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nliansanji 发表于 2005-5-3 21:50:13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那报考北京师范大学的民俗学专业(哲学与社会科学院)应该看哪些书籍呢?

蔷薇剑 发表于 2005-5-14 23:56:55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这是一张超值白金贴,鼓掌!

桃李春风 发表于 2005-10-7 12:10:41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非常及时,有用,本人已经学了一年的民俗学,可是总觉得能找到并且比较切合专业的书不多,现在看来要读的书太多了。

1217 发表于 2005-10-7 15:37:05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民俗学专业参考书主要为钟敬文先生主编《民俗学概论》、《民间文学概论》,郑杭生先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李强先生《应用社会学》等。复试《中国文化概论》(王宁主编)。专业阅读不妨广泛一些。

rubysongsong 发表于 2005-10-12 19:44:57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好看,顶!

小雪 发表于 2005-10-13 18:09:24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您是专门研究民间文学的吗?

folkloreli 发表于 2006-4-28 08:41:11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文化人类学的书籍外国名著比较难懂,但是可以先看经典的翻译丛书,可以接生很多的工夫!!!

小巫之汤 发表于 2006-12-22 23:34:56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我觉得很多古代典籍,像张岱的《夜航船》,李亢的《独异志》里都记载了不少有趣的东西。。。

chuan 发表于 2007-10-3 14:53:17

RE: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

宋元明清笔记,倒是趣味多多。

苍山之南 发表于 2008-5-9 16:58:04

顶一下!

施爱东 发表于 2009-4-20 22:53:15

李福清的《古典小说与传说》

李福清,《古典小说与传说》,中华书局,2003年。


俄罗斯汉学家李福清游刃于中国古代小说与民间文学领域凡50余年,翘翘错薪于同侪。《古典小说与传说》收录的,是该领域的八篇重要论文及相关书录文献。李福清常常突破中国文学的学科局限,视野宏阔、涉笔广泛,多有令人刮目相看之处。而其所操武艺,大约如程咬金的三板斧,简单而有效。
第一斧是丰富的资料。李福清善于“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他从不顾忌经典文献与民间文化的藩篱局限,无论什么类别的资料,只要与他的研究课题相关,他都贪得无厌地刮地三尺。其旁征博引的论证功夫,常常可以收到别开生面的效果。
第二斧是明晰的理论。李福清学贯中西,但决不滥用时髦理论。他的旨趣只在于“用俄罗斯文学理论研究中国文学”,而且很坚定地主要使用普罗普、梅列金斯基的结构理论与历史诗学理论。这一简单而有效的招式为他赢得了巨大的声誉。
第三斧是简单的方法。李福清反复强调自己用的是比较研究法,这也是最古老最有效的一种研究方法。其前提是资料的完备。只要资料充足,横比竖比、整比零比,然后合并同类项,哪有鼓捣不出成果的道理?
李福清并不特长于学理思辨,因而理论贡献有限,但其独特的提问方式与解题方式却总让我们耳目一新。
(施爱东)

施爱东 发表于 2009-4-20 22:54:32

吕微的《神话何为》
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


吕微是民间文艺学家中的哲学家。哲学最突出的特点是思辨,思辨性文字大多佶屈聱牙。《神话何为》在吕微的诸多著述中算是最深入浅出的了。思辨着、对话中的吕微往往要扮演许多不同的角色:
1.提问者。吕微总是不断地提问,对别人提问,也对自己提问,在别人以为没有问题的地方提问,对每一个细节穷追不舍。吕微乐此不疲,他认为“始终保持自我反思的态度是研究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
2.学术代理。吕微要代理普罗普、代理荣格、代理闻一多、代理顾颉刚……代理整个学术界对每一个问题发表各种各样的意见。
3.答辩人。吕微同样要对这些问题做出自己的解答。但是,所有答案都可能受到反思着的吕微的再次拷问。
4.法官。按照民间文学的逻辑,提出问题即“缺乏”,解决问题即“缺乏的结束”。如何结束众声喧哗的对话与争辩,给出令人满意的答复,是法官的职责。
这种穿越时空的学术对话无形中呈现出一种富于学术史意义的效果:“本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以个人研究的形式再次重复了学科发展的历史进程。”从这个意义上说,追随吕微的思想进程与写作进程,我们完全可以把本书当成一本“学术研究的指导教材”来进入阅读。“授人以渔”当然比“授人以鱼”更加重要。
(施爱东)

