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苍日清岚

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5-13 11: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我认为在民生,民之生活。
社会科学关注我们的大脑,自然科学关注我们的身体。在民俗学里,我们应当关注民生民用,其乃是民用科学
发表于 2005-5-13 23: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我觉得目光仅仅停留在田野或者书本都是不够的,思与行应该结合。而且,民俗学不仅仅是应用民俗学,它是广博的,是活的,不仅仅是形而下的,会随着阅读和体验视野的开阔展现它无尽的魅力。试试贴近它,进入它,逐渐了解它,享受这种快乐吧。
发表于 2005-5-14 12:43: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关于民俗与旅游的关系,窃以为大家有条件的可以来济南看看槲树湾民俗旅游区——叶涛老师已经看过了,很不错。。。。。。
发表于 2005-5-17 16: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蔷薇剑 于 2005-4-1 23:16 写道:
现在国内的历史人类学,社会史很多都是用民俗的资料和田野调查的方法,同样,我们也可以用他们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其实很多学科都是可以相通的,不必存什么此疆彼界之分 ......


其实,这个看法对民俗学很重要。如果说民俗学是一门学科的话,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就是它的跨学科性。 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所谓建立独立的民俗学无异于钻牛角尖。但是,民俗学应该由它的界限,否侧就没有必要有“民俗学”一词,民俗学会也可以解散了。其界限该是所关注的问题。问题可以有两大类:一类是提问型的,一类是解答型的。提问型的课题关注的是百姓的现实生活,社区的生活,即活生生的实践对个体的生活意义,从中提出问题,在尽力去帮助解决。解答型的问题则是提出问题, 如,为什么唐装流行?历史上这种服装的起源在哪儿?现在流行唐装,为什么不流行汉装?以至于,为什么人要穿衣服? 然后引经据典,寻找答案。当然,前者要比后者更有意义。
民俗学家不只是学者,也是社区一员,要参与社会,反映百姓的现实(包括搜集民俗)。用道尔逊的话,要抬起屁股作实地调查去。走出去,就可以发现问题了,课题也就有了。民俗是鲜活的,民俗学也得以现实为主。

(顺便提一句,道尔逊的”伪民俗“有其使用的背景。有关方面的讨论不少。当试图去“伪”求“纯”的时候,其问题一样严重。如果把旅游活动以伪民俗概之,不妥。)
发表于 2005-5-18 11:14:15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挨拍的回复之一

“旅游中的东西大多是伪民俗,这也是民俗文化的悲哀,文化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如果被利用,那其中的文化成分又有多高呢?”
文化为什么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呢?盈利本身就是文化!!什么文化不在赢利??被利用去盈利的文化,其文化成分就不高了??那中华民族的文化全完了,世界文化遗产还保护个什么劲,也危险啊。。。。。。。

天安门是文化么?甲骨文是文化么?泰山是文化么?皮影戏是文化么?书法艺术是文化么?大峰山庙会是文化么?孔庙孔府孔林、孔子家族延续、孔府匠户是文化么?春节以及春节晚会是文化么?吃饭的青瓷碗、盛水的大陶罐、睡觉的床、撒尿的溺器不都是文化么????晕~~想逃出文化的圈子都难,文化不被利用,人都得死翘翘。。。。。只要你是人,就有社会性,就属于一定的俗民圈子,就生活在民俗中。。。。。

我觉得,想通过旅游来体验民俗的人们,出发点就是去看,去体验,那就拿出来让他们看,让他们体验好了——旅游就是旅游,不是学术活动,也不是田野调查。所以,我认为所谓的“伪民俗”只是一个所指,不该含贬义,也不该否定。旅游本身含有体验经济的成分,或者说就是一种体验经济的产业,民俗是它的旅游项目。作为商业运作的项目,为何非得强求其真?当然,真的最好,最宝贵,要力求其真;但力求并不是强求。因此,关键问题在于怎样开发和利用民俗事象。开发好了,利用好了,既能保护民俗本身,又能赚取经济利益。
抽象一点说,旅游民俗就是一个舞台,或者一个屏幕。旅游者可以来看看,来听听,或者上台表演一下,参与一下,体验一下,在旅游地住些日子。旅游完了,节舞台上的节目也就演完了,双方各归其地各归其职——服务于旅游的人们卸装之后的生活还在继续,并且绝对跟给旅游者看的说的不同,来旅游的人们回到家乡住处,工作学习。对于他们来说,他们体验的就是最接近真实的民俗了。
不用说旅游者,咱们出去做田野,一次两次去一个村落,都很难看到他们的真实生活风俗,很难听到他们说的话,因为跟咱再实在,咱也是外来人,他们总是有表演的成分。想把一个村落的风俗做得比较透,要去很多次,跟当地人很熟识了,才会收获些许有价值的资料。我想,这些经验,应该是诸位老师、前辈们所共知的。现在却来要求在旅游中搞真实的民俗,岂有此理?
(电脑不好用,先发此贴,下贴再述)
[ 本帖由 张礼敏 于 2005-5-18 12:1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5-18 1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挨拍的回复之二

