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7-1-6 09:30:0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农民“民俗大王”赵中田向社会求助
打花棍,看小树;
小树弯,打黑碗;
黑碗青,逮豆虫;
豆虫爬,逮扁蚱;
扁蚱飞,逮乌龟;
乌龟慢,滚鸡蛋;
鸡蛋圆,上木船;
木船大,砍谷栅;
谷栅散,背着谷栅回家转。
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这样欢快、纯朴的民俗文化遗产正离我们渐行渐远……
民俗文化是一片精神的宝藏,是一个古老民族的美好记忆。而这些珍贵的民族记忆一旦消失,就再也不会重现,我们的民族将留下一个个精神空白。
在京杭运河与黄河交叉处的阳谷县阿城镇赵店村,有一位贫穷却又富足的“乡村土秀才”。他历时20多年,默默走遍了京杭运河山东段,用执著与信仰抢救着这段“民族记忆”。
他,就是被誉为“民俗大王”的赵中田。
26年的“寻梦历程”
“运河文化既是燕赵文化、齐鲁文化、江淮文化、闽浙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所产生的一种新型商业文化,又有传统农业文化的影子。”赵中田的一句话,让记者对这位身材瘦小、穿着朴实的中年汉子刮目相看。
26年风餐露宿的磨炼,26年不知疲倦的苦寻,让他有了这份洗尽铅华后的沧桑与沉淀。
1980年,19岁的赵中田高中毕业后返回老家赵店村。运河气息的熏陶,让从小怀揣文化梦想的他不甘心蹉跎一生。每天劳作完,他就躲在家里写小说。但由于文化底子薄,写起东西来十分吃力。看到儿子在一边绞尽脑汁,整晚趴在油灯下却写不出几行字,于心不忍的母亲说:“中田,你把我给你唱的歌谣都记下来,就够你出一本书啦。”
母亲的一句话使陷入迷惘中的赵中田豁然开朗。从此,他开始整理母亲唱给他的民间歌谣,并从村里老人们的口中有意识地收集。经过5年的煎熬,一部以民间歌谣为积淀的中篇小说——《夯歌》终于“破土”了。当年9月,赵中田拿着小说手稿,辗转找到时任山东省作协副主席的左建明。翻开厚厚的手稿,一个个纯朴、欢快的“夯歌号子”引起了左建明的注意。他对赵中田说:“你研究一下运河民俗文化吧,把它们收集起来,这将是一笔不可磨灭的财富。”
从1985年9月16日那天起,赵中田走上了他的运河文化“寻梦之旅”。说是采风,这其中的艰辛,恐怕只有他自己才能真正体会。20多年来,赵中田北上德州、南到济宁,走遍了古运河山东段的1000多个村庄,行程3万多公里。每次出门,他都是自带干粮。炎炎夏日,顶着似火的阳光徒步前行;腊月寒冬,裹着破旧的棉衣进村入户。20多年的风吹日晒在他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黝黑的脸庞上一条条皱纹清晰可见,看上去比他的真实年龄显得苍老许多。
“去年4月,我带着家里仅有的30元钱,去张秋镇卫生院为母亲求药。途中遇到几位老人,从他们的谈话中,我意外听到几首已经失传的歌谣,于是恳求老人教给我。中午,我用身上的30元钱请老人们吃饭,给母亲买药的钱就这样花没了。三天后,母亲带着不舍离开了我。”谈起一年前的往事,赵中田的声音仍有些哽咽。
300多万字的“田野调查”
“母亲临终前嘱托我:一定要把这条路走下去。她的牵挂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我要用行动偿还对她的亏欠。”赵中田满怀信心地说。
经过26年的奔波,赵中田耗资两万多元,采集了300多万字的运河民俗资料。从2003年起,他开始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他把采集到的民俗资料分为七大类:审美民俗、人生民俗、天时民俗、信仰民俗、社会民俗、经济民俗和行业民俗。其中,审美民俗共计200万字,又分为民间歌谣、民间方言俗语及民间游戏等五种,民间歌谣有1600余首,包括生活歌谣、信仰歌谣、劳动歌谣、爱情歌谣等,这些歌谣生动地反映了山东运河两岸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再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面貌;民间方言俗语有2600多条,反映了鲁西运河两岸的民俗民风;民间游戏有218项,包括健身、益德、益智游戏等,反映了运河沿岸农村孩子们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充满了童真与野趣。
经有关专家评估,赵中田的这些“田野调查”资料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堪称当代国风、现代乐府。这其中,至少有十几项可以申报国家级甚至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清代“地头棋”之一的“二十四子捉王伦”,就是当年乾隆皇帝为消灭民间反清领袖王伦而组织颁布的,既有时代印迹,又有一定的娱乐价值,至今已很难见到。
谈起自己的这些“宝贝”,赵中田紧皱着的眉头微微舒展,“省民俗学会原会长李万朋等许多专家学者,都对这些歌谣给予了很高评价,认为它们丰厚俗真、洗尽铅华,不仅具有很高的审美和学术价值,还将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
“小香香,去赶会,乌青头发耷拉穗,八卦环子两边挂,丝绸单裤缠丝带,红缨子小鞋一点点……”赵中田沉浸在他的歌谣里。
他相信,世界另一端的母亲不用再牵肠挂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