蔷薇剑 发表于 2006-11-19 20:46:12

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写在前面的话:沿着民间文化这条脉络,去寻找一个古老民族的“原始记忆”。昨日,本报刊发了《“民俗大王”的文化苦旅》一文,文字再现了农民赵中田“抢救”运河民间文化的悲喜人生。文章刊登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许多好心人通过本报表达了对赵中田的同情和支持。窥一斑而知全豹,赵中田不是一个孤立的社会现象,他的境遇反映了整个社会对民间文化的态度。在此,特开辟《关注赵中田》栏目,对赵中田的“寻梦之旅”进行后续报道,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对赵中田,对亟待保护和挖掘的民间文化的重视。
    本报讯瘦小的身躯,黝黑的脸庞,手中一个破旧的黑色手提包……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民俗大王”赵中田,一个为抢救运河民间文化苦苦奔波了26年的普通农民。近日,赵中田风尘仆仆地来到聊城,请求本报的帮助。
    初次见到赵中田,记者的心不禁颤动了一下,“就是这样一个毫不起眼的阳谷农民,用了整整26年的时间,搜集了300万字的运河民俗资料。26年,几乎是一个普通人三分之一的生命呀。”没有过多的寒暄,赵中田向记者讲起26年来的悲喜人生。
    “这20多年,是我人生中最艰难,也是最美好的一段时光。虽然历尽了千辛万苦,受到了无数人的白眼,但能收获这300多万字的文化宝藏,我觉得值!”可能是由于旅途奔波,赵中田的声音有些沙哑。“这些年,村上许多人对我的做法不理解,说我是不务正业。但我觉得,一个人活着总要有点信仰,让运河民间文化重放光彩就是我的信仰。”
    “来回奔波这么多年,肯定受了不少苦吧?”记者问道。
    “应该是苦中有甜。走村窜户的时候,经常被村里的恶狗追赶;还有一些村民把我当成乞丐,端起凉水就往我身上泼。但更多的,是运河沿岸好心人的配合和帮助。有的人把我让到家里,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招待我,有的还赠给我盘缠路费。1995年,我从梁山收集民谣回来,经过刘东山黄河渡口时,身上就剩3块钱了。知道我的情况后,老艄公不仅没收我的渡河费,反而赠给我10块钱的路费。”赵中田脸上泛起朴实的微笑。 谈到书稿的出版问题,赵中田说:“ 为了把这些书稿集结出版,从今年到现在,我来聊城十多次了,向一些部门和企业请求资助。张秋波市长还亲自做了批示。”
    目前,赵中田正继续整理他的民间文化资料,等待社会上好心人的帮助和支持。 (记者曹天伟http://www.lcxw.cn/Html/xinwentoutiao/06832244168022.html

蔷薇剑 发表于 2006-11-19 20:48:14

“民俗大王”的文化苦旅

打花棍,看小树;
    小树弯,打黑碗;
    黑碗青,逮豆虫;
    豆虫爬,逮扁蚱;
    扁蚱飞,逮乌龟;
    乌龟慢,滚鸡蛋;
    鸡蛋圆,上木船;
    木船大,砍谷栅;
    谷栅散,背着谷栅回家转。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样欢快、纯朴的民俗文化遗产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民俗文化是一片精神的宝藏,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美好记忆。而这些珍贵的民族记忆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重现,我们的民族将留下一个个精神空白。
    在京杭运河与黄河交叉处的阳谷县阿城镇赵店村,有一位贫穷却又富足的“乡村土秀才”。他历时20多年,默默走遍了京杭运河山东段,用执著与信仰抢救着这段“民族记忆”。
    他,就是被誉为“民俗大王”的赵中田。


26年的“寻梦历程”
   

