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
是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
《人间国宝》周刊的创刊
五月的日本,一本新的周刊杂志创刊了,它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名字——《人间国宝》。
在媒体多到可以用“泛滥”来形容的日本,新出一本周刊杂志,本来算不得什么大事,但这本杂志却不同。从我知道这本杂志创刊起,心中就一直涌动着写点什么的想法。
日本经济的发展在80年代末达到顶点,到90年代开始进入泡沫经济崩溃期。研究者们一般称之为“日本失去的十年”。1989年12月29日,日经指数收盘达到历史最高的38915点。可是,在21世纪第一年,这一指数就跌破12000点,此后最低甚至曾到过8千多点。90年代日本地价也大幅下降,99年东京港区一块土地的价格,只是1989年的八分之一。世界著名的银行、企业开始倒闭,失业人数大量增加,曾几何时,日本被称为“发达国家中的病夫”。80年代如日中天的日本,在21世纪初似乎走到了穷途末路。
然而,在很多真正了解日本的经济学家冷静的眼中,尽管90年代日本经济因为泡沫经济崩溃而出现了一系列巨大的振荡,但是,日本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地位不仅没有多大的动摇,反而还由于日元升值而得到了巩固和加强。2003年,日本GDP为4303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的39.1%,分别为德国的1.79倍、英国的2.39倍和法国的2.45倍。2004年贸易黑字增加到1390亿美元,超过了其他发达国家的总和。2004年末其外汇储备已占发达国家合计的60%以上。2005年-2006年,日本经济更出现明显复苏现象。经过90年代十年不景气,一个在经济上仍旧非常强大的日本,依旧存在于和我们只隔一衣带水的海那边,这是需要我们正视的。
而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面对经历了90年代10年不景气的摔打仍旧站得起来的日本,我们要问:究竟是什么,支撑了今天的日本?
从1991年东渡日本算起,日本成为我研究的对象已经十五年了。十五年来,我一直思考着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日本民族最优秀之处何在?日本民族最缺欠之处何在?这都是我在研究中必须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一本名为《人间国宝》的周刊杂志在日本创刊,之所以带起我想写点什么的念头,原因就是这本杂志的名称“人间国宝”,和我思考的日本民族的优秀之处,有着直接的联系。
一件小事
请允许我先讲一件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2002年,有几个日本朋友来中国旅游。陪他们游览长城归来时,导游把车停在一家新装修的药店。这是在长城下的一家专门为外国旅游者“服务”的特殊药店,熟悉旅游业的人都知道它。药店的服务包括从为客人把脉到确诊、开药、卖药一个全过程,所以需要时间很长。同行的黑川先生明显对买药不感兴趣,一个人走到窗前看外面的景色。无意中看到他在那里皱起眉头的样子,我以为他有什么意见,便凑过去问他为什么不开心。没有想到他指着新装的铝合金窗框的一个角说,中国的发展还需要时间啊。仔细看去,大概是施工者计算错误,在铝框下边接近拐角的地方,多锯了一个小豁口。黑川手扶窗向外看时,豁口的尖角恰恰划破了他的手。
“在日本,这样的活儿是不能交工的。交工的话,那会是做活人的耻辱。看来中国赶上世界水平,还需要时间啊。”
工匠出身的黑川的话题,显然超出了划破手掌这个小事故:
“这回来中国,咋一看到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建设的照东京、大阪没有多少区别。可一往细处看就觉得还是有很大的距离。你看这里的内装璜一看上去很漂亮,可也就是一看上去漂亮而已。你看墙上新刷的乳胶,已经有了鼓起来的小点,用不到半年,这里会出现脱落,象秃头上的癞疤。你再看窗帘上的铁环,你看已经有了红色锈痕。哪怕硬件完全做到一样了,如果这里”他指了一下脑袋“如果这里没有完全做到更新,就做不出世界上最漂亮的活儿。”
1991年刚到日本的时候,中国的产品在日本还不那么多。到2001年我回国前,日本的市场上,已经到处充满了中国的制品。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是从心中为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欢呼的。但同时从心中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产品经常只是以价廉取胜。一架美能达相机,外形完全一致,只是因为下面的产地分别标明“made in japan”“made in china”,价格就完全不同。我专门问过美能达的一位经理,据他讲设在中国的工厂和日本的工厂生产线完全是相同的。可为什么同样的机器,我们做的产品,在世界上只能卖上中低档的价钱,日本人做的产品,却能卖上高价?那答案的一部分,就在黑川先生话里提到的 “这样的工作是不能交工的。交工的话,那会是做活人的耻辱”、 “做不出世界上最漂亮的活儿”这些看似普通的话中。
