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1963年至1966年的《故事会》研究内容摘要:
自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讲故事作为一种有效的宣传形式得到官方的大力提倡,新故事活动由此蓬勃发展并成为全国至上而下的一项政治运动。《故事会》在1963年应时而生,满足了各个方面对于故事脚本的迫切需求,为基层故事员进行社教宣传提供了有力的战斗武器。在1963年7月到1966年5月出版的24辑《故事会》中,故事作品根据来源渠道和创作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根据小说、剧本、新闻报道等改编而来的故事,一类是基层的故事员或故事作者个人创作的故事,另一类是《故事会》编辑引导故事作者创作的反映重大题材的故事。《故事会》中故事作品的改编具有人物核心化、风格喜剧化、融会原作的语言、增加心理活动描写以及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独创的特点。《故事会》故事创作的特点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融合了集体的智慧。《故事会》中反映重大题材的故事作品是在“主题先行”的创作模式下创作完成的,故事作者一般会实地调查和学习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在意识形态的夹缝中寻求创作和讲述的更大空间。口头性、当下性、完整性和本土化是《故事会》60年代故事创编的总体特点。《故事会》故事作品“讲讲写写,写写讲讲”的创编过程摹仿了民间传统故事在口头上长期而复杂的自然成型过程,但过多的人为因素使得《故事会》的故事作品截然不同于民间的传统故事。《故事会》的故事作品虽然是个人创编的而且有书面媒体的介入,但它始终属于口头文学的范畴。
关键词:
《故事会》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新故事故事员故事作者故事创编
我的硕士论文目录
引言第一章 《故事会》60年代创刊、发展和停刊的时代背景
一建国以后故事活动的开展
(一)社会主义教育运动的背景
(二)新故事活动的兴起
(三)新故事活动简史
(四)茶馆与故事活动
二 《故事会》创刊的时代背景
(一)《故事会》的创刊
(二)紧密配合中心任务
(三)为故事员服务
(四)《故事会》的先行者
三 《故事会》的停刊
第二章《故事会》60年代改编的故事
一由话剧剧本改编而来的故事
(一)《红色宣传员》
(二)《箭杆河边》
(三)《智擒邓九婆》
(四)《豹子湾战斗》
二由长篇小说改编而来的故事
(一)《梁生宝买稻种》
(二)许云峰的故事
(三)《萧飞买药》
三由短篇小说改编而来的故事
(一)《亲人》
(二)《老金送粮》
(三)《老交通》
(四)《马字镰刀》
(五)《快三枪》
四由沪剧和其它剧种改编而来的故事
(一)《红灯记》
(二)《芦荡火种》
(三)《夺印》
五由电影剧本和报告文学改编而来的故事
(一)《芒种养马》
(二)《一个包身工的故事》
六由新闻报道改编而来的故事
(一)《血泪斑斑的罪证》
(二)《金翠宝血泪史》
(三)《将军当农民》
(四)《“忠心垱”的故事》
第三章《故事会》60年代个人创作的故事——以张道余为例
一张道余的故事创作经历
二《说嘴媒人》
三《种子迷》
四《范龙进队》
五张道余60年代的故事讲述活动
第四章《故事会》60年代重大题材的故事
一 “农业学大寨”
二 半工半读和半农半读
三 抗美援越
四 学习雷锋
五 学习毛主席著作
六 学习王杰
七 学习焦裕禄
第五章《故事会》60年代故事创编的特点
一《故事会》60年代故事创编的总体特点
(一) 口头性
(二) 当下性
(三) 完整性
(四) 本土化
二《故事会》故事改编的特点
(一) 人物核心化
(二) 风格喜剧化
(三) 融会原作的语言
(四) 增加心理活动描写
(五) 传承与独创
三《故事会》故事创作的特点
(一) 从生活中来
(二) 到生活中去
(三) 集体创作
四《故事会》重大题材故事的特点
(一) 主题先行
(二) 亲身体悟和身体力行
(三) 在夹缝中寻求空间
结语
附录:《故事会》1963-1966年刊发作品之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引言
引 言《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被迫于1966年5月停刊,此时《故事会》作为不定期丛刊共出版了24辑。1974年3月,《故事会》复刊,更名为《革命故事会》。1974年3月至1978年11月,《革命故事会》共出版39期。自1979年1月,《故事会》双月刊出版,何承伟任主编。1979年底,《故事会》编辑部正式成立。自1984年1月,《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自2004年1月,《故事会》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为“红版”,下半月刊为“绿版”。