    “运河文化既是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江淮文化、闽浙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商业文化,又有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子。”赵中田的一句话,让记者对这位身材瘦小、穿着朴实的中年汉子刮目相看。
    26年风餐露宿的磨炼,26年不知疲倦的苦寻,让他有了这份洗尽铅华后的沧桑与沉淀。
    1980年,19岁的赵中田高中毕业后返回老家赵店村。运河气息的熏陶,让从小怀揣文化梦想的他不甘心蹉跎一生。每天劳作完,他就躲在家里写小说。但由于文化底子薄,写起东西来十分吃力。看到儿子在一边绞尽脑汁,整晚趴在油灯下却写不出几行字,于心不忍的母亲说:“中田,你把我给你唱的歌谣都记下来,就够你出一本书啦。”
    母亲的一句话使陷入迷惘中的赵中田豁然开朗。从此,他开始整理母亲唱给他的民间歌谣,并从村里老人们的口中有意识地收集。经过5年的煎熬,一部以民间歌谣为积淀的中篇小说——《夯歌》终于“破土”了。当年9月,赵中田拿着小说手稿,辗转找到时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左建明。翻开厚厚的手稿,一个个纯朴、欢快的“夯歌号子”引起了左建明的注意。他对赵中田说:“你研究一下运河民俗文化吧,把它们收集起来,这将是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 。”
    从1985年9月16日那天起,赵中田走上了他的运河文化“寻梦之旅”。说是采风,这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体会。20多年来,赵中田北上德州、南到济宁,走遍了古运河山东段的1000多个村庄,行程3万多公里。每次出门,他都是自带干粮。炎炎夏日,顶着似火的阳光徒步前行;腊月寒冬,裹着破旧的棉衣进村入户。20多年的风吹日晒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黝黑的脸庞上一条条皱纹清晰可见,看上去比他的真实年龄显得苍老许多。
    “去年4月,我带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张秋镇卫生院为母亲求药。途中遇到几位老人,从他们的谈话中,我意外听到几首已经失传的歌谣,于是恳求老人教给我。中午,我用身上的30元钱请老人们吃饭,给母亲买药的钱就这样花没了。三天后,母亲带着不舍离开了我。”谈起一年前的往事,赵中田的声音仍有些哽咽。


300多万字的“田野调查”
   

    “母亲临终前嘱托我:一定要把这条路走下去。她的牵挂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我要用行动偿还对她的亏欠。”赵中田满怀信心地说。
    经过26年的奔波,赵中田耗资两万多元,采集了300多万字的运河民俗资料。从2003年起,他开始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把采集到的民俗资料分为七大类:审美民俗、人生民俗、天时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行业民俗。其中,审美民俗共计200万字,又分为民间歌谣、民间方言俗语及民间游戏等五种,民间歌谣有1600余首,包括生活歌谣、信仰歌谣、劳动歌谣、爱情歌谣等,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山东运河两岸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民间方言俗语有2600多条,反映了鲁西运河两岸的民俗民风;民间游戏有218项,包括健身、益德、益智游戏等,反映了运河沿岸农村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充满了童真与野趣。
    经有关专家评估,赵中田的这些“田野调查”资料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堪称当代国风、现代乐府。这其中,至少有十几项可以申报国家级甚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清代“地头棋”之一的“二十四子捉王伦”,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为消灭民间反清领袖王伦而组织颁布的,既有时代印迹,又有一定的娱乐价值,至今已很难见到。
谈起自己的这些“宝贝”,赵中田紧皱着的眉头微微舒展,“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朋等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些歌谣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它们丰厚俗真、洗尽铅华,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和学术价值,还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小香香,去赶会,乌青头发耷拉穗,八卦环子两边挂,丝绸单裤缠丝带,红缨子小鞋一点点……”赵中田沉浸在他的歌谣里。
他相信,世界另一端的母亲不用再牵肠挂肚了。