日本人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
在黑川的“这样的工作是不能交工的。交工的话,那会是做活人的耻辱”、 “做不出世界上最漂亮的活儿”这些看似普通的话中,潜藏着日本民族特有的匠人文化。日本民族非常看重匠人文化,最典型的就是他们独特的“人间国宝”认定制度。
“人间国宝”这个词是日本媒体创造的。日语中的“人间”,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人”。日本人把那些有特殊的技能的人封为“人间国宝”。从这个名字,你可以推想出他们对这些有特殊的技能的人是怎样重视。在日本最初接触倒“人间国宝”这个词,马上让我想起的是中日文化上明显的不同。在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中,道是最重要的。和道相比,器的方面常被排到次要的地位;在中国人的生活世界中,官则是最重要的。所以,在中国人的眼睛中,手艺人的地位也是很低的。这直接导致了我们中国的匠人文化不象日本人那么发达。这一点看似很小的区别,实际上对近代以来中国和日本走的道路如此不同,和今天中国的产业发展和日本有如此大的距离,都有直接的关系。
“人间国宝”认定制度,是赋予靠一艺之长获得社会承认的手艺人和民间艺人以高度荣誉的制度。在日本,“人间国宝”是对拥有重要无形文化遗产者的通称。早在1950年日本颁布的《文化财保护法》中,就明确规定了日本文部省拥有“认定”及“解除认定”“人间国宝”的权限和程序。
具体执行这一制度的则是日本文部省下属的文化厅。日本文化厅的网站上载有相关文件规定的文本。“人间国宝”,正式文件的说法叫“无形文化财产”,亦即“技艺”。通常用来指在演艺、音乐、工艺技术等方面对于日本国拥有高度历史及艺术价值的无形文化财富。而其载体则为拥有该技艺的个人或集团。国家把无形文化财富中重要的部分作为“重要无形文化财富”加以认定,以期确保这些传统的“技艺”得以传承。认定分为“个体认定”、“综合认定”、“维持团体认定”三种方式。“个体认定”用来认定能够高度体现“重要无形文化财富”的个体或拥有高度工艺技术的个体,两个人以上拥有共同“重要无形文化财富”或拥有高度工艺技术的则适用于“综合认定”,那些不是依靠个人的特色,并且拥有共同“重要无形文化财富”或拥有高度工艺技术者多数存在的,则以主要成员组成的团体为主采用“维持团体认定”。
得到文化厅认定的,就是日本人通常所说的“人间国宝”。对于他们,日本政府每年提供200万日元的经济补助,同时对于为维持、发扬该“技艺”的维持团体、教育设施每年也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于那些对了解日本国的艺能和工艺技术变迁具有重要意义的“重要无形文化财富”,国家在记录、整理和公开资料方面提供直接的资助。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各种优待。比如免收国定资产税、特别土地保有税、都市计划税,减少财产继承税并在接受在接受各种捐款方面给予特殊待遇。
2003年日本文化厅的年度预算突破了1千亿日元。其中的百分之十即一百亿日元是被用来作为保护国内重要的有形文化财产和重要的无形文化财产(人间国宝)的。到目前为止,日本文部省共认定人间国宝一百多人,被认定为人间国宝的团体有二十多个。
设立人间国宝这一制度原本的目的,是为了保证那些拥有宝贵而不同凡响的手艺能得以保存和发扬,但现实社会中,手艺人和民间艺人获得这一称号通常被看成是很高的荣誉。因为“人间国宝”大多是身怀“绝技”的艺人或匠人。
在日本,要成为“人间国宝”可并不是容易的事情。文化厅的“传统文化课”会从各地的申请者中挑选出候选人做成名单,交由文化审议会审议。审议通过着最后由文部大臣批准并颁发认定书。都道府县的文化部门每年为了争取自己所在地方独有的工艺、手艺、民艺能够得到“人间国宝”的认证,都要准备一系列的材料,还有的地方成立有“某某申请’人间国宝’支持会”之类的民间后援会,申请者提供各方面的支持。而一旦某一地方有人获得了“人间国宝”的称号,从地方政府到当地百姓都引以为自豪。除了国家认定的“无形文化财”,日本都道府县各地方还有地方认定的“无形文化财”,并配有一系列扶持措施。地方的“无形文化财”规格上虽然比国家指定的“人间国宝”低了一些,但对于保留地方传统民艺和工艺,起到的作用同样是非常巨大的。
“人间国宝”与战后日本的复兴
历史上,日本在1867年实现了明治维新,从此走向富国强兵之路。扩张从此开始写入一页页的日本近现代史。1894年甲午之战日本打败了大清国,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当时的世界强国俄国。那之后日本一路狂奔在侵略战争的道路上。直到1945年,广岛和长崎爆炸了原子弹,已经黔驴技穷的日本,终于不得不宣布战败投降。
