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一笑 发表于 2007-8-1 19:21:39

【转帖】门的文化之四

第四节 看门者与守关人
  
  1.“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汉代《风俗通义》的一段佚文,使“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故事拥有了两个“版本”。其一是:“俗说,司门尉姓池,名鱼,城门火,救之,烧死”。另一引《百家书》:“宋城门失火,回汲取池中水以沃灌之,池中空竭,鱼悉露见”。
  淘水灭火,池水尽而鱼遭殃,这是后一个故事。前一故事则大不同,说是有人奋勇灭火,以身殉职,此人名叫池鱼。池鱼的岗位就在城门,他是司门尉。
  社会公共生活的需求,产生了城门建筑,社会分工也就为“司门”立了项。司门,《周礼》地官之属,负责守卫京城十二门。
  司门的职责是,掌管钥匙和锁,开关城门;查验携带物品,征税;城门栓着备用祭祀的牛,负责喂养;岁时祀门的典礼;迎宾。
  汉代设城门校尉,主管京师城门十二所,并设城门候十二人。以后,隋称司门郎,唐宋称司门郎中,明代也曾置城门郎的官职。清代设九门提督,主管京师正阳、崇文、宣武、安定、德胜、朝阳、阜成、东直、西直九座城门的内外门禁。
  
  2.贱士守门
  
  《吕氏春秋·音初》记,夏朝的君主孔甲外出打猎,遇大风,避入一民宅。那人家刚得一子,有人说这孩子将来必大吉,有人说这孩子必有大殃。孔甲带走那个婴儿,说:“让他做我的儿子,看谁敢使他遭殃?”孩子长成人,却被劈柴斧断了足,只好去做守门者。东汉《论衡·书虚》引述了这个故事,并说:“守者断足,不可贵也”。
  瘸脚人守门,曾是一种常例,古籍屡见之。《韩非子·外储说左下》:“孔子相卫,弟子子皋为狱吏,刖人足,所囗者守门”。囗通刖,断足。同书《内储说下》有故事,齐国的中大夫夷射在齐王那里饮醉了,出门时,倚在走廊门口的“门者刖跪”向他讨剩酒,夷射喝斥:“叱去!刑余之人,何事乃敢乞饮长者?”可见醉大夫的鄙视。刖跪,受过刖足之刑的人。《晏子春秋·杂上》: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闺,刖跪击其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晏子对曰:“……今君有失行,刖跪直辞禁之,是君之福也……”
  齐国王宫的守门人,见齐景公带着后妃出宫门,便上前阻止。守门者也是“刖跪”。齐景公觉得受到了羞辱而不视朝。晏子去说,刖足的守门人都能直言,这是国君的福气呀。
  刑残之人守门,《汉书·刑法志》记为“昔周之法”,始于周朝;并载:
  五刑,墨罪五百,劓罪五百,宫罪五百,刖罪五百,杀罪五百,所谓刑平邦用中典者也。凡杀人者囗诸市,墨者使守门,劓者使守关,宫者使守内,别者使守囿,……
  诸刑之中,“杀人者囗诸市”是死刑。唐代颜师古逐一注释说:墨者,“墨,黥也,凿其面以墨涅之”,让受过墨刑的人守门,曰为“黥面之人不妨禁卫”;受过劓刑的人守关,“以其貌毁,故远之”——“劓,截鼻也”;宫者使守内,宫刑是“男子割腐,妇人幽闭”,受宫刑的男人“人道既绝,于事便也”,所以守内; “刖,断足也”,让刖足的人看守帝王的园囿之门。受过墨、劓、宫、刖刑的人,分别去守门、关、内、囿,初见于《周礼·秋官·掌戮》。《礼记·祭统》说: “阍者,守门之贱者也。古者不使刑人守门。”郑氏注,谓夏、商之时。
  看来,刑人守门是始自周代的事。这类守门守关守园囿的差事,着眼于行刑之后的罚。其实质,是一种人格的污辱。
  对待守门人人格的不尊重,清代《扬州画舫录》卷六有则材料:以盐务暴富的人竞尚奢丽,“有喜美者,自司阁以至灶婢,皆选十数清秀之辈”。这是选漂亮妞守门;“或反之而极,尽用奇丑者”,为出风头,不择手段,门前专用丑八怪。守门人持镜自照,丑得不够,就“毁其面以酱敷之”,如此立于大门前,谁能说不是景观?只可惜,这是社会的病态景观。
  