《故事会》自创办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深受中国民众的喜爱,上面登载的故事作品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华夏儿女。然而,这种热潮尚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应有关注,从学理上探讨《故事会》现象的专著和文章少之又少。《故事会》的老编辑钱舜娟曾发表三篇重要的文章分别介绍《故事会》发表故事的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特征、《故事会》60年代的创刊过程、上海市著名故事家黄宣林的故事创作特征等等,这三篇文章是《新故事的基本特征》(1983),《<故事会>创刊的前前后后》(1986)和《黄宣林银行系列故事探微》(1991),后来统一收入专著《江南民间叙事诗及故事》(1997)。1980年以后,在《故事会》编辑部的支持与参与下,先后共有三本研究新故事的专著问世:1988年10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国全的《新故事创作技法谈》,1989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蒋成瑀的《新故事理论概要》以及1993年6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何承伟主编的《故事理论及其写作技巧》。《新故事创作技法谈》是《故事会》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第一部故事理论专集,对新故事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因为全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考察新故事的创作,而且依据的文本材料是1978年的《革命故事会》和1979年至1986年的《故事会》,因而很多论点的提出都有失偏颇,没有能够阐明新故事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的创作技巧。《新故事理论概要》在新故事的理论探讨上更深入了一层,全书从新故事的性质、源流、流传、体裁分类、搜集整理、创作技巧等方面探讨新故事的本质和特征,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多的独创。值得一提的是,蒋成瑀在书中专章介绍了《故事会》培养出的一批新故事家,重点介绍了张功升、吴文昶、张道余和黄宣林四位著名“故事大王”的生平和故事创作特征。虽然介绍和论述有失简略,但蒋成瑀毕竟已经关注到故事作者在故事活动和《故事会》刊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线索。何承伟主编的《故事理论及其写作技巧》是《故事会》编辑部组织的“新故事创作函授班”的教材,全书最可贵之处是提供了很多故事作品的修改实例。书中将一些故事作品的初稿和定稿进行对照,详细说明哪些地方做了改动以及修改的原因等等,以此探讨新故事创作的一些具体方法和特点。列举的故事作品集中于1983年至1986年《故事会》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彩蝶》、《抢劫六百亿》、《奇怪的约会》等等。何承伟在2000年第7期的《出版发行研究》上发表了《<故事会》:跨世纪的战略品牌》一文,从商业营销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故事会》的编辑和出版。沈国凡的《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2003)是在《故事会》创刊四十周年之际创作完成的,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沈国凡以传记文学的方式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故事会》从编辑到出版方方面面的情况,希望揭开《故事会》长久以来深受欢迎的各方面原因。书后附有《<故事会>大事年表》,虽然不一定详细,但也有利于查阅和检索。
本文关注的是60年代的《故事会》,即1963年7月到1966年5月期间的《故事会》。首先,《故事会》是在这一段时期创刊的,当时的很多历史问题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此外,相对于《革命故事会》和1979年1月以后的《故事会》,这一段时间的《故事会》出版辑数最少,只有24辑,但是本身却是独立自足的,非常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故事会》创刊的24辑为《故事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倩的《革命的民间化和民间的革命化——关于1963年7月至1966年3月<故事会>的思考》是研究这一段时期《故事会》的首篇学术论文,该文章发表在《上海文学》2001年第4期上。隋倩将新故事看作民间文学的一部分,由革命故事的开展和《故事会》的创刊与发展透视民间与官方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对于民间的关注继承了陈思和对于当代文学史中民间文化的思考。在我看来,隋倩对于《故事会》的探讨服从于一个宏大叙事的建构,她没有能够把握住新故事的根本特征以及《故事会》的基本特点。