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00|回复: 0

嫦娥应无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9-11 21:02: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嫦娥应无悔

刘锡诚



嫦娥奔月,称得上是个家喻户晓的故事。每到中秋来临,明月当空时,孩子们总要拉着大人问月宫仙子嫦娥的故事,并生出许许多多美丽的联想。有些诗人和画家却不然。他们常常对着月宫里的嫦娥发出如许的人生感叹和悲悯。李商隐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嫦娥》里说:“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他还在《寄远》诗里说:“嫦娥捣药无穷已,玉女投壶未肯休。”清代画家任渭长的《嫦娥图》,也是写嫦娥在月中的寂寞,并借李商隐诗句“碧海青天夜夜心”以点题。



在神话里,嫦娥又名姮娥,是射神羿的妻子。《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羿向西王母讨来的不死之药,被姮娥偷食了,因而得仙,奔月而去。另有神话说,嫦娥在月宫里变成了蟾蜍(月精),日复一日地为西王母所役使——为其捣药。



嫦娥奔月是一则美丽的神话。嫦娥对离开世俗人间,可能会有某些惆怅,但她并不存在什么“应悔”的情怀。明代画家唐寅画了《嫦娥图》、《嫦娥奔月图》和《嫦娥折桂图》等多幅嫦娥题材的人物画,从其画面上的嫦娥、特别是题款来看,唐寅对嫦娥的奔月,抱有同情的态度。《嫦娥奔月图》的题款为:“月中玉兔捣灵丹,却被神娥窃一丸,从此凡胎变仙骨,天风桂子跨青鸾。”清末画家吴友如的《嫦娥》木刻画,对奔月的嫦娥,也采取了赞许的态度。吴画所表现的,是嫦娥立于一条弧线所代表的月宫里,左手扶着桂树,身边飞云缭绕,面容虽略微表现出一丝脱离人间的惆怅,但她的生命得到了延长。画面没有涉及嫦娥到达月宫后化为蟾蜍为西王母捣药的情节。

月中有蟾蜍和月桂的神话,与嫦娥奔月的神话相比,产生得要早些。人们在对月亮的阴晴圆缺这种自然变化的观察中,萌生了许多想象,认为月亮里的阴影是一只蟾蜍,是一棵桂树。后来,又产生了嫦娥吃了不死之药奔月的神话。于是,在流传中自然而然地把与月亮有关的嫦娥神话,与蟾蜍和月桂的神话联系到一起,嫦娥化而为月精蟾蜍,拼组成了一个组合的神话。同时,人们把对现实生活中女人背叛男人的道德谴责,强加到了偷吃了羿所请的不死之药而又背叛了羿、飞升到月宫中去的嫦娥身上,很典型地表现了儒家的思想和观念。如果剥离了外加的这一层儒家的道德观,还以人文主义的关怀,那么,嫦娥的奔月是无所谓忏悔的。



这里还涉及到嫦娥偷吃不死之药的问题。羿从西王母手中得到的不死之药,除了说明西王母是一个掌握着人的生死大权的大巫医外,至少还说明了:第一,希望长生不死是人的生命欲望;第二,不死药的存在,就是为了延长生命的。嫦娥偷吃不死药,恰恰体现了人所共有的生命意识;嫦娥奔月之举,乃是人的生命的延长。月亮的阴晴圆缺、周而复始,在观念形态上,就是相信月亮具有不死和再生的力量。月亮没有死亡,只有周而复始,即不死和再生,而嫦娥偷吃不死之药,使自己化而为月精蟾蜍,正体现了人类渴望不死或再生观念的实现。不死之药在这种渴望的实现中,不过是一种催化的介质而已。



不死或再生是美好的。嫦娥吃了不死之药而化为月精,体现了生命的永恒,成为一则美丽的神话。在月宫里的嫦娥,生命以新的方式得以永续,成为超越时空的存在,应该是无悔的。[/
size]

[ 本帖最后由 xicheng-liu 于 2011-9-11 21:03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08:0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