我赞成juwen-z所引“如果把旅游活动以伪民俗概之,不妥。”的观点。
我认为,某些所谓学者从学术的角度把旅游要求过高了,苛求旅游保护民俗,苛求原汁原味地展现民俗,以伪民俗称之,实在是在摆“臭老九”的架子,是一种学术痞子的论调,是一种看到别人赚钱自己就难受的论调——实际就是为了以此为题发表论文混资历混文凭混职称。
作为商业化运作的民俗,就是旅游项目,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保其真,保其质,否则就无从谈利润。当然,在下并不是支持假民俗——伪民俗这个词本身就“伪”,一点都不俗,干么拿出个“伪”字来代替真实生活口语中的“假”?就是这个道理,旅游民俗也是同理。
再者说了,适应旅游而变化的民俗,也是民俗,民俗本身具有演变的特征、本能和权力!它变化,是因为它要适应这个社会的发展。俗民要追求更高的生活水平,旅游民俗就是他们的谋生职业——总不能你住在宽敞明亮的楼房里,却以要求真民俗的借口,让人家旅游区的人仍住在阴暗的老房子里吧?因旅游而改变了民俗,也是民俗。至于那些即将消灭的旧俗,其中的精华就需要文学、社会、历史、民俗等等专业学者来记录、整理、研究——并且其当下的演变过程就在其中,其与商业化不融合、被淘汰就在研究课题中,由此引申出来的怎样将民俗更好地应用于民俗也在研究课题中,更要鼓励科学合理地将民俗应用到旅游中。
那个学者再责难旅游搞伪民俗,就该问问他,你初次去做一个村庄的调查之后得到的就全部是真实的事项么?嫌伪民俗,你尽可不去看罢。
(再续)
[ 本帖由 张礼敏 于 2005-5-18 12:18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5-5-18 11:59:46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挨拍的回复之三

当然,不可否认,旅游运作中确实存在大量的假建筑、假歌舞之类——这种旅游单位不出两年就得倒闭,所以这一点尽可以放心,因为旅游者并不傻。只有那些科学、合理地利用民俗事象的旅游企业才能存活下来,这一点是肯定的(当然其他配套设施也要跟上)。学者们所考虑的,应该是通过怎样的途径来杜绝对于民俗事象(物质民俗占绝大多数)的破坏行为——因为它们都是不可再生的。大量的简单重建、翻修,使得众多古迹毁于一旦,成千古恨!我尤其感动冯骥才先生等对古迹所作的艰苦的保护工作。前文曾提到济南槲树湾民俗度假区,他们的做法,叶老师和省民俗学会、社科联、省委领导都较满意,并对其表示支持;市场反应也很好,在旅游者心目中的排位仅次于药乡国家森林公园,是济南人文旅游区的首位(初建,所以还不完善,但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进一步说,保护古迹,保护民俗,是为了什么?只是为了写论文出著作吗?太小人了罢!这往小里说是保护遗迹,保护历史,往大里说就是为了保护我们的民族!!达到这些目的最简单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参观、旅游、教科书、电影电视网络。因此,研究民俗的应用,同样也是民俗学人的研究课题和任务,而不只是去一味发掘和保护——这些工作要许多人来做,要同时做。

话归正题。我也是刚学民俗学,未免放肆了,说了许多不该说的,自以为正确的,还请各位批评指正——不要不好意思拍,所谓拍砖无罪,灌水有理!正如yiner所说,“什么是真民俗,什么是伪民俗,我们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窃以为,研究下民俗的商业化应用(产业化)就是个前沿课题,怎么保护怎么赚钱的问题,论文不少,似乎缺乏体系和切实的好理论。

