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5-11-11 21:34:07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论季节名与实的对应
四分历产生之前,我国各地经过了漫长的摸索期。现存最早的记载为《尧典》中的366天,估计当时采用的是五年二闰制,三年一闰,五年再闰,总天数为1830天,62个月,每月长29.52天,与现在的29.53天很接近。不过,也许当时没有得出真正的年长,仅仅靠看月相以及五年两闰来确定过年的时间。如果是这样的话,就不存在月长的差别了。就类似伊斯兰教历(?),完全靠观察初月来确定每月的第一天。
这样的年长与现在的回归年365.2422天比较,经过40年就会有30天的误差。120年后,季节就移位了。历法规定的春季实际上变成了夏季的气候。为了调和这个矛盾,当时的政府必定会采取一些措施,或修改历法,或下达指令,或设置辅助历法。这样,《月令》中的情形就会出现了。
“五行”的内容应该与彝族“十日太阳历”有关,由于这样的历法基本脱离了天象,虽然其产生可能与金星有关(参看拙作《十日太阳历与金星天象的对应》,在《大话山海经》),但是,由于金星周期584天太长,与实际对应起来不是很方便。所以,天数都是严格规定的。也许,最初的天数只有360天,或365天,366天的“大年”与365天的“小年”的内容是最后调整产生的,在调整之前,一直使用的是365天的历法。这样的历法经过370多年也会产生季节移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