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ongkui 发表于 2005-1-12 16:11:18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老小孩把学术水平问题一下子上升到道德的高度,实在令人难以接受。

不过,他所谈论的问题,还是确实存在的。老小孩似乎也应该展示一下自己的水平,给大家露一手,看看有“学术道德的”学问怎么做。

宜家 发表于 2005-1-12 17:40:59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我这个晚辈可能不认识任何一方,但是看了上述帖子心里很堵,学术推进不再需要内耗,当然,如果都是局内人的话。支持“平等对话”的声言。这不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而是彼此尊重、正常沟通交流。民俗学的圈子已经很小了,不要自己挖自己的墙脚,当然,如果哪一块砖夯得不结实,你可以夯一把,无法取而代之。
老子说:“绵绵若存,用之不勤。”自然孕育万物之德,扶助而已,不强加于万物,任由万物个性充分舒展,其久远之功却胜过疾风尽草之短暂。
荷马史诗中的赫克托的老父亲有一句话说得好:“敌人也值得尊重!勇敢的阿基里斯……”
[ 本帖由 宜家 于 2005-1-12 17:48 最后编辑 ]

拧发条的鸟 发表于 2005-1-13 20:23:35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很同意宜家的说法。"老小孩"的做法确实做的有些过分。作为热爱民间文学和民俗学的人们,我们一起走到了这里,我们应该用平等的态度一起去商讨学术问题,就象宜家所说,研究民间文学的人们本来就不多,何必要自挖墙角呢?学问越高的人应该是素养越高的人,是越谦虚的,而不是随意指摘别人,即使别人真的有缺点,有错误。刘老师和陈老师编的这本书我考研的时候也是拜读过多遍的,其中对钟老的书是有很多突破的,也加入了不少符合时代的新鲜元素,对我很有启发的。当然存在疏漏是在所难免,否则就永远不会进步了。如果老小孩是想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引起论坛上的学人关注的话,那么现在你只有两个选择:其一,把你的高见拿出来让所有的人知道,并得到大家的认可。其二,请你安静的走开......

陈建宪 发表于 2005-1-14 07:13:48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致老小孩兼请斑竹

首先我向老小孩表示歉意。作为被批评者,听到别人的批评就火冒三丈,自己确实气量太小,缺乏反省精神。我理解你对我的批评,其实是为民间文学学科进步太慢而着急,希望能早日看到对钟老他们这一代开创者的大步超越,在这个意义上,我很感谢你的猛击一掌。至于批评的方式方法,相信具有反省精神的老小孩也会对自己有所反思的。

其次,我还是希望得到老小孩和各位大侠的指教,对新《概论》中民间故事的定义与特点的归纳及表述,作出批评和建议。此外,这次也要选作品,希望大家贡献篇目和出处。特别期待老小孩的建议。至于行文方面,虽然每个人见仁见智,也欢迎能象老小孩这样直言赐教。

最后,建议版主能制订出某些在论坛活动的游戏规则。如果我看谁不顺眼,就能披上马甲,带上蒙面巾,上论坛来将他痛扁一顿,那么,不出三天,我就可以将论坛变成一个口水池。这样,我们好不容易经营起来的一个学术平台就危险了。

拧发条的鸟 发表于 2005-1-14 10:25:38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陈老师的宽容大度和对民间文学的满腔热情让晚辈深感佩服!同意这个提议!顶一下吧

拧发条的鸟 发表于 2005-1-14 11:16:06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前几天,在浏览帖子的时候,看到了宜家老师在03年3月31日发表的一篇回忆中老的文章,拿来再给大家回顾一下吧


                              与钟老在一起的日子
今天,我去看钟老。
上午他很疲弱,一会睡一会醒,不象往日那样精神矍铄而健谈。我坐在他的床边,静静地看着他沉沉睡去的脸,泪水涌上眼眶。
每次我来的时候总是惴惴不安,怕他问起自己的论文进展情况,我的心里很没底。可是今天,他没有气力和精神跟我讲话,和他讨论竟然成了自己的一种奢望。我难受极了。
我多想和以前那样陪着老先生去医院,在校园里散步,还到东门的盛世书店去买书,到茶庄去喝茶——还是下午时分,还坐在那个靠窗子的位置上,木藤的椅子,垂挂的竹帘,给您来一杯红顿热茶,我只要一杯免费的开水。
您那么喜欢花,每次鲜花盛开的季节,走到医院前边的花坛,您总会驻足,闻一闻芍药花香。就象前几天我们来看您,您总拿着佛手闻闻香气一样。诗人学者善于感悟和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
您总是鼓励晚辈,在自己的书堆里寻找与谁的论文相关的书籍,借给他看。您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谁是他的导师,我们都应该关照他。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过您的帮助。
平时和您相处没有感觉到这样珍贵,那时您步履稳健,谈笑风生。可是现在,耳朵、眼神和脑子都不听使唤。为创建一个学科,您操劳了80多年,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下午,小宜老师来了,先生才渐渐地说起话来。他的一段教诲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先生说,中国的伦理以忍让为重;西洋则主张斗争。一个人能够忍让是最高的修养和境界。聂绀弩能够容忍和文革期间批判过自己的人继续来往,有的朋友不解,聂说,那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事情,即使没有他来批判,也会有其他的人来,时世使然,怎么能够和个人计较呢?这种气度十分令您佩服。
您告诉我,人要能“忍”。一个人不能承受失败不行,没有一生顺遂的。拿破仑最后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您的一个朋友,在文革期间刚刚批过别人,第二天就被叫去写反省材料,本来没有什么,他却觉得没有面子,自杀了。如果能够三思并忍耐,就不会走这一步。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要战胜自己很不容易。
人还要能“让”。毛主席在关键时刻不能退让,就铸成大错。时机失去了就不再回来了。您说,自己在某些时候也不能够做到,能忍能让,具有风度者,才是大人物,我们这些小人物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象那个丢了斧头而怀疑自己的邻居偷去的人一样(智子疑邻),那个故事是对自己的一个绝好的讽刺。您还补充到:“有时候,我就会问自己:‘你丢了石头了吗?’”您孩子般地笑了,我也笑了。
您认为,忍让决定于一个人的修养程度。爱贪便宜的人,最后要吃大亏的。您说,自己以前也不注意这些方面的思考,只是最近几年才想得比较多,所以,自己现在经常教育晚辈,要能够忍让,这是一门做人的大学问,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老小孩 发表于 2005-1-19 21:49:28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主编的身份比作者还重要,因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面对新编《概论》,面对施先生的概论性教材与概论性思维的反思,愿陈先生慎重!
  对于《教程》的批评,兼答前面施先生:
  1、鱼翅燕窝尽可做出豪华大餐,萝卜白菜也要做得有滋有味。宁可朴实,不要浮躁,不要强与国际接轨,动不动以英文来说事。
  2、整体水平在钟编教材之下,是指整体,不是指局部。
  3、作品还是另成书为好,即使不得不与通论一起,一定要选典型性的。所谓好与歹即指对于民间文学各体裁来说,是否典型。在《教程》中,神话第一篇选的是《祭天古歌》,它是神话,但它也是“歌”,并且后者的特点更突出;第二篇《阿嫫腰白造天地》,开头即“很久很久以前”,与通论部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也是含混的,常以......‘很久很久以前’......来交代时间”,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因为是选,所以要选得完美一点,那么丰富的宝库,自是无难的。
  所谓学术道德,是相对于每位在学术上所占资源与所予贡献的一种自觉程度,老百姓的心里是亮的。理解不同,产生歧义,无可厚非。
  

