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文化遗产》稿约《文化遗产》(季刊)是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办的、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性学术期刊,2007年8月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刊(新出报刊894号),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本刊以“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繁荣文化遗产研究”为宗旨,力求构筑中国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平台。竭诚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不吝赐稿!
一、本刊重点刊发传统戏剧、民间文艺和民俗学、口传文艺学、古近代文学中的口传诗学、语言学中的濒危方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理论与实践等领域的研究论文。物质类文化遗产,如器物考古等,有好稿件亦酌量刊发。
二、来稿以10,000字左右为宜,特别优秀的稿件可不受此限。
三、来稿请遵循如下格式规范:
1.在标题之下、正文之前附上论文摘要(摘要应是全文观点的浓缩,300-400字左右)、关键词(3-5个)、作者简介(包括姓名、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学位、职称)。其中,论文标题和摘要还需译成英文。稿件如系科研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编号。
2.注释和参考文献均放在当页,按先后出现的顺序,以脚注形式标出,其序号为①、②、③、……(余依次类推)。参考文献的顺序如下:
(1)专著:
主要责任者,文献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康保成:《傩戏艺术源流》,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页。
(2)译著:
原著者国名,原著者,文献名,译者名,出版地,出版单位,出版年,起止页码。
例:[英] 马凌诺斯基:《文化论》,费孝通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年版,第××页。
(3)期刊文章: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刊名,年,卷(期)。
例:黄天骥:《论“丑”和“副净”——兼谈南戏形态发展的一条轨迹》,《文学遗产》,2005年第6期。
(4)报纸文章:
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
例:李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光明日报》,2007年3月2日第6版。
(5)专著中的析出文献:
析出文献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专著主要责任者,专著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
例:叶春生:《拓展冼夫人研究的文化空间》,广东省社科联合会等编《岭峤春秋》,香港:香港出版社,2006年版,第××页。
3.外文参考文献要用外文原文,作者、书名、杂志名字体一致,采用正体。
四、引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采用人民出版社最新版本。如《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列宁选集》用1995年版,《列宁全集》用1984年以后版本,《毛泽东选集》用1991年版,《邓小平文选》(一、二卷)用1994年版,等。
五、来稿务请寄纸质打印文本和电子文本(电子邮件或软盘)各一份,注明详细通讯地址(含街道路名)、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
六、来稿文责自负;本刊有权对来稿作文字修改,如不同意修改,请在稿件上注明。
七、来稿一经采用,即付稿酬,并赠送当期样刊2册。对高质量稿件,实行优稿优酬。海外稿件亦可以样刊代稿酬。
八、请勿一稿多投。本刊实行双向匿名评审制度。来稿3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来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评审意见,敬请海涵。
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中文堂902室 邮 编:510275
联系人:蒋明智 电 话:020-8411580084115938
传真:020-84115906 电子邮箱:whychan@163.com
《文化遗产》编辑部
2007年9月
[ 本帖由 jmz168 于 2007-9-5 10:35 最后编辑 ]
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恭喜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恭喜叶老师康老师!
恭喜老蒋!
终于把这个刊号拿下来了。
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跟着施兄的脚步,也来祝贺!近闻《民间文化论坛》停刊,方知专业期刊创刊、守刊之艰难。
祝愿《文化遗产》像文化自身一样,源远流长。
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宜家 于 2007-9-5 12:41 写道:近闻《民间文化论坛》停刊,方知专业期刊创刊、守刊之艰难。
祝愿《文化遗产》像文化自身一样,源远流长。
当年我还在中大的时候,大约是2002年底吧,时为系主任的欧阳光老师(现在也还是吧?)就曾专门为此事跑到北京来,我们一起在人民大学边上的顺峰餐厅请人吃饭喝酒……,还有别的什么。
当时,欧阳光老师还让我做了一系列的杂志预算与编辑章程之类东西,曾经把我累得死去活来,时过境迁,那些东西早已明日黄花,也许只有我自己的电脑中还存有一星半点遗迹了。
如今多少年过去了,我还以为这事早黄了呢,没想到终于弄成了,真是皇天不负有心人呐。
也祝贺欧阳光老师,我想,在这件事情上,他是费了最多心血的一个人。
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早在1927年,著名史学家顾颉刚与何思敬、钟敬文等先生在中大创办《民间文艺》(后改名《民俗》周刊),成为中国民俗学史上一件划时代的大事。在《文化遗产》的申办过程中,黄天骥、欧阳光、康保成、叶春生等老师都为之付出过辛劳。施爱东学兄还在中大的时候,跟叶老师一起编过《民俗》小册子(内部资料)、《民俗学刊》(以书代刊),还和欧阳老师等一起为《民俗学刊》申请正式刊号出过不少力。正是中大几代学人的共同努力,催生了《文化遗产》之花。在《文化遗产》创刊之际,我们向许许多多为她付出过心血的学人表示崇高的敬意![ 本帖由 jmz168 于 2007-9-5 16:43 最后编辑 ]
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民间文化论坛》停刊之际,《文化遗产》创刊,感觉不那么肃杀了,略有一丝“春”意。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恭贺《文化遗产》创刊,还是中大有传统、有气派,佩服。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恭喜!恭喜!对于民俗学学科实在是个好事情!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恭喜!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民俗学之幸事!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谢谢各位同仁的鼓励!请大家多多支持!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恭喜!恭喜!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能有一份与民俗学结缘的刊物诞生是学界的幸事。如今,民俗学及其兄弟学科的发展有目共睹,而与学科发展休戚相关的学术刊物却寥寥无几,学科发展需要更多的学术阵地,《文化遗产》的诞生恰逢其时。
本人服务的《民俗研究》杂志已经走过20多年(1985年创刊)的路程,回首看去,始终有孤掌难鸣的感觉。我们已经有一支活跃在高校和科研部门的民俗学学术队伍,需要有更多的学术阵地刊发高质量的学科优秀论文。《文化遗产》虽然不是专门的民俗学杂志,但我们相信,它会为民俗学和民间文学保留充分的学术空间。
衷心祝贺《文化遗产》创刊!!!
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孤掌难鸣”,说得好,也很谦虚!若非叶大侠苦苦经营,《民俗研究》这唯一的舞台恐怕也坍台了,中国民俗学该是多么寂寞!这一大帮民俗学人该多么失落!这20多年风风雨雨,一路精彩,我们应该谢谢叶大侠,应该向他老兄道一声“辛苦了”。RE:中山大学《文化遗产》创刊
一刊停办,一刊又起,文化终究脉流不断。
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