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温柔地思想

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2-12-3 17:19:5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

小竹子打屁股,敲竹板,打竹板,竹板打屁股呱哒呱……

我嘛,既名温柔,看不得你们施暴,你们忙,我上炕吃饺子去。

不过我觉得竹子只往人家翻译者的屁股上打,有点冤枉,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是人类学家,如果不是因为他写书是给人类学家看,他会这样酸文假醋地叙述饺子吗?如果不是因为作者是对西方的学者说话,作者也不至于把大白菜译成卷心菜,再说,打死他也不会拿英尺来量饺子皮呀。所以说,要打屁股,最该打的还是身为人类学家的作者。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2-12-3 17:2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3 18:20: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

今天听了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主任邓仕樑先生的讲座,他提出学术研究不仅要打通古今,还应该尽量打通中外的隔阂、各学科之间的藩篱,非如此不能从事有意义的研究。实际上,这也就是所谓的博古通今、学贯中西。温柔君如此有才气,是不是可以先行一步?
发表于 2002-12-3 20:34:21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

刚才在别的地方看到一个天津人吃猫的帖子,把我气坏了,劈头盖脸的把我能骂出口的脏话都砸那人身上了。写天津人吃猫就好好的写吗!非说是广东人带起来的,他们天津人世世代代不吃猫,三、四十个广东人就把全城天津人给带坏了。那饭店门口站的服务员还是南方口音的,标题还是每月2万只猫运往广东杀猫手段极为残忍。广东人不就吃得比较讲究吗?除了一张嘴,不长良心不长脑子的人广东不是没有,但那能代表广东人吗?至于这么往广东人身上扣屎盆子吗?广东人多冤啊!
人类学家也挺冤的,赶上广东人民1/2了。
 楼主| 发表于 2002-12-4 17:30:47 | 显示全部楼层

