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920|回复: 0

场后补充回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15 21:03: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风俗与民俗的辨析问题


   黄涛提出的风俗与民俗的实质性差异是有道理的,古代的“风俗”的确偏重作风气、风尚、情感欲求方面的理解,文化人虽然大都从自然与社会两个角度论述风俗的形成变化,但是没有明确地将我们现代民俗学所说的生活文化模式纳入讨论的范围,而是重点讨论民气民风,换句话说主要是讲文化习惯,这种文化习惯重点在情感、精神层面。之所以有这样风俗观念,是与古代上层人士对地方文化的态度有关,他们主要考虑是对于地方乡野的控制,控制的最有效的手段是人心的教化,因此,在基层社会推广“精神文明”是当政者长期的风俗整饬目标。古代也有用“民俗”来指称地方或一般人的生活精神好尚与生活习惯,在用法上与“风俗”十分近似,这与后来民俗学中的“民俗”显然不同,前者是当政者的语言,后者是学者的学术名词,可谓名同而实不同。现代民俗学意义上的“民俗”,是人们基于文化研究的目的,对民众生活习惯的学术表述,是学术语言,自然民众不会自己说自己是“民俗社会”。民俗作为具有传承性的民众生活文化,它重视精神层面,但还包括物质、社会等层面,是民众传统文化的综合表述。

二、        “风”与“俗”、时尚的区分问题

首先说明的是:第一、本人论述“风”、“俗”涵义,是在阐释古代人的理解,我们从班固、应劭、刘勰等专门的“风”与“俗”解释中,可以看出他们理解的“风”与自然风土有关,是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的生物特性决定的具有先赋意义的因素,俗是人们在社会影响之下的文化选择。第二、“风”、“俗”在一般情况下是通用的,都偏重于习惯好尚的理解。
其次,“时尚”在较为静态的传统社会是较少发生的,如果有,也是在历史变化的剧烈期。人们对“风”的理解,还是从地方社会长期酝酿的文化外显特征来看待的,“观风问俗”,这里的“风”与“俗”同一。我们今天的社会是快速多变的社会,所以时尚流行,古代情形大不相同,故“风”,很早就与“短时”、“及时”的特性分离,它具有长久的文化标志意义。
三、“风俗”是否等同于社会风气,包括整个社会阶层?

“风俗”是传统社会中的一个重要词语,它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四部丛刊中“风俗”一词出现了3000多次)只要讲到地方文化特性或社会风气时尚时,都会用到“风俗”,风俗成为正式制度文化之外的、随处可见的“文化规条”。正因为“风俗”有如此的文化约束力,所以传统社会的统治者就充分利用行政手段之外的“风俗”来实现对社会的控制(偏重于地方与基层社会)。正是这样的政治原因,“风俗”在中国历代得到重视,人们对它的复杂含义也有多种理解,当然这种理解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

四、        本文研究的终极意义在哪里?

本文选择“风俗”作为讨论对象的出发点,是想探讨中国民俗学建设在寻找自己的学术传统与中国式的表述方式时,是否能从传统的风俗学资源中得到学术滋养。
中国是一个十分重视“风俗”文化建设的国度,中国古代学者很早就讨论风俗这样一种文化现象,在近代社会激变中,风俗同样是首要讨论目标,对风俗的记录与评论,是中国的一个历史文化传统。这也就是为何民俗学进入中国之后收到各方学者的重视,人们纷纷加盟研究,以致民俗学成为一种运动的原因之一。如果能从中国历史文化实际出发,从中国社会问题出发,吸收古代风俗评论中合适的学术概念或表述方式,这对于今天的民俗学学科建设是大有益处的。我们不要总是认为自己没有学术底气,其实中国民俗学术渊源可以以几千年的风俗讨论为资本。当然二者也有着鲜明的区别,但不是对立与断裂的关系,正像中国其他的古今学术一样(如传统史学与近代新史学)。




[ 本帖由 萧放 于 2003-7-15 21:04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8:31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