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5-1-14 11: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RE:学者们的治学道德到哪里去了
前几天,在浏览帖子的时候,看到了宜家老师在03年3月31日发表的一篇回忆中老的文章,拿来再给大家回顾一下吧
与钟老在一起的日子
今天,我去看钟老。
上午他很疲弱,一会睡一会醒,不象往日那样精神矍铄而健谈。我坐在他的床边,静静地看着他沉沉睡去的脸,泪水涌上眼眶。
每次我来的时候总是惴惴不安,怕他问起自己的论文进展情况,我的心里很没底。可是今天,他没有气力和精神跟我讲话,和他讨论竟然成了自己的一种奢望。我难受极了。
我多想和以前那样陪着老先生去医院,在校园里散步,还到东门的盛世书店去买书,到茶庄去喝茶——还是下午时分,还坐在那个靠窗子的位置上,木藤的椅子,垂挂的竹帘,给您来一杯红顿热茶,我只要一杯免费的开水。
您那么喜欢花,每次鲜花盛开的季节,走到医院前边的花坛,您总会驻足,闻一闻芍药花香。就象前几天我们来看您,您总拿着佛手闻闻香气一样。诗人学者善于感悟和善待一切美好的事物。
您总是鼓励晚辈,在自己的书堆里寻找与谁的论文相关的书籍,借给他看。您说:手心手背都是肉,无论谁是他的导师,我们都应该关照他。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过您的帮助。
平时和您相处没有感觉到这样珍贵,那时您步履稳健,谈笑风生。可是现在,耳朵、眼神和脑子都不听使唤。为创建一个学科,您操劳了80多年,该好好休息一下了。
下午,小宜老师来了,先生才渐渐地说起话来。他的一段教诲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先生说,中国的伦理以忍让为重;西洋则主张斗争。一个人能够忍让是最高的修养和境界。聂绀弩能够容忍和文革期间批判过自己的人继续来往,有的朋友不解,聂说,那不是个人能够决定的事情,即使没有他来批判,也会有其他的人来,时世使然,怎么能够和个人计较呢?这种气度十分令您佩服。
您告诉我,人要能“忍”。一个人不能承受失败不行,没有一生顺遂的。拿破仑最后也尝到了失败的滋味。您的一个朋友,在文革期间刚刚批过别人,第二天就被叫去写反省材料,本来没有什么,他却觉得没有面子,自杀了。如果能够三思并忍耐,就不会走这一步。尤其是在关键时刻,要战胜自己很不容易。
人还要能“让”。毛主席在关键时刻不能退让,就铸成大错。时机失去了就不再回来了。您说,自己在某些时候也不能够做到,能忍能让,具有风度者,才是大人物,我们这些小人物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就象那个丢了斧头而怀疑自己的邻居偷去的人一样(智子疑邻),那个故事是对自己的一个绝好的讽刺。您还补充到:“有时候,我就会问自己:‘你丢了石头了吗?’”您孩子般地笑了,我也笑了。
您认为,忍让决定于一个人的修养程度。爱贪便宜的人,最后要吃大亏的。您说,自己以前也不注意这些方面的思考,只是最近几年才想得比较多,所以,自己现在经常教育晚辈,要能够忍让,这是一门做人的大学问,到哪里都是一样的。
……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