zhh 发表于 2005-2-5 00:26:51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刘编教程实际上还是不错的,结构好,观点较新,又有文选,作为教材较适合。老小孩所谈有点偏颇,至于道德之说更是无从谈起。

陈金文 发表于 2005-2-5 09:15:44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我以为无论从广义上说,还是从狭义上讲,将虚构性、情节性、表演性作为识别民间故事的标志都存在问题。凡文学都存在虚构,叙事文学都具有情节,民间文学活动大都或多或少具有表演性,就儿歌而言,孩子们也往往是边唱边伴以动作。我看这一节写的不够专业。
    学术争鸣应该有话好好说,就事论事,举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本人以为这本教程可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未见这本书,仅看了建宪兄粘贴的第11章第一节),但反对把学术水平与治学道德牵扯到一起。

老小孩 发表于 2005-2-25 13:08:19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陈金文 于 2005-2-5 09:15 写道:
我以为无论从广义上说,还是从狭义上讲,将虚构性、情节性、表演性作为识别民间故事的标志都存在问题。凡文学都存在虚构,叙事文学都具有情节,民间文学活动大都或多或少具有表演性,就儿歌而言,孩子们也往往是边唱边伴以动作。我看这一节写的不够专业。

  的确如此!把这些写进教材里,并且是作为“概论”,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只是作为一己之见的论文发表,咱没什么好说的。)

dada 发表于 2005-2-25 14:22:00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老小孩 于 2005-2-25 13:08 写道:
  的确如此!把这些写进教材里,并且是作为“概论”,是可忍,孰不可忍?!
  (如果只是作为一己之见的论文发表,咱没什么好说的。)

本来以为又是一次学术争鸣的好事,谁知越看越堵得慌。我学识浅薄,不敢参混其中辩解。但咱中国人凡事讲究几分礼数,藏纳几分谦逊,一上来就学人家李逵高举板斧,偏还摇头晃脑之乎者也几句。就这架势,我等不起眼的小人物也忍不住要生气。

那一剑的风情 发表于 2005-2-25 15:58:34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有理不在声高”。说的很是。
    真的,学术论争而已,确实不必要这么言词犀利,语气咄咄。而且最忌讳人事不分,乱棍打人。
    严谨的学者在写文章的时候,这一点一定是分的很清楚的,阁下在引用他人文章时也应该看得到。
   

[ 本帖由 那一剑的风情 于 2005-2-25 16:05 最后编辑 ]

davidjy 发表于 2005-3-11 16:00:32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这个似乎和学者治学道德挨不上边吧,读过两本书,但是并没有像楼主这样的感受。诚然,后者有一些不足,但是上纲上线却是不妥。

紫山茶 发表于 2005-3-14 13:52:05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批评应该客观,建树更为重要

陈金文 发表于 2005-3-25 10:52:14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老小孩 于 2005-1-9 11:57 写道:
比较两本教材:钟敬文主编的《民间文学概论》和刘守华、陈建宪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后者不忍卒读!就是所选的民间文学作品后者也是宁挑歹的,不挑好的。请问,学术是向前发展呢还是只是谋私利的手段?作为学者, ......
      前面我指出了建宪兄张贴出的《教程》一节中值得商榷的地方,我估计编写这本教材的老师中有非民间文学(民俗学)专业的同志,老小孩对《教程》的质疑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应引起大家的注意。但老小孩兄应该实事求是地把问题指出来,笼统地否定是不能让人接受的,同时让人感到老兄有些意气用事的味道,觉得你不像是对事倒像是对人。
   老兄仔细读读这本书,拿出些让人信服的证据来,才好让大家接受。
   老兄,对你的处境我深表同情,怎么弄得人人喊打呀?

[ 本帖由 陈金文 于 2005-3-25 11:00 最后编辑 ]
页: 1 [2] 3 4
查看完整版本: 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