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帖】怀念顾颉刚,今年是顾先生诞辰110周年,
怀念顾颉刚先生作者:白寿彝
顾颉刚先生,一八九三年五月八日生。今年正逢他的一百年诞辰,我们重温这位著名历史学家治学的一生,不胜怀念之情。?
颉刚先生是苏州人。一九二○年在北京大学哲学门毕业。后来在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云南大学、齐鲁大学、中央大学、复旦大学、社会教育学院、兰州大学任教。担任过北平研究院历史组主任、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主任、文通书局编辑所所长,创办过朴社、民俗学会、禹贡学会、边疆研究会、通俗读物编刊社、中国史地图表编纂社,主编过《中山大学语言历史学研究所周刊》、《燕京学报》、《禹贡半月刊》、《大众知识》、《边疆周刊》、《齐大国学季刊》、《责善半月刊》、《文中杂志》、《文讯》。解放后,任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又任全国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届委员,第四、五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还主持过《资治通鉴》和《二十四史》的标点工作。?
颉刚先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在古史研究上有卓越的成就,在历史地理和边疆地理的研究上有新的发展。他对于民俗学和通俗读物,都是热心的提倡者。?
颉刚先生把他和别人研讨古史的论述,编成《古史辨》八册,他在一九二○年就开始作考辨古史的工作。一九二三年,他提出了“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的观点。他说,这个观点包含了三个意思:第一,“时代愈后,传说的古史期愈长”。周代人心目中最古的人是禹,到孔子时有尧、舜,到战国时有黄帝、神农,到秦有三皇,到汉以后有盘古。第二,“时代愈后,传说中的中心人物愈放愈大”。如舜,在孔子时只是一个“无为而治”的圣君,到《尧典》就成了一个“家齐而后国治”的圣人,到孟子时就成了一个孝子的模范了。第三,我们不能知道某一件事的真确的状况,但可以知道某一件事在传说中的最早的状况。我们即不能知道东周时的东周史,也至少能知道战国时的东周史,我们即不能知道夏商时的夏商史,至少能知道东周时的夏商史。?
颉刚先生按照他对于古史记载的基本观点,认为必须打破关于古史的传统说法:?
(一)要打破中国古代民族原来只有一个的观念。他指出自春秋以来,大国攻灭小国多了,疆界日益扩大,民族日益并合,种族观念渐淡而一统的观念渐强,于是许多民族的始祖传说,亦渐渐归划到一条线上,有了先后君臣的关系,《尧典》、《五帝德》、《世本》诸书就因此出来。中国民族是否原来就是一个,这须俟后来地质学及人类学上有确实的发现后,才能论证;但对现在所有的牵合混缠的传说,是不当承认的。他认为,对于古史应当依照民族的分合为分合,寻出他们的系统的异同状况。?
(二)要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他说,中国的统一始于秦,中国人民的希望统一始于战国。在战国以前则只有种族观念,并无一统观念。他认为,对于古史,应当以各时代的地域为地域,不能把战国的七国和秦的四十郡说成是古代列国早就如此的地域。?
(三)要打破古史人化的观念。他认为,古人对于神和人原没有界限,所谓历史差不多完全是神话。自春秋末期以后,诸子奋兴,把神话中的古神古人都“人化”了。他认为,对于古史应当依那时人的想象和祭祀的史为史,考出一部那时的宗教史,而不要希望考出那时以前的政治史,因为宗教是本有的事实,是真的,而政治史是后出的附会,是假的。?
(四)要打破把古代看作黄金世界的观念。他认为,古代的神话中人物“人化”之极,把古代说成了黄金世界。其实关于古代的一些观念是春秋以前的人所没有的。所谓“王”,只有贵的意思,并无善的意思。自从战国时的政治家,要依托古王去压服今王,极力把“王功”与“圣道”合在一起,于是大家看古王的道德功业真是高到极顶,好到极处。他认为,要懂得五帝、三王的黄金世界原是战国后的学者造出来给当代君王看的。?
颉刚先生认为层累地造成的封建史学体系,主要完成于从战国到西汉的儒家之手;儒家经典《尚书》是确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这一古史系统的首要典籍。他认为,要有效地摧毁封建史学体系,必须摧毁《尚书》的经学地位,驱散它本来面目上蒙着的迷雾。颉刚先生一生用了很大力量,放在对《尚书》的整理、研究上。一九二六年在中山大学时,开了“《尚书》研究”课,编了《〈尚书〉讲义》和《〈尚书〉学参考材料》八巨册。后来到燕京大学和北京大学,也开了“《尚书》研究”课,编了《〈尚书〉研究讲义》五种,又编了《尚书文字合编》、《尚书通检》、《尚书学讨论集》等三种。解放后,他计划对《尚书》
作更系统、精密的整理,一九六二年发表了《尚书大诰今释摘要》。在有关助手的配合下,连续发表了《尚书甘誓校释译论》、《盘庚三篇校释译论》、《尚书汤誓校释译论》、《西伯戡黎校释译论》,这都是在《尚书》研究史上超越前人的著作。?