  3.好厉害的守门人
  
  刖跪者守门,《晏子春秋》描写了一个敢于直言批评齐景公的人,被晏子誉为“君之福也”。福的对立面是祸,却也难免。祸人者,《韩非子·内储说下》有一例:
  齐中大夫有夷射者,御饮于王,醉甚而出,传于郎门。门者刖跪请曰:“足下无意赐之余沥乎?”夷射曰:“叱去!刑余之人,何事敢乞长者饮?”刖跪走退。及夷射去,别跪因捐水郎门囗下,类溺者之状。明日,王出而诃之曰:“谁溺于是?”刖跪对曰:“臣不见也。虽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于此。”王因诛夷射而杀之。
  这守门的刖者,讨剩酒遭到喝叱,便寻机报夏,说那位醉大夫的坏话,把他自己倒的水,说成是夷射撤尿,又说得很策略。国君偏听偏信,开了杀戒。借句方言,这个守门刖者可不是个“善碴”。
  守门人的称谓,单一字可称“阍”,如《离骚》:“吾令帝阍开关兮”。双字者多得很,如门丁、门上、门人、阍人、门子,等等。清代梁章短《浪迹续》考证“门子”:
  今世官廨中有待僮,谓之门子,其名不古不今。《周礼》:“正室谓之门子。”注云:“此代父当门者,非后世所谓门子也。”《韩非子·亡征篇》:“群臣为学,门子好辨。”注云:“门子,门下之人。”此稍与传憧相近。《唐书·李德裕传》:“吐蕃潜将妇人嫁与此州门子。”《道出清话》:“都下有卖药翁,自言少时曾为尚书门子。”则竟属今所谓门子矣。
  “门丁曰大爷”,1927年《广安州新志》特记一笔;如今,当面称“大爷”,不当面称“看门大爷”很是普遍。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看门人的年龄状况。清代《燕京杂记》:“仆役有司阍者,谓之门上”。此书写达官贵人府宅的看门人,留下了多侧面的材料——
  首先,看门人是仆。但“其价倍于常奴”,高收入,说明其地位优于一般仆役。
  这类“门上”也要有些本事,守在门前要让人怕。书中说,“杂项人等有喧嚣于门前者,主人虽达官,叱之亦不避去,惟司闻者一挥便退”。
  看门虽是仆人活计,守在那里却是主子的耳目,“权”很不小。有来访、来谒者,通报与否,留下的名刺,呈递与否,全看他的心气。他若瞧着不顺眼,一梗脖子一绷脸,来者就吃上了闭门羹。自然,所以惹他不高兴,往往是因为上门者不晓事,没能意思意思。“遇有徒客,薄其穷酸,竟不传刺。又或客称有事欲面语,彼懒于伺候,主人在家亦说外出”,说的即是这回事。
  由此产生了一个词:门包。其清初为人们所使用。《后汉书·梁冀传》“客到门不得通,皆请谢门者,门者累千金”,顾炎武《日知录》说,“今日所谓门包,殆囗于此”。其实,索门包的看门人大约并不在意东汉故事,他守着入口,处于那个位置,也就存在着欺客的机会。
  他们又欺主。例如,有沿街叫卖的,守门人先同小贩商定好贿金,再让小贩抬高价格,引进门去。吃亏多花钱的,是主子;商贩和“门上”都得好处。《燕京杂记》作者曾有验证。他偶然站在大门前,见卖蟹者,一问价,很贵,回到大院里,“唤仆人买之,则前价一半”。他做了一番调查,得知串街的贩子与自家的门人早串通一气,主子自买,绝不会售以常价,为的是避免“破仆役浮开之价”——卖者和经买者的默契,使真正掏钱的人永远被蒙在鼓里。