抱璞而泣的苦楚心情
   

    1600余首民间歌谣,2600多条方言俗语,218个民间游戏……赵中田告诉记者,如果把手里的民俗资料整理完,能出10多本书。然而,在家徒四壁的破草屋内,他却只能承受献璞无门的悲凉。
    1999年的一天,采风回来的赵中田推开家门,发现妻子正拿着两本旧书往灶下放。没来得及放下身上的包裹,他发疯般地跑过去,把书从灶下“抢”了回来。此时,书稿的绝大部分已经烧毁。20多万字、近两年的奔波一瞬间化为乌有,赵中田不由自主地颤抖着。
    “你只顾着收集这些东西,家里一分钱都没了。”妻子委屈地哭着。
   赵中田无言以对,掩面而泣……
    赵中田意识到,把这些宝贵的文化宝藏放在自己手里,只能看着它们被时间和环境毁坏,唯一的办法是把它们集结出版,推向社会。然而,残酷的事实又让他欲哭无泪:由于长期在外奔波,家里仅靠妻子侍弄六亩农田维持日子,全家四口人仍然挤在上世纪4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里;大女儿已经辍学,小女儿的学费仍没有着落……为了圆自己20多年的“文化梦”,赵中田开始了另一段奔波之旅。
    从2000年至今,他先后发出400多封求助信,跨进过60多个部门和企业的门槛,希望得到好心人的资助。但均泥牛如海,毫无回音。
    如今,赵中田还在为这唯一的“财产”奔走呼号。
    “这些民间文化遗产是研究鲁西地区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的‘活化石’。如果从文化产业的角度审视,它又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赵中田告诉记者,“比如,可以利用这200多个民间游戏,建设一座民间娱乐游戏宫。现在游乐园里的摩天轮、过山车,大多是给孩子们视觉和精神上的刺激;而这些民间游戏是对孩子体力和智力的考验,具有很强的参与性,能大大提高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民俗是一个古老民族的‘原始记忆’。让孩子们沿着民间游戏、歌谣这条民族脉络,去感受祖先的灵魂和精神,体验他们的苦与乐,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整个民族,善莫大焉。如果任由这片精神宝藏自生自灭,这将是整个民族的悲哀,我们将愧对子孙后代……”一位著名民俗专家如是说。
    尽管处境艰难,赵中田却并没有丧失信心。在今年的十届全国人代会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要求各级“加强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保护,大力支持民族文化艺术”。
    祖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受到高层关注,赵中田看到了一丝曙光。      
    幸运的是,市委市政府对发展文化产业高度重视,赵中田的事迹引起了市领导的注意。市委副书记、市长张秋波于今年5月份作出批示,“可以支持。请文化局商财政局办理”。
    在文化苦旅中艰难跋涉的赵中田终于看到了一线希望……

(本报记者 吴文立 曹天伟)