本来,《尚书》作为我国最古的一部文献史料,除了有纷扰了两千年之久的今古文之争这一主要问题外,还有在难懂的真文件中的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有后来出现的伪文件以假乱真的问题,经过前人不断探求,特别是宋以后的探求,到清初就比较完满地解决了伪古文的问题。从清代中叶以来,另有一些踏实的学者对二十八篇的研究不断深入。近人接受了西方学术影响,加上甲骨文、金文研究的成就,以及有关新材料的出现与增多,《尚书》研究出现了新的面貌。颉刚先生总结了前人的成果,并继续前进。他指出今文二十八篇并不是完全可信。其中,有可信为原始文件的,有的是经过后来影响而有所增改的,也有是伪造的。他所指出的伪造的文件就是称为《虞夏书》的《尧典》、《皋陶谟》、《禹贡》三篇,认为这是战国儒家为了宣扬自己的学说,与墨家竞相塑造古史,提出自己心目中的先王尧、舜、禹,就伪造了这三篇伪《虞夏书》、《尧典》和《皋陶谟》,尽量利用了不少远古原材料,借了尧、舜、禹、稷、契、皋陶、伯夷等许多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传说中的祖先或神话人物,集中安排到一个朝廷里,使他们成为同时存在的君臣、兄弟、姻戚,又从而编排其在位的先后,成为相连串的政权继承人。伪书的作者把他们说成是理想的圣人,做出很多美政,使人们只觉得美好的尧舜盛世早存在于远古,要大家一心向往儒家所指出的黄金时代。《禹贡》是战国时期走向统一前夕的总结性的地理记载,把当时七国所达到的区域算做天下,然后根据自然地理来划分区域,把各州特产作为贡物,并据土地肥瘠来定各州田赋的等次。这是对当时实际地理作的一个理想模式。《禹贡》本来是当时一篇可贵的地理学杰作。但儒家把它编派成大禹时代的作品,把禹加工美化为继尧舜后的一个圣王。颉刚先生以充分论证揭发了这些情况,从根本上动摇了儒家利用《尚书》编成的古史系统。?
颉刚先生积累了有关《尚书》的丰富资料,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他的《〈大诰〉今译(摘要)》,是对《尚书》按篇进行校释整理的试作,也是他研究、整理《尚书》的样本。这篇作品的特点:(一)把校勘、考证、训解、章句和译述,有机地综合起来,组成一个研究体系。(二)据广泛搜集的材料,从事校释,吸收各方精华,丰富《尚书》学内容。(三)打破经学史上门户不见,择善而从,并以自己研究心得加以发展,不囿于一隅一格。(四)把各种问题的专门探索同《尚书》的一般研究结合起来,使专门知识和特殊材料为作好校释提供条件。(五)从历史角度进行考索,以求全面地、具体地弄清楚《尚书》各篇的历史背景和史事脉络。颉刚先生的这种方法,为史学著作提出了一个新的体例。?
颉刚先生对史学的见解,几十年来在史学界有广泛的影响。他对《尚书》的整理,仍当有人继承下去,按照他的这个办法完成这个工作。?
颉刚先生在解放前发表的《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论〈易·系辞传〉中观象制器的故事》、《五德终始说下的政治和历史》,解放后发表的《秦汉的方士和儒生》、《〈逸周书·世俘篇〉校注、写定和评论》,都是古史研究方面的力作。解放后发表的《史林杂识》,主要是关于古史的颇为精辟的札记集。?
颉刚先生在开始考辨古史的时候,也开始了对历史地理的研究。这是从研究《禹贡》开始的。他感到《禹贡》的问题太多,牵涉到中国古代全部地理,必须深入地研究,才能把问题搞清楚。一九三三年他在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开了“中国古代地理沿革史”一课,对《禹贡》及有关各篇进行详细研究。一九三四年,他同谭其骧先生以禹贡学会的名义创办历史地理专业刊物《禹贡》半月刊,一九三五年正式成立禹贡学会。半月刊出到第七卷第十期,共出了八十期。每期,先是两万多字,后来字数最多的有十八九万字,先后共发表了论文近千篇,出有利玛窦地图专号、西北研究专号、回族与回教专号、东北研究专号、河套水利调查专号、南洋研究专号、康藏专号、古代地理专号和察绥专号。因日军入侵活动的猖獗,半月刊在创刊不久,研究重心即以边疆地理取代地理的研究,同时还重视少数民族史和中外交通史的研究。七七事变后,半月刊被迫停刊,学会停止活动。解放后,颉刚先生与章巽先生合编《中国历史地图》。以后编撰的《古代中原与四川的关系》及《从古籍中探索我国西部民族——羌族》,均有新意。颉刚先生对研究历史地理、边疆地理和民族史有许多设想,可为后学者指示途径。?