1945年的日本,所有主要城市和大工厂几乎都被轰炸一过。失掉了殖民地,失掉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没有资源,没有了军事力量,除了经济立国,日本没有其他的道路。但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made in japan”曾经就是价廉质劣的代名词。要完成经济立国的目标,把“made in japan”打造成精品的代名词就成了必要的前提。
日本人最后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而他们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日本人的匠人文化。
从江户时代起,日本匠人中就已经形成了传统的匠人文化。匠人们拥有极强的自尊心,对于他们,工作做的好坏,和自己的人格荣辱直接相关。正因如此,他们对自己的工作极度认真。对于如何使手艺达到熟练精巧,他们有着超乎寻常甚至可以说近于神经质的艺术般的追求。他们对自己每一个作品都力求尽善尽美,并以自己的优秀作品而自豪和骄傲。对自己的工作不负责任,任凭质量不好的产品流通到市面上,会被看成是匠人之耻。
善于模仿是日本民族公认的特点。因为有这个优秀的匠人传统,使得日本人的模仿,通常不仅仅停止在模仿的像不像这个层面为止。在学到对方长处的同时,日本的匠人们通常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再下工夫作出一系列改良,使之进一步加工完善,做到“好上加好”。惟其如此,许多别人发明的产品,被日本人学到手后,经常会出现徒弟打败师傅的局面。其实日本人依靠的,就是这份匠人的传统。
做为社会“常识”的匠人文化
在日本江户时代,匠人和商人一道被成为“町人”。北京大学刘金才教授写过一本《町人伦理思想研究——日本近代化动因新论》,这是国内我唯一见到的研究日本町人的专著。在这本书中,刘金才教授提出,江户日本的町人文化是日本完成近代化的直接精神原动力。
匠人是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曾经认真思考日本的匠人文化。我认为,匠人文化的本质,只是二个词:一是敬业、一是认真。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当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承认,敬业和认真这二个词,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它们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
还是说一个亲身经历的故事。2005年3月份,我们邀请了日本维护和平宪法的九条会重要成员,著名学者加藤周一先生来清华做特别讲座。因为这次邀请经济方面得到了日本国际交流基金的资助,所以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事务所的盐泽女士和我们一起参加了各种准备工作。
加藤先生86岁的高龄,能够答应到北京来,对我们来说是很大的鼓舞。为了把各种安排都做的周全,大家费尽了心力。整个接待过程,没有出现什么纰漏,这和大家的努力分不开,也和盐泽女士身上日本女性特有的那份认真是分不开的。在清华大学图书馆报告厅演讲的那一天,中午一起送加藤回住处休息后,盐泽女士又和我先到了会场。从麦克风的声音、讲台的位置、听众席位的调整、以至到资料的摆放,一个一个细节她都做了精心的检查。那天来听讲演的人多的不得了,门外都站满了来听讲的人。我因为接客人回来晚一些,到会场时发现自己已经没有立足之地。直到讲演结束,在进入答疑前的休息时,我才勉强从后门进到会场,在主席台边上找到了一个角落席地坐下来。会场里人满满的,连加藤先生讲话的讲台前后,都席地坐满了听众。面对这样的场面,看得出演讲的加藤先生也很激动。不经意间,我却发现在讲台的红绒帏幕后面站着听讲的,竟然是最早来到会场的盐泽女士。
看着站在红绒帏幕后面听讲的盐泽女士,那一刻我想过许多。在今天的世界,每个人都有自己民族与国家的属性。做为一个日本人,盐泽女士对待工作那份尽心尽力当然最根本上说是为日本的。但是,那个最早来到会场认真检查过每一个细节后,最后无言地躲到红绒帏幕后站着听讲的身影,让我感觉到的正是那种认真和敬业的精神。
前面说过,我的一个主要研究课题是日本人的民族性。日本民族的优秀之处何在?这是我的研究中必须回答的一个核心问题。在我找到的答案中,重视细节和敬业精神是很重要的两条。“重视细节”、“敬业精神”,说起来很轻的两个短语,但在实际的生活中,它们却对日本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支撑。它们不是空泛的理论和逻辑,而是日常生活中时刻表现出来的极为优秀的素质。这素质表现在日本工厂的工人一丝不苟的操作中,表现在神户大地震的时候领取救援物质的秩序井然的队列中,表现在日本社会服务行业的方方面面。我认为正是有这种精神,才有一个经得住摔打得日本,也正是这种精神,支撑了今天的日本。