http://www.lcxw.cn/Html/zhaozt/06822257596102_2.html

蔷薇剑 发表于 2006-11-19 20:51:16

赵中田:运河民间歌谣咏叹者

2006年6月3日,赵中田带着他26年来整理收集的200多万字的书稿,来到母亲的坟前,告慰老人家的亡灵:6月10日,中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让他看到了他收集的这些民间歌谣、民间游戏、民间方言俗语的曙光就在眼前了。
    赵中田,生长在鲁西运河与黄河交叉处的山东省阳谷县阿城镇赵店村的一个农民,从1980年起,在长达26年的时间里,他报着九死未悔的信念,走遍了古运河边的1000多个村庄,行程30000多公里,走访了数以万计的民间歌者。凭着顽强的毅力,收集整理了1500首民间歌谣、218项民间游戏,以及2600多个民间方言俗语,这些足以出8本图书。
    赵中田自小就是躺在母亲的怀里,听着母亲的民谣张大的。母亲的民谣每天一个内容,从来不会重样。1980年,家庭穷苦的赵仲田,高中毕业后未能考取大学,不得不回家务农。生活窘迫而不失志的赵仲田,不甘寂寞,每天闲暇就躲在家里写东西。看到赵仲田每天笔耕,这么挚着辛苦,母亲对他说:“中田,你把我给你唱的这些歌谣都写出来,也够你出一本书的呀。”母亲的话语使赵仲田茅塞顿开。1985年,一部以民间歌谣为积淀的中篇小说《夯歌》完稿。当赵仲田拿着这部小说手稿找到时任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的左建明时,小说里面所引用的“夯歌号子”引起了左建明注意。左建明给他提出建议:“你研究一下运河民俗文化吧,把它们收集起来,这将是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
    也就是左建明的这句话,改变了赵中田的生活方式和写作初衷。自1985年9月16日那一天,他的运河民间文化的挖掘工程正式开始了。
    为了收集这些运河民间文化,他历尽了艰辛,尝尽了人间的酸甜苦辣。走村窜户中,他已数不清被恶狗追赶过多少次,有一次竟然被一只大狼狗咬的体无完肤。他常常自带干粮沿着运河两岸奔走,饿了,啃口干硬的馒头;渴了,捧把污浊的河水;困了,在村庄柴垛下打个盹。收集过程中,有的人积极配合,有的人却故意刁难,为了找到一首新鲜的歌谣,他曾经给人跪地相求,也曾以苦力换取。2005年4月,他拿着30元钱给躺在病床上的母亲去张秋镇卫生院求药,在途中遇到几位老人坐在一起闲聊,以职业的敏感性,他感觉到老人们的肚子里一定有着许多他要寻找歌谣。于是,他走上前去给老人们攀谈起来,一坐就是一大晌,早把给母亲买药的事情丢掉了脑后,时至中午,他又用身上带的30元钱请老人们吃饭。喜悦的是,他又收集到了几首新鲜的民谣,遗憾的是他把给母亲的药的钱花光了,只好空手而归。他也曾遇到许多好心人,有的人看他可怜,把他让到家里,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招待他,有的赠送他盘缠路费,希望他在寻歌的路上过的好一点。有一次,他要渡过黄河到济宁去寻找歌源,走到黄河边,他身上带的钱已经花的仅仅剩下3块多,艄公知道他的情况后,不仅没有收取他的渡河费,反而赠送他10元钱做路费。
    在收集这些民间歌谣中,他也曾留下了许多遗憾。由于拥有这些运河民间文化财富的人群中,大多数是六七十岁以上老人,年轮的变换,这些老人还能有多少健在的呢?据赵中田估计,在他走访接触的10000多位歌者中,目前有二十分之一健在的就已经不错了。有的虽然健在,由于身体状况,对许多歌谣都失去了记忆;有的虽然有记忆,却因疾病失去了言语,不能表达出来。在他的记忆中,许多老人的去世让他痛惜不已。河南省台前县吴坝乡赵桥村的李衍九老人,定居在阳谷县张秋镇多年,以做针头线脑的小本买卖为生,别看这小小的针头线脑生意不起眼,却是古代七十二行当的“响钗行”之一,这“响钗行”里珍藏着许多鲜为人知的民间文化内涵。小时侯,赵仲田就亲耳听过李衍九老人的叫唱声。从2003年起,赵仲田曾先后四次找到李衍九老人,收集了5首“响钗行”的叫卖歌谣。据说,当年李衍九老人在当地号称“叫卖王”,他的叫卖歌谣天天不会重样,他的肚子里又何止这几首歌谣呢?当赵仲田再次去找李衍九老人时,却听到他去世的噩耗。为此,赵中田难过的好几天都吃不下饭去。
    2003年,赵中田开始对他收集的所有运河文化遗产资料进行整理,把整个资料分为三大类:民间方言俗语类、民间歌谣类、民间游戏类。其中,民间方言俗语类共2600多条,这些方言俗语以它原汁远味毫无铅华的方言俚语,反映了鲁西运河两岸先民最古老的声音;民间歌谣类共1500首,包括生活歌谣、信仰歌谣、劳动歌谣、爱情歌谣、儿童歌谣、游戏歌谣、行业歌谣、抗战歌谣、解放歌谣等,这些歌谣忠实地反映了运河两岸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风土人情以及汉民族远古淳朴的童年记忆,是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喜怒哀乐的真实写照;民间游戏类共218个,包括健身、益德、益智游戏等,还可分为单人游戏、双人游戏、多人游戏、成人游戏、少儿游戏,他们是古老乡村生活的一丝曙光,是农家乐的真正体现。在他收集的这些资料中,经有关专家评估,就有十几项可以申报国家级甚至联合国非物资文化遗产,如十余项“地头棋”之一的“二十四子捉王伦”,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亲自下昭向民间颁布的棋谱。
为了收集这些运河民间文化,26年来,赵中田沿着运河两岸,北起德州、临清、聊城、南至济宁,行程30000多公里,耗资2万多元。然而,至今他仍然住在老人遗留下的四间40年代建造的土坯房里,家徒四壁。有人对他这种追求不理解,觉得他这是徒劳,做无用功。孩子的舅舅看到这个不务正业的妹夫把家庭搞的如此穷困潦倒,一生气竟然20年没有踏进他家的门槛一步。挚着的赵中田不管别人怎么看待他,毅然地坚持着自己的寻歌之路。因为背后还有支持他的人——母亲、妻子和孩子。为了支持他的事业,妻子以其柔弱的双肩挑起了家庭生活的重担,孩子也为爸爸投身于这一伟大的事业感到自豪。时时牵挂他的老娘临终前还拉着儿子的手,鼓励他不要灰心,坚持下去,她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儿子的这些民谣集结成书,流芳后世啊。可惜老人没有等到这一天就于2005年4月6日,走完了70年的人生路程,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带着母亲的遗愿,赵中田奔走呼号,为的就是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把他收集的这些运河文化遗产集结成册,为后人留下民族的记忆。为了这些,他先后发出404封求助信,登门寻访了60多个部门。终于,他的精神感动了天地。