但是,她首次关注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故事会》的创刊与发展并对其进行研究,学术洞察力是可嘉的。在本文中,我的写作以《故事会》1963年7月到1966年5月的24辑丛刊为基本材料,并参考60年代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报刊对于新故事活动和《故事会》的相关报道,还参阅大量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资料、论文和专著,力图真实地再现《故事会》创刊和发展的历史面貌和基本特点。同时我在2005年4月去上海对相关人士进行了专访,期望通过他们的记忆来重现60年代新故事活动的开展、《故事会》的创刊以及那个时代新故事的创作和讲述过程,具体的访谈情况见附表一。
总之,本文将文本阐释与实地田野调查相结合,重点论述的是《故事会》在60年代创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故事会》不同类型故事作品的创编和发表过程以及它们的创编特点等等,由此引发出对于新故事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故事与民间故事的联系与不同、口头传统与文学传统的互动与交融等等问题的初步探讨。
一. 《故事会》访谈情况一览表
日期 地点 访谈话题 访谈对象:年龄与身份 录音时间 备注
1 4月4日上午 上海任嘉禾家里 60年代新故事活动以及《故事会》的创刊与发展 任嘉禾,1956年任上海群众艺术馆研究部和辅导部主任,一直主抓新故事活动,77岁 71分钟 实际谈话时间为两个小时
2 4月4日下午 上海钱舜娟家里 《故事会》的创刊与发展 钱舜娟,1963年7月任《故事会》编辑直至退休 56分钟 因为钱舜娟老师听觉不好,我同她主要进行笔谈
3 4月6日上午 上海金山山阳文化中心 新故事的创作特点 张道余,著名的“故事大王”,《故事会》重要的故事作者,66岁 44分钟 初次访谈,以了解情况为主
4 4月6日下午 上海金山山阳文化中心 个人故事创作与讲述活动以及《说嘴媒人》、《种子迷》和《范龙进队》在60年代创作、发表情况 张道余,同上 52分钟 访谈前去了张道余家里和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中间与张道余有很多谈话,但没有录音
5 4月8日中午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故事会》编辑部 首次访谈的遗留问题 张道余,同上 31分钟 访谈前后与张道余有过多次电话和手机短信联系
上传格式有误,请见谅
结语
结 语《故事会》的创刊和发展迎合了当时官方和民间对于新故事脚本的迫切需要,所以它一出版就具有较大的发行量并且受到各方面的热烈欢迎。服从于口头讲述的实际需要使得《故事会》上的故事作品都经过了从口头到书面再到口头再到书面等的“生产”流程,从而确保了故事的口头性和实用性。在口头的反复演练中,新故事继承了传统故事的一些艺术手法,保持了故事的完整性和本土化。不同来源和不同创作方式的故事作品也具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但是口头性、当下性、完整性和本土化始终是这些故事的基本特征。《革命故事会》时期的故事作品受到官方意识形态的过强干扰,虽然坚持了以往的创编方式和故事的基本特征,但完全沦为政治的“传声筒”。1979年以后,《故事会》渐渐摆脱了意识形态的干扰,但是故事作品的创编方式渐渐发生了改变。当时已经没有全民的政治运动要求各个地方大讲革命故事并将其作为当地宣传工作开展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没有故事员需要大量故事作品“教化”并“娱乐”民众,《故事会》逐渐地转向以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为中心,大范围反复进行口头讲述的修改过程变为小范围内简单口头叙述的编辑过程,直至现在《故事会》的组稿过程完全脱离了口头演练的“生产”流程。虽然何承伟一直坚持“《故事会》是一本专门发表故事这一口头文学作品的通俗性刊物”的期刊定位,但是《故事会》发表故事作品的口头性明显地在减弱,随着《故事会》变成半月刊,这种情况越来越明显。这种趋势与《故事会》刊物质量下滑的趋势比较一致,但是由此也可以看出文学传统对于口头文学的巨大冲击力。
在《故事会》故事作品口头性最强的60年代,任何一种文本形式和艺术样式等等都可以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电影、话剧、京剧、沪剧、扬剧、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新闻报道、人物通讯、报告文学、党和国家的文件、指示等等都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口头传播,而且这种讲述可以很生动、很吸引人。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不由自主地向周围的人讲述我们看过的电影、戏剧和读过的小说、新闻等等,但是这种讲述不是我们有意识为之,而且不具有专业水准。但是在60年代,这种活动可以得到官方、基层干部、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的共同支持和参与,并形成了一股大范围的运动,而且由此产生了一批专业的故事员,虽然他们没有报酬只是记工分,但是讲故事已经成为他们工作和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众多的力量交织在一起共同探讨故事的内容、主题、人物和情节等等,主要的目的就是把故事讲好,讲出水准,讲出特色。这种讲故事的高潮随着政治浪潮的退却而消失,但是故事也由此回到了普通民众的口中和生活中。