颉刚先生对于民俗学,特别是对民间文艺有浓厚的兴趣。他在一九一三年考进北大预科后,很爱听戏。在两年多的时间里,他对戏剧中的许多基本故事随时留意,发现了许多问题。他很想收集材料,写一本《戏剧本事录》,对一些剧本作一些考证,但没有成书。一九一九年开始收集歌谣,花了八个月的时间收集到吴歌二百首,后来编成《吴歌甲集》在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出版,这是当时印行的第一部歌谣专集,对于歌谣收集工作的推动起了一定的作用。后来,他又结合对歌谣的研究,对《诗经·国风》提出了新的理解。孟姜女传说是我国著名的民间传说之一。他为了研究这个传说,收集了大量的材料,其中包含文献记载、剧本、唱本、歌谣和正在流行的传说,按照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清理出这个传说发展、演变的复杂过程,写出了《孟姜女故事演变》这篇著名的文章。他还注意民间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调查,收集和整理了不少这方面的材料。近年,他还把民俗学的研究跟古史的研究结合起来,写出《嫦娥故事之演化》和《〈庄子〉和〈楚辞〉中昆仑和蓬莱两个神话系统的融合》。?
颉刚先生对于民间文艺的长期研究,使他认识到民间文艺形式作为宣传工具的重要作用。一九二五年五卅惨案发生后,他曾模仿民歌写了一首《伤心歌》,宣传反帝,得到了广泛的流传。九一八事变以后,颉刚先生在燕京大学师生支持下,用通俗读物的形式做宣传抗日的工作。最初是采用大鼓书词的形式,有《胡阿毛开车入黄浦》、《儡傀皇帝坐龙廷》、《二十九军大战喜峰口》、《义军女将姚瑞芳》等书,都是以真人真事去激发群众抗日。这些书的出版机构,最初命名为“三户书社”,取“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意思,后来改名为“通俗读物编刊社”。前后出版小册子有五、六百种,拥有极为广泛的读者。?
颉刚先生对专门学术工作,也注意提倡写作形式上的通俗化。他在三十年代编写的《中国上古史讲义》和解放后出版的《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都是在深厚的研究基础上写出的通俗易懂的专著。?
颉刚先生的治学道路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说。一个方面,是来源于我国史学史上怀疑派的疑古思想,他自述“我的学术工作,开始就是从郑樵和姚、崔两人来的。崔东壁的书启发我‘传、记’不可信,姚际恒的书则启发我不但‘传、记’不可信,连经也不可尽信。郑樵的书则启发我作学问要融会贯通,并引起我对《诗经》的怀疑。所以我的胆子越来越大了,敢于打倒‘经’和‘传、记’中的一切偶像。”颉刚先生曾著有《郑樵著述考》,标点了郑樵的《诗辨妄》,整理了《崔东壁遗书》,又标点了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从这些工作中可以看出,颉刚先生所受到的学术上的启发。他又自述,在这方面又受到胡适和钱玄同的启发和帮助。我看,更全面地说,恐怕应该说是,他受到五四运动以来,新文化运动的深刻影响,而且他考辨古史,推倒经学偶像的工作,本身也就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支流。第二个方面,是乾嘉考据学的继续和发展。他特别推崇王国维,他说:“数十年来,大家都只知道我和胡适的来往甚密,受胡适的影响很大,而不知我内心对王国维的钦敬和治学上所受影响之深。”第三方面,是道咸以来经世致用思想的继续和发展。他研究边疆地理,是一个很显著的表现。他起草的《禹贡学会边疆研究计划》明确地指出了这一点来,通俗读物的编刊也是这种思想表现的又一形式。最后一个方面很值得提出的,他善于从所接触的某些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并应用到学术上来。他对于古史的根本论点,就是在看戏过程中得到的启发,他看到同一个故事,在这个剧目中这样说,在那个剧目中那样说,都不一定符合历史实际,因而他想到,历史故事是会变的。他又从民间传说里看到同样的故事,一个时代一个说法,一个地域一个说法,传来传去就会面目大变。他从戏剧和传说中看到的这些情况,启发他和支持他对于古史提出了这些看法。这一点经验,对于研究学问很有用处。一个学者要从各个方面吸取营养,才能使他的成就更为丰富。?
颉刚先生在学术工作上是很有事业心的。对学术研究不断提出新问题,对组织学术活动和诱掖后进都表现出很大的热忱。凡有机会跟他往还的,大概都可以有这种感受。?
颉刚先生在中国近代史学史上,是一个有成就,有地位的历史家,在国内外享有相当的声誉。他给我们留下的丰富的学术方面的遗产,还有待我们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
(原刊《历史研究》1981年第2期,题为《悼念顾颉刚先生》;又刊《史学史研究》1993年第2期,题为《怀念顾颉刚先生》)
RE:【转帖】怀念顾颉刚,今年是顾先生诞辰110周年,
一个关于顾颉刚先生的学术专网http://www.guoxue.com/deathfamous/gujiegang/gujiegang.htm
[ 本帖由 Sylvie 于 2003-10-21 00:51 最后编辑 ]
RE:【转帖】怀念顾颉刚,今年是顾先生诞辰110周年,
非常感谢!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