  《燕京杂记》作者对此等把门人深恶痛绝。他感叹,士子初入京,拜谒显贵,尝过遭白眼之苦,及至自己成为显官,又将这种人当做心腹,安排在门前,是“顿忘前苦”。
  老年代北京城里,富厚之家的大宅门一般都有门房。那时专上大宅门收买旧货的人,看货给价时,要打算进“底子钱”——为进出方便,给看门人的提成。自然,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损失的是雇着看门人的卖主。
  清代《燕京杂记》载,以征税为名,京师城门“门役不论货之有无,需索甚奢,谓之讨饭食钱”。对不常进城的乡下人,“其勒索更不可言”,甚至“阴窃阳夺”。作者写道:“入都者亲友问候,必先问入门易否。甚矣,都门之难入。”守门者如此嘴脸,真是好个厉害!
  “好厉害的守门人”,还有另一种含义,即忠于职守,铁面无私。《汉书·周亚夫传》记,汉文帝先后到霸上、棘门、细柳三处劳军,唯细柳营门禁严肃:
  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五至!”军门都尉曰:“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有顷,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使使持节诏将军曰:“吾欲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请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中营,将军亚夫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向者霸上、棘门如儿戏耳,其将因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军门都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军中闻将军之令,不闻天子之诏。”硬是把御驾挡在营门外。当群臣皆惊于周亚夫的轻慢时,汉文帝刘桓表现得很开明。细柳劳军成为关于门禁的著名故事,为后人所乐道。明嘉靖年间编刻的话本小说《枕集》,集中有篇《老冯唐直谏汉文帝》即讲此故事。
  《晋书·石勒载记》有一段类似的材料:
  勒尝夜微行,检察营卫,赍缯帛金银以赂门者求出。永昌门门候王假欲收捕之,从者至,乃止。旦召假以为振忠都尉,爵关内侯。
  后赵石勒是个有作为的帝王。他微服出行,检察都城夜间的警卫情况,还行贿赂以考验城门候。结果,差点被守永昌门的问候王假所收捕,多亏侍从及时赶到,才救了驾。转天早晨,石勒召见王假,加官进爵。
  
