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46|回复: 4

王宁:昆仑七水考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6-5 23:43:15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宁:《山海经》中的昆仑

昆仑,古称“昆仑之虚”或“昆仑之丘”,被认为是黄河的源头,是历史地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名词。关于它的位置,古今的历史地理学家多有探讨,但大多没有得出令人信服的结果。虽然汉代以后把西域某几座大山定为昆仑,可那都是根据古书所记附会的,并非是真正的古昆仑,这看看顾颉刚先生的《昆仑和河源的实定》[1]一文就可明白。顾先生在文中对汉代以后的昆仑作了详细的考证,但对古昆仑的讨论仍然未能确定。

实际上,关于昆仑虚最早、最古老的记载是见于《山海经》(确切地说应该是《海经》部分,《山经》部分要晚得多),后来得《禹贡》、《淮南子·地形训》和《水经》等地理学著作中所述的昆仑,都是以《山海经》特别是以《海经》中的昆仑虚为蓝本的,所以要解决古昆仑的问题,就要从《山海经》中的记载入手。



一、误解的澄清及对《山海经》的再认识

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误解,就是过去都把昆仑当成河源,这就是本自《山海经》所记。其《西次三经》云:“昆仑之丘,……河水出焉”;《海内西经》云:“河水出(昆仑)西(原作东,误。据《尔雅·释水》注和《后汉书·张衡传》注引改)北隅。”过去都把这个“出”理解为发源,那是错的。“出”固有发源之义,但也有“流经”之义,如《水经注·河水》引《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这个“出”便是流经的意思,其他例子尚多,不烦备举。《山海经》中的“出”许多就是流经而非发源,如《海内北经》曰:“阳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3:43:45 | 显示全部楼层
古代神话传说中黄帝与泰山的关系也很密切,如《韩非子·十过》说“黄帝大合鬼神于西泰山”,王注:“有小泰山,称东泰山,故泰山为西泰山”;《史记·封禅书》说“黄帝封泰山,禅亭亭”;《黄帝玄女战法》说黄帝与蚩尤战不胜,“乃归息太(泰)山之阿”等等,都说明黄帝与泰山的关系很密切。上面说过,昆仑增城是夏人所修建完成,而夏人是祖黄帝的,他们在昆仑虚上建立祭祀黄帝的宗庙应该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五)阊阖之门

    阊阖的问题比较复杂,笔者认为它的传说也受西亚的古传影响,特别是和巴比伦城有很大关系。关于这个问题,我在《狮子座之谜:夏殷周三代的至上神观念与星辰崇拜》[16]一文中做过比较详细的论述,兹复引述如下:

增城之门称为“阊阖”,《地形训》说“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高诱注:“阊阖,昆仑之门名也”,《说文》:“阊阖,天门也。”古书传注都是这个解释,为何称天门为“阊阖”,前人多不解,按此实乃一外来语,“阊阖”之古音读是[ťĭaŋ-ɤap],这显然就是“巴比伦”的苏美尔语KADINGIR.RA的省变,即KADINGIR省变为“阊”的古读音,RA则变为“阖”音,KADINGIR.RA的意思就是“神之门”,和阊阖的意义相同。  

巴比伦城素以城门多且雄伟壮阔著称,被称为“百门之城”,其最大的主门就是高达12米的北门伊什塔尔门(至今犹存于德国柏林博物馆,在伊拉克者乃仿制品),城中有著名的“悬苑”(即巴比伦空中花园Hanging Gardens of Babylon)和马尔杜克神庙;而中国之昆仑虚的增城也是以门多出名,《山海经·海内西经》说其“面有九门”,“九”应该是虚指,意为很多,《地形训》则明言昆仑增城“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可见昆仑虚增城也是以门多且高大壮阔著称,《地形》说它“北门开以纳不周之风”,其主门也应该是北门,其上有县圃(县即古悬字)和黄帝之宫,这些都和巴比伦城的情况相似,因此有人认为中国的昆仑虚就是说的巴比伦城,其实这是误解,中国的昆仑虚就是今天山东的泰山[21],为历代帝王封禅祭天的著名神山,《史记·封禅书》引管仲说封禅泰山的古代帝王有七十二家,就是因为它是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

