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中国民俗学的一系列“形而上学”谬误
你说“方法是在工作中形成的,不是说先准备好了方法才去研究”,我同意,但有谁说过方法不是在工作中形成的吗?老兄,你又犯了先射一支箭,然后往上面画靶子的毛病了。哈哈。科学或学科的发展可能就是这样,先射箭,再画圈,不过射箭和画圈的往往不是一个人。
森林里举行射箭比赛,射箭大师把箭射了出去,一群围观者看得目瞪口呆,齐声叫好:大师的功夫真是了得呀!大家都来看呀。大家找了半天,才在一百步之外的一棵杨树上找到大师射出的箭,于是就有好事者围上去,高个子就拿着粉笔围着还在颤悠悠乱晃的箭羽画圈,画完了,教导底下的小个子道:看好了,大师的箭法就是照着这个靶子练出来的,以后大家都照着好好练。高个子画完圈,就在箭羽上挂
一个牌子,上书“神羿箭术”,就开门收徒传授后羿箭法,每个学徒都要先交一张鹿皮、一只飞雁、一束熏鱼……
兼答妮子兄
温柔兄果然好笔头,生动且形象,难怪CYC兄赞你“有意思”,不过被你的温柔的思想一击,我倒很觉得自己的工作象是那个高个子画出来的圈圈,有点失落。话说回来,革命先辈们创造新中国的时候,他们又哪能清楚将来的中国会是什么样子呢,他们也许只是有一个美好的愿望,给我们大家开辟了这样一个空间。
其实我们在走的也许只是自己的路,只是出发的时候接了先辈的火炬罢了,火炬将要传向何方才能找到足够的柴薪?也许是我们必须考虑的问题。
RE:中国民俗学的一系列“形而上学”谬误
现在已经是告别革命时代的小康社会了,地盘早就瓜分好了,圈子也早已画好了,咱们这些后生,来晚了一步,想作画圈人,为时已晚,也就只能在前人画的圈子内逗圈子了。不过,幸好咱民俗学这个圈子足够大,可以上山,也可以下乡,上下千古任我行,广阔大地,大有可为。再说,作圈内人自有圈内人的好处,那些圈外人想进来,还进不来呢?后来者再想进,也许就不是一张鹿皮、一只飞雁、一束熏鱼的事情了。
RE:中国民俗学的一系列“形而上学”谬误
过去我一直认为孟子是最擅长比喻和偷换概念的大师,现在看来,思想君也擅长此道。比喻是很生动,但概念换得不巧妙。
RE:中国民俗学的一系列“形而上学”谬误
概念是什么,不过是没有思想的人们画地为牢的圈儿,就像牧羊人围起来的羊栏。偷换概念的大师?过奖了,读读海德格尔,你就知道什么叫偷换概念的大师了。政治将人间分成不同的层次,学术因而将概念分成不同的层次,你看不出这些概念在私下里的相互勾结,只因你自己就沦落在其中,成了这些概念的造物了。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先把自己变成超越于概念之外的思想者,再谈概念。你就知道,原来自己一直被这些概念被愚弄了。“偷换”,还是“投缳”,还是“偷欢”,不同的路,摆在面前,任你自己选。
佩服!佩服!
不由得我不佩服!RE:中国民俗学的一系列“形而上学”谬误
当民俗学已不满足于只把“民俗事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而更具雄心地将其确定为“民众文化”时,它的对象及所需要采取的方法从学科意义上来说实际上也就与人类学无异了。但我并不是说,这样一来我们的民俗圈就毫无作为了。从各学科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来看,一个学科的建立及维持,既要有学理方面的根基,还需要体制方面的因素(包括大学内的建制、本学科的相应的出版物)。既然由于学科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种种原因,形成了目前国内民俗学和人类学两个似乎颇为割裂的体制性学术圈,这也就不是说取消或合并一句话就可以解决的。所以,我还是赞同不管牌子怎样,先具体做去。
RE:中国民俗学的一系列“形而上学”谬误
现在再回过头看这些贴子,感觉依然很好——这算是该版创立以来最精彩的一个贴子RE:中国民俗学的一系列“形而上学”谬误
最难得处,每个人真气十足,神韵毕肖,跃然纸上。择偏激而舍平庸,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