恢复和建设中国的匠人文化
在21世纪第六个年头,日本开始刊行《人间国宝》这份杂志,在我看也并非偶然。很多中国消费者应该都对几年前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事件记忆犹新。其实,即便在日本国内,在进入2000年后的日本,从雪印牛奶中毒事件,到2005年的结构建筑工程师污职事件,“made in japan”都正被敲响警种。早在1991年,日本著名学者千石保就曾经发表《“认真”的崩溃》,批评新一代日本人中流行的“即时满足”——他们以追求眼前的快乐生活为目的,不思进取,丢掉了认真和敬业这两样日本人走向成功的传家法宝。他认为,这样的年轻人涌进产业成为主力,将会因为缺少认真的精神而最后破坏掉日本人建立在奋斗和努力基础上的幸福生活。《人间国宝》的创刊者们,大概同样看到了这一面,并期望通过这本刊物祭起匠人文化这一传统的宝刀,期望通过自己的宣传,唤起日本人对于“匠人文化”的重新重视。
或者正因如此,第一期《人间国宝》杂志,刊登了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河合凖雄写的发刊词。内容上集中报道的,是传统工艺中的陶艺,主要是有关日本近代陶艺旗手的富本宪吉和新型染色工艺的创造者近藤悠三的报道。说来匠人文化从来就不是日本人的专利。比如说到陶瓷,我就想起1997年在京都博物馆看到一次日本藏中国陶瓷展,想起展览陈列的那些精彩夺目的宋代瓷器。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我们的工匠也曾创造出过令世界震撼的作品。而在那些作品的背后,一定曾经存在过一个今天对我们已经不熟悉的匠人文化。
网上很多网友热心于使用各种数字来比较,讨论中国还需要多少年赶上日本?这个问题在我看不是数字的问题,而是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实践问题。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把认真和敬业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如果我们的制造业有一天能把 “made in china”打造成一个世界优秀品牌,那么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距离是屈指可数的。而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为世界生产价值低廉的初级产品,满足于自己的工作处在差不多和马马虎虎的感觉中,那么,这个距离就不是用数字可以衡量的。如果说,日本人能够通过宣传和教育把认真和敬业的匠人精神传递给新的一代,那么,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也完全可能重整河山,恢复和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匠人文化。
据说,文化部已经开始评选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希望那些拥有中国最优秀工艺的工匠们,能进入了他们评选的视野,更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也能有一本中国的《人间国宝》类的杂志。
在中国的制造业渐渐开始进入发展瓶颈的今天,说来恢复和建设我们中国自己的匠人文化,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一个重要任务了。
2006.6
[ 本帖由 雪村友梅 于 2006-6-15 11:12 最后编辑 ]
RE:是什么支撑着今天的日本?
雪村友梅 于 2006-6-15 11:08 写道:雪村友梅 于 2006-6-15 11:08 写道:
江户日本的町人文化是日本完成近代化的直接精神原动力。
匠人是町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曾经认真思考日本的匠人文化。我认为,匠人文化的本质,只是二个词:一是敬业、一是认真。在我看来,更重要的是当匠人文化被全社会所承认,敬业和认真这二个词,被整个日本社会接受和发扬。它们被化入到日本人的骨髓中,成了日本社会的“常识”。
我不知道是匠人文化引领了日本文化精神,还是日本文化特质本身产生了匠人文化。
不过,像雪村兄所言,日本民族在敬业、认真这一点上,真是令人佩服。自己的工作做不好,就是自己的耻辱,甚至在过去时代里可以破腹谢罪。把责任归咎于自己,从不推卸,这是本尼迪克特所谓的“耻感文化”吧?这样强烈的自尊心,才有这样强悍的民族。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