中国昆仑虚的传说起源甚早,至少在公元前21世纪左右就已存在,因为昆仑的传说总与大禹有关,《地形训》也说“禹掘昆仑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说明昆仑虚的传说至少在夏代以前就有,《山海经》的《海经》部分是夏代遗民的著作,所记述者为夏代及其以前之事[22],《山海经》仅说昆仑虚是百神所在的帝之下都,说它面有九门,只能说明它上面有上帝的宗庙和供人居住的城邑之类的建筑很多,因为当时洪水频仍,人民都“赴丘陵、树木”,为了躲避洪水才到山岭高丘上修建建筑物居住,当然也要建造宗庙之类的宗教建筑以祭祀他们的神灵和祖先,所以《海经》中的记载应该是很古老的,其某些情况和巴比伦城之相似应该属于巧合,且其中没有说增城、阊阖、县圃和北门等等内容;而《地形训》中所载的种种情形与巴比伦城的情况惊人地相似,则不能用“巧合”二字来解释了,必是从西方输入。但其说不能早于东周,因为巴比伦城和其中空中花园、马尔杜克神庙等是新巴比伦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NebuchadrezzarⅡ所建,其年代为公元前600年左右,相当于中国的东周时期。

《海经》本来是以图画加口头解说流传的古图书,口头解说的随意性较大,其可能就是在东周时期输入了关于巴比伦城的传说(《逸周书·王会》载成王时央林即埃兰国即来贡狮子,则周代时中西之交通必已较频繁),而解说《海经》图画的人就拿来附会到昆仑虚增城之上,《地形训》所本者应当就是这个后出的《海经》解说版本。比如对县圃的解说应是来自于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巴比伦人称之为“悬苑”,希腊称之为Paradeisos,意思是阶梯形高台,所以空中花园就是建筑在阶梯形高台上的花园,我国昆仑上的县圃则应该是在山坡或山顶上修建得苑囿或农田,大约和我们今天所说的梯田的情况相似。

既然古人能用输入的巴比伦城的情况来解释《海经》图画中的昆仑虚及其上面的建筑,则可想见图画上的昆仑虚上的建筑虽未必如巴比伦城,必亦规模巨大,恢宏壮丽,不同凡响。古人“祭昊天于圜丘”,这个“圜丘”应当就是昆仑虚的象征。

(六)开明兽

那么,昆仑虚的掌管者或者说是领导者是谁呢?如果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全面解决了了昆仑虚居民的身份和时代问题。

在上面第一节《误解的澄清及对〈山海经〉的再认识》里引述过《山海经》中《西次三经》、《海内西经》及《庄子·大宗师》的文字,从这些记载可知,古人认为司掌昆仑的神就是开明兽陆吾,也就是肩吾,是一个长着九个人头的虎身神,这个形象在汉墓中发掘出来的汉画像石上很常见,被当作一种祥瑞之兽。关于开明兽陆吾,笔者有专文《汉画像石“九头兽”说源》[17]予以论述,使这个问题得到了比较圆满的解决。兹简略复述该文观点如下:

笔者认为,开明兽实际上就是夏王朝开国君主夏后启的神像。夏人崇拜白虎,以“虞”(白虎)为图腾,他们给最敬畏一位先公和一位先王都塑造成了虎形图腾神像,一位先公就是大禹,他的图腾神像就是《海外东经》和《大荒西经》中的“天吴”,《海外东经》说其形象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黄”,《大荒西经》说它是“八首人面,虎身十尾”;一位先王就是夏后启,夏人对夏后启甚为敬畏,把他当作神来看待,《归藏》说他“乘飞龙以登于天”,《大荒西经》说他“上三嫔(宾)于天”,《天问》也说他曾“宾
发表于 2008-6-6 09:31:58 | 显示全部楼层
泰山派的都真会扯,《西山经》的东西被搬到泰山。