  4.关尹子与关云长
  
  看门者,门前收发接待,看家护院而已;这与把守城门、把守关门、把守营门的人,其实是很难相提并论的。
  《周礼·地官》载司关之职,其职责的“社会化”程度,远远高过看门者:
  司关:掌国货之节以联门市,司货贿之出入者,掌其治禁与其征廛。凡货不出于关者,举其货,罚其人。凡所达货贿者,则以节传出之。国凶札,则无关门之征,犹几。凡四方之宾客叩关,则为之告。有外内之送令,则以节传出内之。
  守关者的职责是,出入境货物的验关,征税,惩罚走私,迎宾客,为因公出关的人发放类似于通关文牒的“节”。
  “劓者使守关”,大约并不是绝对的。不可想象,有那么一个关隘,关之门前都是被割掉鼻子的人。同样,今人也很难想象那个大名鼎鼎的关尹子,是个丢了鼻子的把守关门的人。
  关尹子,何许人?《老子》是中国古代哲学的经典名著吧,这不朽名著如何写出来的?还不是全赖那位关尹子的索求和督促。关尹子本名尹喜。因他是守关人,得关尹子之称。《史记》写道: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尹喜望见紫气浮关,老子乘青牛来到关前,他就利用守关的职权之便,要老子留下著述,才肯开关放行。自然,这是崇敬者的善意的“要挟”;而老子因此写出千古名篇——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为中华文化留下璀璨的瑰宝。发生这一重大文化事件的关隘,有说是散关,有说为函谷关。
  尹喜是个非凡的守关人。《列仙传》说:“关令尹喜者,周大夫也。善内学星宿,服精华,隐德行仁,时人莫知。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真人当过,候物色而迹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书。……(尹喜)亦著书九篇,名《关令子》。”
  这位守关人的著作也流传下来。《吕氏春秋·不二》列举诸家学派:“老耽贵柔,孔子贵仁,墨翟贵廉,关伊贵清,子列于贵虚,陈骄贵齐,阳生贵己,孙胺贵势,王廖贵光,儿良贵后。”这中间包括了一些很有影响的人物,道家、儒家、墨家之后,关伊的学说被排在序列第四的位置上。“关伊贵清”,他的学说被归纳为贵“清”倾向。
  如今能见到的《关尹子》一书篇幅不很长,九个篇目是: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筹、九药。书中讲到五行金木水火上,讲到五德仁义礼智信,等等。其中《七釜篇泻道:“人之力有可以夺天地造化者,如冬起雷,夏造冰,死尸能行,枯木能华,豆中摄鬼,杯中钓鱼,画门可开,土鬼能语,皆纯气所为,故能化万物。”画门可开,自是一种神奇事。
  为城关守卫者增光的人物,关尹子之外就要推关羽了。关羽被奉为关圣帝君,拥有诸多封号头衔,那是由历代王朝陆续加上去的。顾炎武《日知录》说“关壮缨之词至遍天下,封为帝君”。
  民间传说关羽本不是“红脸关公”,他姓冯名贤,脸色也非红若重枣。解州恶霸名熊虎,为非作歹。冯贤打抱不平,在公堂上杀死熊虎及袒护恶霸的县令,亡命在外。逃至潼关,官府缉拿他的公告贴在城门上,上面画着他的图像。危急之际,观音点化清泉,冯贤洗面,脸色变红。又指关为姓,蒙混过关。戏剧《关公出世》搬演这一故事,使其家喻户晓。
  或许与这传说有些牵连,明清城门往往立关将军庙。那庙,同当时各地遍设的关帝庙在“立意”上是有区别的——至少,关羽之“关”,取诸城关,于此建庙,正得其所。
  北京正阳门下设关庙。明代《长安客话》:“正阳门庙者,把汉前将军关侯。侯庙把遍天下,而称正阳门者,为都城作也。”而根据清李调元《新搜神记》的材料,在明朝尚未迁都北京时,洪武年间已在正阳门的瓮城内建立关羽庙。清代《柳南续笔》也记,“京师前门有汉前将军庙,颇著灵显。前明大司马杨博过之,必投一‘乡晚生’名刺”。“乡晚生”何意?那杨博是蒲州人,在同关公攀同乡呢。
  清代戴璐《藤阴杂记》载录一段关于前门关庙的传闻:
  天启时宫中塑关圣像二尊,一大一小。有日者推算小者福寿绵长,香火百倍;大者不及。熹宗遂以小者弃置正阳门右侧小庙,而供大像于后宫,增其祭品,以穷日者之言。未见闯贼入宫,毁像,而前门香火极盛。
  明代末期皇宫里塑了一大一小两个关圣像,占候卜筮的人推断小像的命运好。天启皇帝不信此言,故意冷落小像,将其弃置于正阳门的关庙里,宫中只供大像。结果小像反倒真的“福寿绵长”,长久地安享香火。供奉于宫里的大像,在李自成进宫时,被毁掉了。这条史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时城门关帝庙香火繁盛的情况。
  正阳门关庙不单是守门者的庙。当年,每逢正月“初一日,正阳门前关帝庙香火最盛,自五更即有香客前往烧香求福者、抵暮不绝”。见于清代《道咸以来朝野杂记》。
  香火盛,相关的传言也很邪乎。清代《竹叶杂记》的一段故事讲,京城外有一蟒精曾对人说,其只能进外城,进不得内城,原因是“正阳门有关圣守之,各门皆有神”。你看这关帝庙神不神!
  清代扬州。“南门关帝庙在子城内,有周将军灵异最著”,《扬州画舫录》记。关羽被尊为神而“称”帝,关平、周仓也被塑为将军像。周仓的显灵云云,据传是降服了狐妖。大约此等小事、不必惊动关帝,求周将军出马即可手到擒来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转帖】门的文化之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