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2-12-4 17: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吃饺子
温柔煽清的饺子
俗话说:“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过去中国人的日子普遍贫寒,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有什么喜事、贵客登门,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因此,在心目中,饺子就与节日和喜庆联系在一起,平时能吃上一顿饺子,就像过节一样高兴。饺子还是慈爱的母亲对孩子的奖赏,孩子做了给大人争脸的事,比如上学考了百分,做买卖争了钱,喜出望外的母亲就会张罗着包饺子,犒劳一家,一大早厨房里就欢快地响起笃笃笃剁馅儿的声音,东墙西邻都听得到。饺子,确实是匮乏年代里中国家庭所能操办的最好的食品,然而,记忆中饺子,又非仅仅是一种肉包着馅儿的食品,它不仅滋养了穷人们枯淡的肚肠,而且也以它那浓郁的亲情,慰藉了穷人们苦楚的心灵。一年到头,能有时让全家老小吃上顿饺子,这日子就还有苦尽甘来的盼头,就还会有滋有味地延续下去。饺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已经成为幸福和欢乐的象征,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它的涵义和其中的馅儿一样,滋味丰腴,回味无穷。
前些年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中有一个宋大成,没爹没娘,但人忒勤快,经常给刘慧芳家帮忙,不是修屋顶,就是搬煤球,每次干完了,刘大妈就喊:“大成呀,来吃饭呀,大妈今天包饺子。”一部连续剧看下来,光听她嚷嚷包饺子了,包了饺子满大院招呼,特自豪的样子。在记忆中,平时,家里包了饺子,饺子一出锅,总会先盛一碗,热气腾腾地端给邻居家分享,当然,邻居包了饺子,也会礼尚往来的。但做了其他好吃的食品,就不会这样相互馈送。饺子不仅用来馈送邻居,更用来馈献神灵。逢年过节,饺子出锅,首先要盛一碗供奉在祖先和神灵的牌位前,请天天吸风饮露清汤寡水的神仙也下凡俗世开开荤。平时,每次吃饺子前,大人也要先端起一碗,浇一点汤水在地上。这馈赠乡邻、祭献神灵的饺子,就成了礼尚往来的珍品和神灵祝福的恩物。
饺子的意义还不仅仅在饺子本身,而且还在包饺子的过程。在中国人的家常烹饪中,也许最数包饺子是一件手艺活儿,不仅需要心灵手巧,更需要耐心,而且还需要全家人一齐动手。包饺子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馅儿,馅儿不能太素淡,也不能太油腻,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还要咸淡适中;其次是揉面,面要揉的均匀筋道,面不能太硬,硬了非但捏时费劲,而且吃起来缺乏口感,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条。”但太软了也不行,下锅时会煮破;擀皮更需要技术,既要大小一致,又要厚薄均匀,而且必须擀得形状圆满周正,这样包的饺子才显得齐整漂亮。包馅儿尤其能显出操作者的匠心,心灵手巧的主妇包的饺子,玲珑剔透,俊俏可爱,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饺子包好,就该下锅煮了。煮饺子尤其需要耐心,火急了会把饺子煮破,一锅饺子只要破几个,就会大煞风景,但火又不能太慢,慢了会把饺子馅儿煮老,鲜味全失。因此,煮饺子这道工序,一般得由经验丰富的母亲亲自动手。只有母亲,才会有那样的耐心和细心,把火候拿捏得刚柔相济,一丝不差,把饺子煮得细皮嫩肉,白里透亮。实际上,在中国的大家庭里,煮饺子一直就是母亲这位一家之主的权力,她在这种权力中体验了一个母亲的幸福。一家老小凑在一起包饺子,分工合作,各显身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将中国传统家庭的温暖与和睦酝酿得又淳厚又馨香。而最后由母亲亲自掌锅煮饺子,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就像给一坛家酿老酒印上一个古朴的封缄,家庭的温馨就会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永久封存。儿女们长大后飘泊天涯,西风孤旅、霜晨冷月之际,就总会回味起家乡饺子的滋味。
饺子的这种淳厚滋味,是外人永远无法领会的,外国人也许会学会吃饺子,甚至学会包饺子,但他永远也无法品味出小小的饺子对于中国人的“微言大义”,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乡情的味道,那种神灵的恩赐和母亲的慈爱的味道。
饺子制作麻烦,吃顿饺子要全家动手,忙活半天,因此饺子是和中国传统大家庭生活的悠闲相适应的,现在,中国人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年轻人都忙,难得有闲功夫坐下来慢条斯理地包饺子,于是,速冻水饺应运而生。你不能否认速冻水饺也是饺子,但也不得不承认速冻水饺既丧失了家包饺子的淳厚滋味,更重要的是,吃现成的饺子,再也无法体验到家人欢聚一齐动手那种其乐融融的天趣了。没有了这种乐趣,饺子还是饺子吗?
饺子这种食品之所以能这样源远流长,让天南海北的中国人都津津乐道,可能是因为饺子实际上很像国人的含蓄性格,温润细腻的皮儿,兼容并包的馅儿,把天下的好东西都融为一体包罗一起,含而不露,温柔敦厚。
因此,古代圣贤都用形容饺子的辞藻赞美君子。孔子说:“里仁为美”,馅儿好,味道自然美。孟子接着说:“充实之谓美”,大馅儿的饺子才好吃,孟子接着说:“充实而有光之谓大”,比饺子个大,说的可能就是包子了,包子是蒸的,故有皮儿温润细腻,就像刚在华清池洗完桑拿的杨玉环。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2-12-4 22:56 最后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