这种所谓物候来指导农事活动的,还是很少的[6],所以《夏小正》中关于物候的记载就显得十分可贵而值得重视了。由于物候带有较浓厚的地方色彩,它只能适用于地理条件相近的范围,《夏小正》所反映的地区经一些学者的考证推断在今淮海地区[2][3],至于黄河上中游地区则另有一套如下所记叙的资料,从物候特征来看,就是源出于西周所在的关中地带和沿黄河而下的中原地区。《夏小正》以时系事主要是为了生产,从它所反映出来的生产还是农牧和狩猎相配合的情况来看,当时还是应该属于早期原始农业阶段。

反映西周农事活动的诗篇《诗经·豳风·七月》一向就被认为是一篇农事诗,由于它还说到了一些月份的星象、物候和农事的关系,所以过去和现在也还有人认为,它可以和《夏小正》相表里,还起着农历的作用[3][7]。比《夏小正》晚出的《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令》和《淮南子·时务训》等都有沿袭《夏小正》以时系事的部分,不过内容已经比《夏小正》复杂多了。除了星候、物候和生产活动还有政治措施以及一些迷信的东西,从这推断出它们之间有着明显的渊源,但是它们之间的先后真伪等问题,却迄今尚无定论,不过多数学者的意见还是趋向于认为《吕氏春秋·十二纪》是较为早出的[8][9]。在这几篇中影响较大的要算《礼记·月令》了,因为早在汉代就已把它列入儒家的典籍,后来到了从元到清的时期,《礼记》又被后代列为《五经》,这样《月令》也就随着成为科举时代应仕的人必读之书了。清代每年颁行的历书《时宪书》上,每月都冠以《月令》所载的物候,随同历书的传播它已深入到了各个农家。不过《月令》的真正价值还在于它所载的有关节气和物候的知识,所以当今有人认为《夏小正》和《礼记·月令》是流传至今的两种最古的历书[10],并肯定《礼记·月令》和《夏小正》一样是后来农家月令书的基础[2]。

汉代以后,月令这种体例在内容和体裁上又都有所发展和演进。除了后面要着重讨论的农家月令书之外,还有时令以及岁时记等,它们虽然都是以时系事,但已不限于月份,而是用季节或年为准,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更多方面。由于封建社会里是以农业经济为主的,为政者的活动也总不能完全脱离农事,所以这些以记载年中行事为主的书也就或多或少总有一些和农事有关的内容。像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虽是一本以记载江南的农民年中行事,侧重反映社会风貌的,但也有部分与农事有关的内容,所以国外就有一些学者把它列入农书[10]。唐李隆基颁行的《唐月令》基本上还是沿袭《礼记·月令》的体例,只是在节令时序上有所修正并略有增删。后来月令体裁的著作就更多了起来,宋代的书目《崇文总目》就单列了一个岁时类,清代《四库全书总目》在史部已标出了一个时令类,说它的内容是“大抵农家日用,闾阎风俗为多”,并列举了从宋陈元靓撰写的《岁时广记》等11部书。由于《岁时广记》虽按四时分为四卷共166条,但由于它是以摭取《礼记·月令》、《孝经纬》及《三统历》等材料为纲,再杂糅其他有关月令事宜而成书,所以无所发明,可是后来像《岁时广记》这样编撰的月令书也还时有所见,虽然它也为后来保存了一些史料,但在当时所起的多半是点缀升平的作用。在月令体裁这种以时系事的著作中,现在较多受到人们重视的该是农家月令书。因为这种体例的农书除了辑录一些各该时代的生产技术知识,还保存了不少关于农业经营和反映农民物质以及文化生活侧影的资料,这些不只对探索历史上各个时期农业生产,进而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也都是很有用的。以下试就农家月令书的演化存佚的情况做些探讨,并将其中有代表性的著作分别做些分析。






我国过去许多农学家,从重视农时这个传统出发,曾用月令的体裁写出了许多农书,据王毓瑚先生统计,全书都是袭用这个体例的至少有21种[1],但在今天能够看到的,包括经后人辑佚的也不过7种,仅及三分之一,其他则都散失亡佚了。原因可能是因为以月令体裁写出的农书,即农家月令书多是时间性和地域性较强的。随着时代的推移不断要求有新的这类农书出现,旧的书有些成就较为突出而被保留下来了,另些书中的精华被后人同类著作所吸收录用,更多的可能因为时过境迁用处不大就被遗忘而散失了。

但是除了这21种通篇都是用以时系事的体裁写出的农书以外,还有两种情况也和月令这一体裁有关,一是在整部农书中,有关时宜的部分也是用以月系事的办法,把全年的生产活动做了安排,例如大型农书的《农政全书》、《授时通考》;小型农书的《沈氏农书》、《三农纪》等,也都参照上述月令这个体例在卷首列出一项,突出的讲述有关时宜的问题。另外就是记叙某一个方面农事技艺的农书,也用这种以月系事的体例,但它已不同于把一个农家全年生产和生活加以安排的那种农家月令书了。在这类书中既有全书通用这种体裁的,如清初徐石麒撰写的《花佣月令》;也有把月令体例部分列于卷首,而后又申论有关事宜的像元代娄元礼编撰的《田家五行》。《花佣月令》是以十二月为经,再用移植、分栽、下种、过接扦压、滋培、修整、收正、防忌九事为纬,记叙一年里园艺操作的方法。《田家五行》是把全书分为上、中、下三卷,每卷又分若干类,上卷为正月至十二月类;中卷为天文、地理、草木、鸟兽、麟虫等类;下卷为三旬、六甲、气候等类,全书大都以农谚来表述的。可见农家月令书精确说来当不只限于王毓瑚先生列举的那21种,但是在以传统农学作为研究对象的中国农书中,真正有成就有影响的农家月令书当然还是那些通篇首尾都用以时系事体例写成的。

在这些农家月令书中,写作有工劣之差,成就有高低之分,所谓有成就有影响的,应该是从历史发展的进程上,在当时对生产起过指导作用,在今天能有助于了解各该时代的农事的一些特点的。所以这里想就各个时代有代表性的农家月令书,做些粗浅的分析比较,目的在于引起大家对它的关注。在先秦可以《夏小正》为代表,这已略述如前不再赘叙。汉代以来的拟就东汉的《四民月令》、六朝的《荆楚岁时记》、唐的《四时纂要》、元的《农桑衣食摄要》、明的《便民图纂》、《沈氏农书》和清的《农圃便览》等加以比较。至于宋代的农家月令书虽有如《真宗授时录》和《十二月纂要》等,但可惜都已佚失没有流传下来,就只好付之缺如了。

(一)《四民月令》

《四民月令》是农家月令书的开创者,东汉崔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 23:3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