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5-21 16:27:26
|
显示全部楼层
引言
引 言
《故事会》创刊于1963年7月,后来因为“文化大革命”的爆发而被迫于1966年5月停刊,此时《故事会》作为不定期丛刊共出版了24辑。1974年3月,《故事会》复刊,更名为《革命故事会》。1974年3月至1978年11月,《革命故事会》共出版39期。自1979年1月,《故事会》双月刊出版,何承伟任主编。1979年底,《故事会》编辑部正式成立。自1984年1月,《故事会》由双月刊改为月刊。自2004年1月,《故事会》由月刊改为半月刊,上半月刊为“红版”,下半月刊为“绿版”。
《故事会》自创办以来尤其是近二十多年以来一直深受中国民众的喜爱,上面登载的故事作品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华夏儿女。然而,这种热潮尚没有引起学术界的应有关注,从学理上探讨《故事会》现象的专著和文章少之又少。《故事会》的老编辑钱舜娟曾发表三篇重要的文章分别介绍《故事会》发表故事的口头性、集体性和变异性的基本特征、《故事会》60年代的创刊过程、上海市著名故事家黄宣林的故事创作特征等等,这三篇文章是《新故事的基本特征》(1983),《<故事会>创刊的前前后后》(1986)和《黄宣林银行系列故事探微》(1991),后来统一收入专著《江南民间叙事诗及故事》(1997)。1980年以后,在《故事会》编辑部的支持与参与下,先后共有三本研究新故事的专著问世:1988年10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王国全的《新故事创作技法谈》,1989年8月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蒋成瑀的《新故事理论概要》以及1993年6月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由何承伟主编的《故事理论及其写作技巧》。《新故事创作技法谈》是《故事会》编辑部编辑出版的第一部故事理论专集,对新故事的创作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因为全书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去考察新故事的创作,而且依据的文本材料是1978年的《革命故事会》和1979年至1986年的《故事会》,因而很多论点的提出都有失偏颇,没有能够阐明新故事最根本的特征和基本的创作技巧。《新故事理论概要》在新故事的理论探讨上更深入了一层,全书从新故事的性质、源流、流传、体裁分类、搜集整理、创作技巧等方面探讨新故事的本质和特征,在理论上并没有太多的独创。值得一提的是,蒋成瑀在书中专章介绍了《故事会》培养出的一批新故事家,重点介绍了张功升、吴文昶、张道余和黄宣林四位著名“故事大王”的生平和故事创作特征。虽然介绍和论述有失简略,但蒋成瑀毕竟已经关注到故事作者在故事活动和《故事会》刊物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为后来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多线索。何承伟主编的《故事理论及其写作技巧》是《故事会》编辑部组织的“新故事创作函授班”的教材,全书最可贵之处是提供了很多故事作品的修改实例。书中将一些故事作品的初稿和定稿进行对照,详细说明哪些地方做了改动以及修改的原因等等,以此探讨新故事创作的一些具体方法和特点。列举的故事作品集中于1983年至1986年《故事会》上比较有代表性的作品,例如《彩蝶》、《抢劫六百亿》、《奇怪的约会》等等。何承伟在2000年第7期的《出版发行研究》上发表了《<故事会》:跨世纪的战略品牌》一文,从商业营销的角度系统介绍了《故事会》的编辑和出版。沈国凡的《解读<故事会>——一本中国期刊的神话》(2003)是在《故事会》创刊四十周年之际创作完成的,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出版。沈国凡以传记文学的方式在书中详细介绍了《故事会》从编辑到出版方方面面的情况,希望揭开《故事会》长久以来深受欢迎的各方面原因。书后附有《<故事会>大事年表》,虽然不一定详细,但也有利于查阅和检索。
本文关注的是60年代的《故事会》,即1963年7月到1966年5月期间的《故事会》。首先,《故事会》是在这一段时期创刊的,当时的很多历史问题值得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此外,相对于《革命故事会》和1979年1月以后的《故事会》,这一段时间的《故事会》出版辑数最少,只有24辑,但是本身却是独立自足的,非常有自己的特色。而且,《故事会》创刊的24辑为《故事会》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隋倩的《革命的民间化和民间的革命化——关于1963年7月至1966年3月<故事会>的思考》是研究这一段时期《故事会》的首篇学术论文,该文章发表在《上海文学》2001年第4期上。隋倩将新故事看作民间文学的一部分,由革命故事的开展和《故事会》的创刊与发展透视民间与官方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对于民间的关注继承了陈思和对于当代文学史中民间文化的思考。在我看来,隋倩对于《故事会》的探讨服从于一个宏大叙事的建构,她没有能够把握住新故事的根本特征以及《故事会》的基本特点。但是,她首次关注到“文化大革命”以前《故事会》的创刊与发展并对其进行研究,学术洞察力是可嘉的。在本文中,我的写作以《故事会》1963年7月到1966年5月的24辑丛刊为基本材料,并参考60年代的《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文汇报》、《文艺报》、《新民晚报》、《中国青年》、《人民文学》、《上海文学》等报刊对于新故事活动和《故事会》的相关报道,还参阅大量中国当代史的研究资料、论文和专著,力图真实地再现《故事会》创刊和发展的历史面貌和基本特点。同时我在2005年4月去上海对相关人士进行了专访,期望通过他们的记忆来重现60年代新故事活动的开展、《故事会》的创刊以及那个时代新故事的创作和讲述过程,具体的访谈情况见附表一。
总之,本文将文本阐释与实地田野调查相结合,重点论述的是《故事会》在60年代创刊的社会背景和时代背景、《故事会》不同类型故事作品的创编和发表过程以及它们的创编特点等等,由此引发出对于新故事产生和发展的时代背景、新故事与民间故事的联系与不同、口头传统与文学传统的互动与交融等等问题的初步探讨。
一. 《故事会》访谈情况一览表
日期 地点 访谈话题 访谈对象:年龄与身份 录音时间 备注
1 4月4日上午 上海任嘉禾家里 60年代新故事活动以及《故事会》的创刊与发展 任嘉禾,1956年任上海群众艺术馆研究部和辅导部主任,一直主抓新故事活动,77岁 71分钟 实际谈话时间为两个小时
2 4月4日下午 上海钱舜娟家里 《故事会》的创刊与发展 钱舜娟,1963年7月任《故事会》编辑直至退休 56分钟 因为钱舜娟老师听觉不好,我同她主要进行笔谈
3 4月6日上午 上海金山山阳文化中心 新故事的创作特点 张道余,著名的“故事大王”,《故事会》重要的故事作者,66岁 44分钟 初次访谈,以了解情况为主
4 4月6日下午 上海金山山阳文化中心 个人故事创作与讲述活动以及《说嘴媒人》、《种子迷》和《范龙进队》在60年代创作、发表情况 张道余,同上 52分钟 访谈前去了张道余家里和他工作、生活过的地方,中间与张道余有很多谈话,但没有录音
5 4月8日中午 上海文艺出版总社《故事会》编辑部 首次访谈的遗留问题 张道余,同上 31分钟 访谈前后与张道余有过多次电话和手机短信联系
上传格式有误,请见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