《故事会》从1963年7月到1966年5月登载的故事作品都属于口头文学的范畴,虽然这些作品的定稿由具有较高文学素养的编辑来帮助完成。阿尔伯特•贝茨•洛德曾说:“口述文本固定过程中,书写的使用本身对口头传承并无什么影响。那不过是记录的一种手段。由此而获得的文本便有些很特别的感觉。这些文本并不是正常的表演的文本,然而它们又是地道的口头的。它们比一般的表演的文本更好。” 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故事会》60年代的故事作品。故事员和故事作者仍然是口头的故事家,虽然他们中有很多人有一定的文化,但他们进行的仍然是口头的讲述和创作活动,这与书面文学的创作截然不同。但是书写媒体确实对于故事员和故事作者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书写作为新的媒介,意味着往日的歌手,他现在将会拥有一群不同的听众,即有阅读能力的听众。从心理学上说,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他仍然会像对待以前所习惯的听众一样进行讲述。然而,新的阅读公众,他们开始时人数虽然少,却拥有不同的口味。这是从传统的文盲听众的口味中发展而来的。他们将要求新的主题,或旧主题的翻新。” 故事员和故事作者在保持故事传统特色的前提下,一直寻求着一种创新,对于故事讲述和创作进行不断地自我挑战,避免雷同和流于俗套。在故事创作完成之后,即使作品在《故事会》上已经定稿发表,但是故事员在故事讲述活动依然会对故事进行发挥和再创造:“也许在无意之间,一种固定的文本的建立了。海神被拍摄下来了,不管他以后会以何种形式出现,这次的拍摄将会成为一种形式,而且这种形式又是可以改变的;这种形式将被作为‘原创的’形式。当然,歌手并不受到任何影响。他继续不断地和同行们一样,像平常一样创作、演唱。传统继续发展。他的听众也未受到影响。听众也会以歌手的思维方式即多型性的思维方式来思考。但是,还有另一个世界的人们,他们可以阅读、写作,他们并不将书面文本当作传统的瞬间的记录,而是作为特指的歌。这将会成为口头的思维方式与书写的思维方式之间的区别。”
注释无法附上,请见谅
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挺好的题目。挺宏大的结构。
弄得象篇博士论文似的。
可惜没有着力探讨主题先行背景下的形式问题。而这可能会是最出彩的。
[ 本帖由 shi 于 2005-5-21 20:46 最后编辑 ]
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好,现在改都还来得及,我还要用至少一个星期的时间打磨论文,各个方面的问题尽量完善论文不足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大侠继续多提意见
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晚辈敬仰,佩服无话,下载研究。。。。。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佩服之至。好精细的操作,足见竹子斑竹的驾奴功底深厚,自感惭愧。
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礼敏兄和kinglong兄都过誉了,论文的不足之处还很多,我现在无法把全文发上来请大家指正,因为原文有700多k,无法在这里上传,以后等改好了,再分章发到这里多谢大家捧场,偶一定会好好努力的说!
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为竹子师姐研究《故事会》奉上鲜花一束!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有点有面,有理有据!!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我也一直想弄明白<故事会>何以会有那么大的发行量,希望早日看到竹子的论文.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谢谢老师的鼓励我一定会好好加油的!
Fighting!!Fighting!!
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佩服您的条理清晰啊!整理之功当之无愧!
没有看到全文,不过从引言和结束语来看,对《故事会》的社会学分析研究似用力不足,如果说的不对,恕罪恕罪!
RE:我的硕士论文摘要和目录,欢迎拍砖
lingyunxgw兄说的极是,有关理论层次的思考我会在以后逐渐完善的现在把材料梳理清楚,也是以后进行深度研究的基石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共勉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