    赵中田笑了,他26年的心血没有白费,他的这些珍贵的运河文化遗产终于可以早日见到天光了。他终于可以欣喜地去告慰地下老母的亡灵了。    (本报特约摄影记者肖明磊)
http://www.lcxw.cn/Html/zhaozt/068217342799293_2.html

蔷薇剑 发表于 2006-11-19 20:54:30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鲁西民俗》摘要

蔷薇剑 发表于 2006-11-19 21:10:47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今天在赵中田破败的土坯房里,见到赵中田一家。赵中田的女儿赵倩细声细气地介绍父亲26年来的奔波,26年来因文致贫的经历,表情平淡,连叹息都细弱不可闻。赵中田从床底下柃出了一麻袋资料,介绍他收集的民歌,故事,民俗事象。他把资料誊写在稿纸上,订成一个个厚重的稿本。他介绍收集到的濒临失传的2000余首歌谣,眼睛闪耀着光芒。可是谈到出版,光芒复又暗淡下去。
面对这样一个民间文化的坚守者,我们几个穷学生沉默着,终于,只有来到网络发几句感慨。
希望有力者,有财者,对民间文化有热情者,能够帮助这个为文化所化的人。
深深感谢。

戈兰 发表于 2006-11-19 23:18:38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如今非物质成为遗产了,但愿党的阳光早日照进运河边那间土坯房。
这样的好东西,难道出版社居然没有一个识货的吗?

品三 发表于 2006-11-20 00:50:42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千万不要指望出版社。
像这种地方性的民俗志,出版了之后哪有销路呀?你们这些民俗学者能买上几本?凭什么让出版社来贴这个钱。

要贴钱保护,还得依靠地方政府。
或者是哪位有志于文化保护的地方士绅。

可惜的是,中国的地方政府只愿意重复不断地拆修公路,中国的有钱人只愿意把钱捐给“小姐”。


gavinwong 发表于 2006-11-20 10:09:22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东西是好东西,但出版商只迷信学术权威的东西。民间文化真正依靠民间力量来保护,力量何其弱啊。

戈兰 发表于 2006-11-20 12:29:51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蔷薇剑既然已经到了人家的地头,不妨顺便对那一麻袋材料做一个初步的学术鉴定,看看其学术价值究竟如何(记者的话是信不得的,什么可以申报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类,且慢谈),最好能做一个比较完整的目录,并征得作者同意,选取其中一部分先行公布(在不伤害当事人著作权利的前提下),如果果真有价值,我想会有学者愿意襄助其事推动出版的。

张玉 发表于 2006-11-21 18:38:12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26年,200多万字,真不容易啊!他的努力不会白费的,希望他梦想成真!

海棠依旧 发表于 2006-11-22 00:20:36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学者望望,记者望望,政府部门再望望。
最后,赵中田的心也就在望一望中慢慢地寒了。

mc6737591 发表于 2007-1-6 09:30:03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打花棍,看小树;
小树弯,打黑碗;

    黑碗青,逮豆虫;

    豆虫爬,逮扁蚱;

    扁蚱飞,逮乌龟;

    乌龟慢,滚鸡蛋;

    鸡蛋圆,上木船;

    木船大,砍谷栅;

    谷栅散,背着谷栅回家转。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样欢快、纯朴的民俗文化遗产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民俗文化是一片精神的宝藏,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美好记忆。而这些珍贵的民族记忆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重现,我们的民族将留下一个个精神空白。

    在京杭运河与黄河交叉处的阳谷县阿城镇赵店村,有一位贫穷却又富足的“乡村土秀才”。他历时20多年,默默走遍了京杭运河山东段,用执著与信仰抢救着这段“民族记忆”。

他,就是被誉为“民俗大王”的赵中田。

26年的“寻梦历程”

    “运河文化既是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江淮文化、闽浙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商业文化,又有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子。”赵中田的一句话,让记者对这位身材瘦小、穿着朴实的中年汉子刮目相看。