昆仑是羌戎崇拜的神山,泰山在远古,地位恐怕没有这么高?
发表于 2008-7-30 15: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昆仑神山确实非常神秘,但也令人无限地向往。
 楼主| 发表于 2008-6-5 23:43: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昆仑七水考   

--------------------------------------------------------------------------------


作者:王宁   目前阅读346人次  

  
  摘要:本文对《海经》记述的昆仑虚周围的七条河流作了新的考证,肯定了何幼琦先生对河水、洋水、赤水的考证,对一些不正确的说法作了修正。认为黑水是古济水,流沙是大汶河,弱水是泗水,青水是淮河。使《海经》中的一些主要的河流所属问题庶几得到了解决,为研究《海经》的地理开辟了道路。
  关键词:海经  昆仑虚  七水

  《海经》所记诸山中,最高最大的一座就是昆仑之虚,也称之为昆仑之丘。《海内西经》云:“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夷)羿莫能上岗之岩。”《大荒西经》云:“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燃)。”根据这些记载可知,昆仑之虚这座大山非泰山不足以当之泰山主峰玉皇顶海拔1523米,是山东省境内最高大的山峰,它正位于山东省的西北部。所以,何幼琦、何新二先生都认为古之昆仑虚就是泰山[1][2],应当是不易之论。
  环绕昆仑的“弱水之渊”即指汶河和古济水。这里所说的“弱水之渊”并非是指河流的弱水,它与下文的“炎火之山”为对文,当如郭璞所注“其水不胜鸿毛”,故言“弱”也。盖汶、济之水湍急,难以载物,故称之为“弱水之渊”;此二水基本山把泰山环绕了360度,故曰“环之”。“炎火之山”乃指泰山脚下之森林大火[3]。故说昆仑之虚就是泰山,确实揭开了数千年来的一桩地理学谜案。
认识到昆仑之虚即今泰山,对揭开整个《海经》的地理之谜开辟了道路,因为《海经》在记述其它山水、方国甚至人物是,常以昆仑为坐标,恒言某某在昆仑的某个方向,特别是以昆仑为坐标记述了七条大河的流向,对认识《海经》地理至关重要,需要详加考定。兹将七水之文录于下:
  《海内西经》:“赤水出(昆仑)东南隅,以行其东北,西南流注南海、厌火东;河水出东北隅,以行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洋水、黑水出西北隅,以东、东行,又东北,南入海、羽民南;弱水、青水出西南隅,以东、又北,又西南,过毕方鸟东。”
  又曰:“流沙出钟山,西行,又南行昆仑之虚,西南入海、黑水之山。”
  另外,《淮南子·地形训》有关于这些河流的记载,实皆本自于古本《海经》(《禹本纪》),为了便于对比,亦录于下:
  “河水出昆仑东北陬,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赤水出其东南陬,西南注南海,丹泽之东;赤水之东,弱水出自穷石,至于合黎,余波入于流沙,南至南海;洋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
  何幼琦先生对此七水作了考证,认为河水即黄河,赤水即沂水,流沙即泗水,弱水即大汶河,青水即肥河,黑水即大清河,古称泺水,后又说是小清河,洋水即沭水[1]。笔者认为,在何先生的考证中,河水、赤水、洋水的说法是基本正确的,其余的则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但此三水亦有些问题需要重新说明。
  1、河水:对照黄河的实际流向,可知《海内西经》的文字有讹误,原文当作“河水出西北隅,以行其西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导积石山。”把“西北”改成“东北”是汉以后人的手笔,因为汉武帝时已把西域的大山定为昆仑河源,如果按照《海经》的原文“出西北隅以行其西北”,那么河水就不可能流到中国来,所以才改成今本的样子,实际是改错了。《尔雅·释水》郭璞注引此文正作“河水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 23:1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