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刚到日本的时候,中国的产品在日本还不那么多。到2001年我回国前,日本的市场上,已经到处充满了中国的制品。做为一个中国人,我当然是从心中为中国的产品走向世界欢呼的。但同时从心中感到遗憾的是,我们的产品经常只是以价廉取胜。一架美能达相机,外形完全一致,只是因为下面的产地分别标明“made in japan”“made in china”,价格就完全不同。我专门问过美能达的一位经理,据他讲设在中国的工厂和日本的工厂生产线完全是相同的。可为什么同样的机器,我们做的产品,在世界上只能卖上中低档的价钱,日本人做的产品,却能卖上高价?那答案的一部分,就在黑川先生话里提到的 “这样的工作是不能交工的。交工的话,那会是做活人的耻辱”、 “做不出世界上最漂亮的活儿”这些看似普通的话中。
历史上,日本在1867年实现了明治维新,从此走向富国强兵之路。扩张从此开始写入一页页的日本近现代史。1894年甲午之战日本打败了大清国,1905年日俄战争日本打败了当时的世界强国俄国。那之后日本一路狂奔在侵略战争的道路上。直到1945年,广岛和长崎爆炸了原子弹,已经黔驴技穷的日本,终于不得不宣布战败投降。
1945年的日本,所有主要城市和大工厂几乎都被轰炸一过。失掉了殖民地,失掉了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没有资源,没有了军事力量,除了经济立国,日本没有其他的道路。但在战后相当一段时间,“made in japan”曾经就是价廉质劣的代名词。要完成经济立国的目标,把“made in japan”打造成精品的代名词就成了必要的前提。
日本人最后成功地做到了这一点。而他们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日本人的匠人文化。
在21世纪第六个年头,日本开始刊行《人间国宝》这份杂志,在我看也并非偶然。很多中国消费者应该都对几年前的三菱帕杰罗越野车事件记忆犹新。其实,即便在日本国内,在进入2000年后的日本,从雪印牛奶中毒事件,到2005年的结构建筑工程师污职事件,“made in japan”都正被敲响警种。早在1991年,日本著名学者千石保就曾经发表《“认真”的崩溃》,批评新一代日本人中流行的“即时满足”——他们以追求眼前的快乐生活为目的,不思进取,丢掉了认真和敬业这两样日本人走向成功的传家法宝。他认为,这样的年轻人涌进产业成为主力,将会因为缺少认真的精神而最后破坏掉日本人建立在奋斗和努力基础上的幸福生活。《人间国宝》的创刊者们,大概同样看到了这一面,并期望通过这本刊物祭起匠人文化这一传统的宝刀,期望通过自己的宣传,唤起日本人对于“匠人文化”的重新重视。
或者正因如此,第一期《人间国宝》杂志,刊登了日本著名教育学家河合凖雄写的发刊词。内容上集中报道的,是传统工艺中的陶艺,主要是有关日本近代陶艺旗手的富本宪吉和新型染色工艺的创造者近藤悠三的报道。说来匠人文化从来就不是日本人的专利。比如说到陶瓷,我就想起1997年在京都博物馆看到一次日本藏中国陶瓷展,想起展览陈列的那些精彩夺目的宋代瓷器。历史上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历史上我们的工匠也曾创造出过令世界震撼的作品。而在那些作品的背后,一定曾经存在过一个今天对我们已经不熟悉的匠人文化。
网上很多网友热心于使用各种数字来比较,讨论中国还需要多少年赶上日本?这个问题在我看不是数字的问题,而是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实践问题。如果我们每一个人能把认真和敬业的精神贯彻到自己的工作,如果我们的制造业有一天能把 “made in china”打造成一个世界优秀品牌,那么中国和日本之间的距离是屈指可数的。而如果我们只满足于为世界生产价值低廉的初级产品,满足于自己的工作处在差不多和马马虎虎的感觉中,那么,这个距离就不是用数字可以衡量的。如果说,日本人能够通过宣传和教育把认真和敬业的匠人精神传递给新的一代,那么,只要我们努力,我们也完全可能重整河山,恢复和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匠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