    26年风餐露宿的磨炼,26年不知疲倦的苦寻,让他有了这份洗尽铅华后的沧桑与沉淀。

    1980年,19岁的赵中田高中毕业后返回老家赵店村。运河气息的熏陶,让从小怀揣文化梦想的他不甘心蹉跎一生。每天劳作完,他就躲在家里写小说。但由于文化底子薄,写起东西来十分吃力。看到儿子在一边绞尽脑汁,整晚趴在油灯下却写不出几行字,于心不忍的母亲说:“中田,你把我给你唱的歌谣都记下来,就够你出一本书啦。”

    母亲的一句话使陷入迷惘中的赵中田豁然开朗。从此,他开始整理母亲唱给他的民间歌谣,并从村里老人们的口中有意识地收集。经过5年的煎熬,一部以民间歌谣为积淀的中篇小说——《夯歌》终于“破土”了。当年9月,赵中田拿着小说手稿,辗转找到时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左建明。翻开厚厚的手稿,一个个纯朴、欢快的“夯歌号子”引起了左建明的注意。他对赵中田说:“你研究一下运河民俗文化吧,把它们收集起来,这将是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

    从1985年9月16日那天起,赵中田走上了他的运河文化“寻梦之旅”。说是采风,这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体会。20多年来,赵中田北上德州、南到济宁,走遍了古运河山东段的1000多个村庄,行程3万多公里。每次出门,他都是自带干粮。炎炎夏日,顶着似火的阳光徒步前行;腊月寒冬,裹着破旧的棉衣进村入户。20多年的风吹日晒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黝黑的脸庞上一条条皱纹清晰可见,看上去比他的真实年龄显得苍老许多。

“去年4月,我带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张秋镇卫生院为母亲求药。途中遇到几位老人,从他们的谈话中,我意外听到几首已经失传的歌谣,于是恳求老人教给我。中午,我用身上的30元钱请老人们吃饭,给母亲买药的钱就这样花没了。三天后,母亲带着不舍离开了我。”谈起一年前的往事,赵中田的声音仍有些哽咽。

300多万字的“田野调查”


    “母亲临终前嘱托我:一定要把这条路走下去。她的牵挂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我要用行动偿还对她的亏欠。”赵中田满怀信心地说。

    经过26年的奔波,赵中田耗资两万多元,采集了300多万字的运河民俗资料。从2003年起,他开始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把采集到的民俗资料分为七大类:审美民俗、人生民俗、天时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行业民俗。其中,审美民俗共计200万字,又分为民间歌谣、民间方言俗语及民间游戏等五种,民间歌谣有1600余首,包括生活歌谣、信仰歌谣、劳动歌谣、爱情歌谣等,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山东运河两岸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民间方言俗语有2600多条,反映了鲁西运河两岸的民俗民风;民间游戏有218项,包括健身、益德、益智游戏等,反映了运河沿岸农村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充满了童真与野趣。

    经有关专家评估,赵中田的这些“田野调查”资料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堪称当代国风、现代乐府。这其中,至少有十几项可以申报国家级甚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清代“地头棋”之一的“二十四子捉王伦”,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为消灭民间反清领袖王伦而组织颁布的,既有时代印迹,又有一定的娱乐价值,至今已很难见到。      

    谈起自己的这些“宝贝”,赵中田紧皱着的眉头微微舒展,“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朋等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些歌谣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它们丰厚俗真、洗尽铅华,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和学术价值,还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小香香,去赶会,乌青头发耷拉穗,八卦环子两边挂,丝绸单裤缠丝带,红缨子小鞋一点点……”赵中田沉浸在他的歌谣里。

他相信,世界另一端的母亲不用再牵肠挂肚了

张礼敏 发表于 2007-1-9 22:31:13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潍坊还有一部70多万字的徒尾巴老李呢。。。。嘿嘿,那个老人不知还在世否

戈兰 发表于 2007-1-9 22:36:34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70万字的秃尾巴老李,下煞个人!
是搜集还是创编?愿闻其详!

西北兵 发表于 2007-3-9 15:45:22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民俗是古代人民留下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几百年后的人看我们留下的东西,就只是建筑和文化,建筑就是变成废墟也有遗址让人们悼念,可是文化呢?文化失传了就再也没了,特别是民俗文化,它带表着几百年来人民大众生活的影了,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千万不能在我们的手中失传了!但愿这些保贵的东西不在我们这一代失传!向民俗大王致敬!!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