请大家吃饺子

温柔煽清的饺子

    俗话说:“舒服不过倒着,好吃不过饺子”。过去中国人的日子普遍贫寒,只有过年过节或者有什么喜事、贵客登门,才能吃上一顿饺子,因此,在心目中,饺子就与节日和喜庆联系在一起,平时能吃上一顿饺子,就像过节一样高兴。饺子还是慈爱的母亲对孩子的奖赏,孩子做了给大人争脸的事,比如上学考了百分,做买卖争了钱,喜出望外的母亲就会张罗着包饺子,犒劳一家,一大早厨房里就欢快地响起笃笃笃剁馅儿的声音,东墙西邻都听得到。饺子,确实是匮乏年代里中国家庭所能操办的最好的食品,然而,记忆中饺子,又非仅仅是一种肉包着馅儿的食品,它不仅滋养了穷人们枯淡的肚肠,而且也以它那浓郁的亲情,慰藉了穷人们苦楚的心灵。一年到头,能有时让全家老小吃上顿饺子,这日子就还有苦尽甘来的盼头,就还会有滋有味地延续下去。饺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已经成为幸福和欢乐的象征,成为一个意味深长的文化符号,它的涵义和其中的馅儿一样,滋味丰腴,回味无穷。
    前些年风靡一时的电视连续剧《渴望》中有一个宋大成,没爹没娘,但人忒勤快,经常给刘慧芳家帮忙,不是修屋顶,就是搬煤球,每次干完了,刘大妈就喊:“大成呀,来吃饭呀,大妈今天包饺子。”一部连续剧看下来,光听她嚷嚷包饺子了,包了饺子满大院招呼,特自豪的样子。在记忆中,平时,家里包了饺子,饺子一出锅,总会先盛一碗,热气腾腾地端给邻居家分享,当然,邻居包了饺子,也会礼尚往来的。但做了其他好吃的食品,就不会这样相互馈送。饺子不仅用来馈送邻居,更用来馈献神灵。逢年过节,饺子出锅,首先要盛一碗供奉在祖先和神灵的牌位前,请天天吸风饮露清汤寡水的神仙也下凡俗世开开荤。平时,每次吃饺子前,大人也要先端起一碗,浇一点汤水在地上。这馈赠乡邻、祭献神灵的饺子,就成了礼尚往来的珍品和神灵祝福的恩物。
    饺子的意义还不仅仅在饺子本身,而且还在包饺子的过程。在中国人的家常烹饪中,也许最数包饺子是一件手艺活儿,不仅需要心灵手巧,更需要耐心,而且还需要全家人一齐动手。包饺子的第一道工序是和馅儿,馅儿不能太素淡,也不能太油腻,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还要咸淡适中;其次是揉面,面要揉的均匀筋道,面不能太硬,硬了非但捏时费劲,而且吃起来缺乏口感,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条。”但太软了也不行,下锅时会煮破;擀皮更需要技术,既要大小一致,又要厚薄均匀,而且必须擀得形状圆满周正,这样包的饺子才显得齐整漂亮。包馅儿尤其能显出操作者的匠心,心灵手巧的主妇包的饺子,玲珑剔透,俊俏可爱,本身就是一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饺子包好,就该下锅煮了。煮饺子尤其需要耐心,火急了会把饺子煮破,一锅饺子只要破几个,就会大煞风景,但火又不能太慢,慢了会把饺子馅儿煮老,鲜味全失。因此,煮饺子这道工序,一般得由经验丰富的母亲亲自动手。只有母亲,才会有那样的耐心和细心,把火候拿捏得刚柔相济,一丝不差,把饺子煮得细皮嫩肉,白里透亮。实际上,在中国的大家庭里,煮饺子一直就是母亲这位一家之主的权力,她在这种权力中体验了一个母亲的幸福。一家老小凑在一起包饺子,分工合作,各显身手,欢声笑语,其乐融融,将中国传统家庭的温暖与和睦酝酿得又淳厚又馨香。而最后由母亲亲自掌锅煮饺子,完成这最后一道工序,就像给一坛家酿老酒印上一个古朴的封缄,家庭的温馨就会在每一个人的记忆中永久封存。儿女们长大后飘泊天涯,西风孤旅、霜晨冷月之际,就总会回味起家乡饺子的滋味。
    饺子的这种淳厚滋味,是外人永远无法领会的,外国人也许会学会吃饺子,甚至学会包饺子,但他永远也无法品味出小小的饺子对于中国人的“微言大义”,那种浓浓的亲情和乡情的味道,那种神灵的恩赐和母亲的慈爱的味道。
    饺子制作麻烦,吃顿饺子要全家动手,忙活半天,因此饺子是和中国传统大家庭生活的悠闲相适应的,现在,中国人的家庭规模越来越小,年轻人都忙,难得有闲功夫坐下来慢条斯理地包饺子,于是,速冻水饺应运而生。你不能否认速冻水饺也是饺子,但也不得不承认速冻水饺既丧失了家包饺子的淳厚滋味,更重要的是,吃现成的饺子,再也无法体验到家人欢聚一齐动手那种其乐融融的天趣了。没有了这种乐趣,饺子还是饺子吗?
    饺子这种食品之所以能这样源远流长,让天南海北的中国人都津津乐道,可能是因为饺子实际上很像国人的含蓄性格,温润细腻的皮儿,兼容并包的馅儿,把天下的好东西都融为一体包罗一起,含而不露,温柔敦厚。
    因此,古代圣贤都用形容饺子的辞藻赞美君子。孔子说:“里仁为美”,馅儿好,味道自然美。孟子接着说:“充实之谓美”,大馅儿的饺子才好吃,孟子接着说:“充实而有光之谓大”,比饺子个大,说的可能就是包子了,包子是蒸的,故有皮儿温润细腻,就像刚在华清池洗完桑拿的杨玉环。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2-12-4 22:56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2-12-4 17:50:13 | 显示全部楼层

美文啊,温柔兄!也给你转帖一篇。

作者 水中人
时间 18:49:6 10-11-2002
主题 清粥小菜 之 饺子
一直觉得,南方的吃食比北方的多而且精细,这句话很多北方朋友也同意。不过,面食除外。要是你对一个北方人说南方的面食好,他准得跟你辩上半天。大学时寝室的大姐是山西的,面食跟醋这两个话题只要一有人提起,她就两眼放光。说起羊肉泡馍啥啥的,跟说自个儿的初恋情人一样,痴情得一塌糊涂。

我家的饮食习惯比较杂,奶奶的老家靠徐州一带,算是跟北方沾边,所以面食也常吃常做。像鸡蛋烙饼,面和的稀稀的,加点葱花、盐,锅里放上一点点油,然后把面摊成薄薄的饼,再把鸡蛋打好浇在上面。有点像街头卖的煎饼果子的做法,但是饼要略厚一些,更有嚼头。再比如韭菜合、豆腐卷、油炝饼、面疙瘩……都是好吃又好做的玩意儿。光是吃剩下来的馒头,就可以煎炒煮炸,变出不同的花样。不过最开心的事情,要数包饺子了。

饺子这东西,我们那儿有个很好听的别称,叫弯弯顺。这么叫是因为给人饯行送别一般都得吃饺子,饺子是弯月形的,路也是弯的,弯而且顺,讨个吉利的口采。在家千日好,出门万事难,吃了弯弯顺,再难的路也走的顺顺当当的。是不是真的呢?

