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3-3 14:27:28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中师大社“三个一”打造中国民间文学出版品牌 | 凡丁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 | | | 华中师范大学自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在中文系开设民间文学课程,60年代初即自编《民间文学》教材。1980年获得民间文学硕士点,2000年成立华中师范大学民间文化研究中心,2003年被批准建立中国民间文学博士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和发展,该学科在学术带头人、著名民间文学家刘守华教授带领下,在中国民间文学和中国民俗学研究方面取得的丰硕的成果,培养了大批民间文学人才,成为我国民间文学研究和民俗文化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在海内外学术界产生了广泛的良好的影响。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本着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为学科建设服务、为繁荣学术事业服务的宗旨,依托本校民间文化研究中心,促进和推动了民间文学的研究和发展。现在,出版社已经初步形成了“三个一”的民间文学出版品牌格局,即:一套教材,一个书系,一部年鉴。刘守华、陈建宪教授主编的《民间文学教程》2002年出版以来,以其富有创新、内容丰富、体例新颖、简洁实用,深受广大读者好评,现已被20多所大学作为教材使用,再版3次,行销不衰。出版社还将推出《民俗学教程》、《神话学教程》、《比较民间文学》等系列大学文科教材。
“中国民间文化研究书系”2004年推出第一本《灵性高原——西藏民间信仰源流》。该书以作者林继富博士8年的西藏田野调查为基础,系统描述了西藏民间信仰的历史形态和现实状貌;运用多学科方法,从宏观和微观双重视角,全面阐述了西藏民间信仰的宗教功能和社会意义,深刻剖析了西藏民间信仰对社会制度和民族精神产生的重大影响,绵密细致地考察了西藏民间信仰与民间风俗互动共融的关系。继该书之后,出版社2005年又推出了《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民间文化与荆楚民间文学》、《民间叙事文学研究》。加上以前出版的《中国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故事学纲要》等等,已经渐成规模。
至于《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影响则更大。《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1年卷)由中国民间文艺学协会主席冯骥才任名誉主编,刘守华、白庚胜任主编,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正式出版。年鉴第一本出版后,受到了海内外民间文艺学界的关注和好评。中国民协主席团专门给主编致函祝贺,并给以高度的赞赏。在北京召开的纪念民间文学界泰斗钟敬文先生的学术研讨会上,与会代表也给予了《年鉴》非常高的评价。《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具体编务工作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研究室承担,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分年度出版。辑刊有分类的学术概述,有论文选粹,还有动态与信息(包括年度相关的著作及论文索引),具有学术性、资料性、动态性的特点。一册在手,中国民间文艺学研究状貌就大致了然于胸。它是从事和爱好民间文艺学教学与研究的必备资料。辑刊以后每年出版一辑。现在,民间文学研究固定刊物缺乏,《年鉴》的出版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中国民间文艺学年鉴·2002年卷》(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12月版)是中国民间文艺学划时代历史转折的一个见证。这一卷《年鉴》的第一编“钟敬文先生与中国民间文艺学”,收录了有关钟老生平及学术成就研究的资料和论文、回忆文章10篇,具体包括钟敬文先生的生平、著作年表,钟敬文的民间文艺学思想、民间叙事文学研究、神话学研究、民间故事类型研究、歌谣学建设,以及钟老与民间文学集成、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等。总结一代大师的学术遗产,有利于启迪未来的民间文艺学健康持续发展,并有所超越。《年鉴》2002年卷用5编(第2编—第6编)的篇幅分别载录了中国民间文艺学所取得的可喜成就。第2编“中国民间文艺学综论”收录论文4篇,论文摘要5篇。第3编“神话研究”,则先有一篇《2002年中国神话研究概述》统领全面,然后全文选登论文6篇,论文摘要9篇。第4编“诗史研究”,体例与上一编相同,分为概述、论文选载(4篇)和论文摘要(8篇)三个部分,点面结合,较全面反映了年度诗史研究的状况。第5编“民间传说与民间故事研究”、第6编“民间诗歌与民间艺术研究”,除了各自的年度研究“概述”外,分别选载论文7篇、6篇,论文摘要6篇、5篇。最后的第7编为“资料信息”,内容包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2002年大事记》、《全国高校民俗学(含民间文学)历年博士、硕士学位论文索引》、《2002年中国民间文艺学论文索引》。这7编中,关于钟老的研究专栏,关于相关的学位论文索引,都是本卷新增加的,其价值是显而易见的。2003年卷《年鉴》也将在不久的将来呈现在读者面前。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科学研究中心 武汉430079)
来源: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沈东山供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