施爱东 发表于 2009-4-20 22:55:07

柯文的《历史三调》


《历史三调》与其说是一部汉学著作,不如说是一部史学理论。“义和团运动”只是作者阐释其史学思考与史学理想的一个生动例证。
作者认为,不同主体进入历史时,有三种不同的面向:①事件:学者们的“历史拼图”。这是历史学家在已知结果的情况下,对事件所做的马后炮式的重构与分析。②经历:当事人的记录或回忆。每个人都是事件中的一分子,每个人都在不完全信息状态中博弈着。同一漩涡中,每个人所经历和感受的历史都不一样。③神话:革命家和政治家雕塑的历史。出于现实目的,人们往往抽取事件中的某些片面,通过夸张和变形,赋予其特定意义,做出或褒或贬的价值判断。
对不同历史面向的深刻反思,无疑有助于我们拷问民俗志与民族志写作中所遭遇的诸多理论问题。
神话的“神性”由不同时代和处境中的意识形态所决定:①新文化运动时期,在科学与理性的光照下,义和团被神化为迷信、落后、愚昧的象征。②1920年代反对帝国主义霸权的浪潮中,义和团运动被神化为爱国主义的民族革命。③文化大革命前后,义和团又被神化为“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的革命榜样。
“民间文化”命运亦然:时而沉为“封建糟粕”,时而浮为“民族艺术”,近年来,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际头衔,正被迅速神化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这新一轮的造神运动中,学者们也许可以安静下来,先翻一翻《历史三调》。

(施爱东)


(《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美]柯文著,杜继东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一版)

施爱东 发表于 2009-4-20 22:55:36

朝戈金的《口传史诗诗学》


口头程式理论在现阶段的民间文学研究中,远未发挥它的阐释效力,更遑论在作家文学研究上的应用了。也许在20年后进行学术史回顾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口传史诗诗学》在中国文学研究史上的范式意义。
朝戈金用了近一半的篇幅来介绍他所借用的理论、解释其研究方法在科学研究中的合法性,并与之前的蒙古史诗研究展开了激烈的对话,其倡导中国式口头诗学与建立学术范式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对史诗样本的语词、片语、步格、韵式、句法、程式和程式系统层层递进的分析,旨在说明:史诗的句法核心就是程式,高明的史诗艺人总是善于调用各种程式手段,用最简单的格式、最俭省的表达、最快捷的语速,最大限度地唤起听众的共同知识与诗意想像。
“程式不是口头史诗的专利”。任何文学形式,如果能在大量的个体之间达致共鸣,就一定存在着既能打动这一个,也能打动那一个的共通的结构模式。这种共通的规律既显现于民间文学,也隐现于作家文学。也就是说,相似的规律不仅体现在蒙古史诗、定州秧歌、台州戏曲之中,也会体现在于丹的演讲、李白的诗歌创作之中。
民间文学的单纯、固化,以及反复呈现的特点,为我们寻找这些规律提供了一条隐秘的通道。我固执地相信,从通道尽头找到的钥匙,一样可以用来开启作家文学的规律之门。民间文学研究应该树立这种自信。

                   (施爱东)


(《口传史诗诗学:冉皮勒<江格尔>程式句法研究》,朝戈金著,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施爱东 发表于 2009-4-20 22:58:13

赵世瑜的《小历史与大历史》

许多出版社不喜欢为学者出论文集,因为论文集多是拼凑而成,话题太散,不成“体系”,不好卖。可是,随着学术研究多元化格局的逐渐形成,学术史家发现,那些被精心构筑的种种学术体系,在新的学术版图中,反而成为无人问津的死角。
“体系”像一部结构严密的机器,只要一个部件失了效,整部机器就可能报废;“体系”又像一付中医药方,不把甲乙丙丁配齐了全吃完,就看不出效果。所以说,绝大多数所谓自成一家之言的“学术体系”都有不可靠、易过时、看着累、没有用的特征,往往被人视为“水货”。
聪明的学者一般会给自己限定几个固定的研究范围,在特定的范围内设定一些有意思的问题,围绕问题来做文章,借着问题来阐释自己的理论思考。每一个问题都构成一个小系统,若干小系统可以组合为一个大系统,这是一种灵活的、可拆分的体系。观点过时了,问题不过时;这个观点过时了,那个观点没过时;取舍分合,悉随人便。
《小历史与大历史》就是这样一本论文集,有读者称它为“一个聪明人写的聪明的书”。作者的聪明在于,透过日常的、人性的、传说的、地方的,也是生动的、好看的历史现场,去感受和书写那些全局性的、治乱兴衰的、改朝换代的,也是枯燥无味的历史趋势。一些看似不甚相干的话题,被作者用“小历史和大历史”的绳子一捆,就透出了“小系统与大系统”的巧妙。

(施爱东)

(《小历史与大历史:区域社会史的理念、方法与实践》,赵世瑜著,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
页: 1 2 3 [4] 5
查看完整版本: 关于民俗学、民间文学专业必读书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