等拍等灌中。。。。。

[ 本帖由 张礼敏 于 2005-5-18 13:12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5-5-22 16:35:14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发现这样一件事,如果民俗失去了自身所能创造的价值,随着经济浪潮的涌来好多真的民俗就眼睁睁的消失了,如果想把真民俗和经济结合结合,(比如说旅游)又避免不了成为“伪民俗”,所有的抢救民俗的行动就只有整理收集。但好像还不甘心!矛盾。
    城市的进程把自然区域屏障打通了,城乡的步调越来越一致,甚至经典的民俗活动需要保护和强制,这虽然有点像动植物自然保护区,但也胜于无,毕竟他们还在,甚至有存活下去的理由。况且现在对旅游的定义也不确切,旅行社和自助游的方式又有很大的区别,更别说那些背包的驴客了。这样一来不同情景中的民俗真伪就更分的乱了。
   再补一句,民俗游真的不好么,那里不好?
   同意楼上观点!期待下帖中。
发表于 2005-5-23 11:25:02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多谢支持!!踏实了不少。。。。。
发表于 2005-5-28 21:00:1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发起帖子的——苍日清岚,你刚才说到:“当今的民俗运用除了旅游这个层次还有什么可操作的方向吗?”
其实在当今这个社会中要真正的把旅游和民俗结合是很难的,因为很多民俗为了迎合旅游改变了很多自身的东西,也就是说变质了。比如:我的师哥师姐在GZ省做田野,发现当地为了旅游,竟然在大众面前搞仪式,可是以前那种仪式是不对外公开的,还比如:为了拍摄旅游宣传片录制仪式时,因摄像师没有拍到或没有拍好画面,仪式的某个阶段还要重复!!!
现在很多人为了研究或者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到少数民族地区去观察,但是有多少人真正思考过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不是真正的民俗!
真的不希望我们的田野成为美国印第安人的例子—>一个人类学家到印第安人部落去做田野,问了一个印第安人12个问题,之后打算要走,没有想到那个印第安人跟他说了一句话:“你还有一个问题没有问吧”。人类学家纳闷,问印第安人是什么意思,印第安人回答到:“以前有个人来也是问我你今天问的问题”
发表于 2005-6-2 18:52:53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真的应该多下民间去,那里你会发现很多新鲜的东西。我主张不管是哪个方向(包括民间文学),都下去看看。有了一种文化的距离感、新鲜感,就不会感到无从下手了。
发表于 2005-6-3 11:37:31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张礼敏兄说得真痛快,我还在郁闷没多少人支持我的观点呢。

事实上如果去观光地作调查,会发现观光起到了保存民俗和发展民俗的作用,当然也有假民俗的存在,但观光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民俗实际上一直都与经济、政治、民众紧密相连的,所谓的真民俗只是学者自己想象的。
在世界发生了巨变的今天,民俗已经不可能以原来的方式存在,因为它已经失去了承载它的母体,而观光化(例如民俗村)和舞台化(例如云南映象)将是民俗得以发展的趋势。

欢迎拍砖!
发表于 2005-6-3 12:58: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前些日子去上虞,发现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上虞凤鸣山,本来是东汉炼丹家魏伯阳的炼丹所在,隐居之所。可是现在却被善男信女们供奉了一位不知名的仙姑娘娘,香火颇盛。据当地人介绍,很多人在这里花钱做道场,过年时的头香香资达到了50万RMB!而同去的文化官员狡猾的笑说,老百姓供奉仙姑的钱,我们可以用来修缮魏伯阳的故迹。何乐而不为?
如此民俗,不亦有利哉?
上虞风光 080.jpg
发表于 2005-6-3 13:00:15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信徒。
上虞风光 081.jpg
发表于 2005-6-3 18:08:54 | 显示全部楼层

RE:民俗学、民族学的前沿课题在那里?

yiner 于 2005-6-3 11:37 写道:
张礼敏兄说得真痛快,我还在郁闷没多少人支持我的观点呢。

事实上如果去观光地作调查,会发现观光起到了保存民俗和发展民俗的作用,当然也有假民俗的存在,但观光所起的积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民俗实际上一 ......


这应该是您经过田野作业后而提炼出来的观点吧.投赞成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07: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