小孩子可不管这个,好吃、好玩就行了。放学回家,家里热腾腾地,锅碗瓢盆一起响,欢呼起来:“吃饺子喽!”奶奶会当家,包饺子连菜带饭都齐了,不用另外买另外做,省事又省钱,一家老小一起动手,还图个热闹。剁馅子是婶婶的事情,集市上买的鲜肉,七分瘦三分肥,回家就开始剁。我家包饺子从来不买人家绞的肉馅,绞肉机一榨,肉汁全出来了,包的饺子就干巴巴的,没鲜味。好一阵当当声之后,肉馅被剁成一种粘糊状,几乎成半透明的,这样的肉馅做起饺子来才好吃。

接下来是蔬菜,各有不同。茄子、豆角要下锅加油盐略煸炒,油润润的比较好吃。荠菜是春三月里奶奶自己到院子里挑的,鲜嫩,香气浓,直接剁碎就行,要是烫过,里面的菜汁就白损失了。豆腐馅的饺子最好加点炸酥了的香葱。再有就是素饺子里不能缺的三样:香菇、香干和蛋皮。用这个加青菜做出来的素三鲜饺子是奶奶最拿手的。季节不同,芹菜、韭菜、茭瓜也有当家的时候。老家还有一种特别的东西可以做饺子馅,那就是晒干了的马齿苋,咬一口就是一股清香,我最爱吃的。不过因为是野菜,要多用点油,最好加一点剁碎了的油渣末儿,这样吃起来才不会柴(老家的说法,指由于缺油导致的干巴巴的状态:)。

馅好了,拌。油、盐、葱花、姜末、虾皮、蛋清……一样不能少。要是素饺子还要放一点麻油或者芝麻,吃起来格外香。料干的话再加一点水,最好是煮猪脚或者骨头的汤。因为饺子好吃,全在一口汤,一咬开就有鲜汁跟着流出来,才是好吃的饺子。堂妹不吃生姜,婶婶每次拌的时候就留一小碗不放姜的,单独包,单独煮。这时候妈妈和的面也醒好了,不软不硬正合适,于是搓剂子,擀皮子,擀得飞薄又有韧性。下一道工序就是最好玩的了,大家一齐上,围着一张圆桌开始包饺子。这活儿我拿手,我包的饺子跟奶奶抱的一眼就分得出:我的是元宝饺子,翘翘的,饱饱的,馅特多;奶奶包的饺子是扁平形,瘪,皮多馅少。原因是爷爷不爱吃馅多的,怕腻。妈妈包的饺子最漂亮,带花边的、花鼓儿形状的,有时候面多了,还捏个小兔子小鱼什么的蒸出来。记得有一次她还捏了个人像,活脱脱就是奶奶,看得我们笑得肚子痛。

接着下锅,煮熟。大人、小孩,还有家里养的那只大黑狗都围在厨房里,看见白白的烟雾升起来了,热腾腾的饺子盛出来了,迫不及待地搛起一只,蘸点蒜汁醋,开吃。那个香那个美就别提了。尤其是自个儿包的,素饺子的口味清淡咸鲜,荤饺子一咬就是一包汤。我一顿能吃三十来个。这顿完了剩下的第二天早上用油煎出来,煎的黄黄的,用来配稀溜溜的粥最好不过。

这些事情已经很遥远了,算起来是十年前吧,我和爸爸妈妈迁居南京离开老家的时候,奶奶特意包了弯弯顺的饺子送我们走。从那以后,就很难吃上自己包的饺子了。人少,也没有气氛,买点速冻的就算对付了一顿,那样的乐趣就不再有了。离家的那天包的是什么饺子?什么味道?现在已经都忘掉了。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今生今世再也吃不上奶奶包的瘪饺子了。她是在我们走后两年去世的,回家送她的时候甚至没看见她的最后一面,只记得厅上挂了一张黑纱笼着的大照片。

要是记忆中的味道也能和照片一样留下来,多好。

----------------------------------------------------
顺便说一声,广东人过年就不吃饺子,吃的是这个:

开炸
按广东旧俗,新年家家自制油炸应节食品,煎堆、油角是主角,此外还有蛋散、茶素、芋虾,不一而足。每年腊月二十四是开炸日。这一天,往往是全家动员备馅和面,忙得不亦乐乎。
煎堆大多以面皮包裹爆糯谷炸至金黄色。亦有一些地区将煎堆做成中空,吹入少量空气密封,炸时空气受热膨胀,炸好后体积有原来近两倍大,取其越发越大之意。多数煎堆约大如拳,球型,俗谚道:“煎堆碌碌,金银满屋”,这也是春节期间亲友们互相致送煎堆时常说的吉利话。煎堆是新年必备之物,广东人常以“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讽剌攀比心理。
相比之下,油角则精致得多,大多是家中女性的作品。油角呈半月型,大小以一口吃完为度。馅分咸甜两种,以甜馅居多,取芝蔴、花生炒香辗碎,混以椰茸、细砂糖制成。包油角和包饺子相似,但更为复杂。除了要小巧、均匀、饱满外,往往还用手滚上一道细致均称的花边,一来装饰,二来油炸时不致散口露馅。
过去这些食品除了应节自用外,还是亲友拜年时互相馈赠的礼物,更是最得儿童喜爱的零食。近年由于油炸食品不受欢迎,且大多人嫌其烦琐,自家开炸越来越少。即使为应节需要,也只是购买一些现成的放在家里摆设数天而已。

蒸糕
广东人重吃,每到年晚,家庭主妇便忙于准备新年食品。除了炸煎堆油角,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蒸糕。除年糕外,广东人还喜欢蒸萝卜糕、伦教糕、马蹄糕、九层糕、松糕等,取“新春步步高”之意。也正因此最忌蒸糕不成,认为这预示着来年将会运气不好。
一般腊月二十五日为蒸糕日,当天即把糕蒸好,一直放到过年。新旧年之交,必须有糕压岁,并在新年期间用糕招待亲友。这些糕都是用大盘蒸好,吃时切成适当大小的薄片,除伦教糕和松糕直接冷食外,其他糕蒸热或用油煎成金黄色食用。
近年来生活节奏加快,食品选择日渐增多,自己蒸糕的人越来越少。大多只是买小盘的现成年糕等用以压岁。
发表于 2002-12-4 22:26:14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

都是吃呀,看得我好馋呀!好在快回家过年了噢!!
发表于 2004-5-11 23:51:55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

关键的问题刘老师太温柔了,但这完全属于刘老师自己的性情,信仰,个体化的生活品格'以及最后构成了的知识样态,于是,问题是,我一定要按照刘老师自己的性情来做民俗学吗?假如饺子在我的生命中根本无法构成如此温柔的想象,假如我不喜欢海德格尔,假如我没有对大地的乡愁,假如我沉重的肉身是大地无法承负的,我该怎么真诚地做民俗学?当然任何知识都无法消除价值的先在性,包括所谓的实证知识,但一定得是刘老师私人的价值吗?
发表于 2004-5-13 12:20:1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你知道他们在做什么吗?

关键的问题刘老师太温柔了,
吾乡有句俗语:“软面饺子硬面条”,饺子皮要“温柔”,面条要劲道,才合口。

问题是,我一定要按照刘老师自己的性情来做民俗学吗?
谁说的?

假如饺子在我的生命中根本无法构成如此温柔的想象,
饺子无论温柔还是坚硬,到了“生命”里都化成了“卡路里”。

假如我不喜欢海德格尔,假如我没有对大地的乡愁,
打倒海德格尔。

假如我沉重的肉身是大地无法承负的,
大家小心了,睡觉的时候警醒点,最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预防地震哦!!!

我该怎么真诚地做民俗学?
我也想知道。

当然任何知识都无法消除价值的先在性,包括所谓的实证知识,但一定得是刘老师私人的价值吗?
明天到菜市场上借根秤称称自己的分量,看看吾人的私人价值几何?

难为痞兄把这个帖子翻上来,可惜饺子早凉了。
前两天有人问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区别,跟人类学划清界限,似乎已成了民俗学的一个心病。
要知道民俗学和人类学的区别吗?请亲口尝尝私人包的饺子和市场上卖的饺子味道有什么区别。


[ 本帖由 刘宗迪 于 2004-5-13 13:07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2:2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