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6-11-26 19:03: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露丑贴一篇小文,各位大侠笑览。欢迎拍砖
zyylaura楼主:是你给我发的短消息吗?用另一个用户名?我都有点闹糊涂了。不过,如果是你的话,请查邮箱(短消息里留给我的,163.com的)。我已经把Eric的Email地址发过去了。正准备给他传这篇书评,但我还是不知道你的真名。结果刚刚在“中国学术论坛”网上看到这篇书评,文章注明是从我们这个论坛转的,作者却是佚名。后来我碰巧去图书馆,在期刊网查到了,结果发现是这样──
社会理论、底层历史与民俗研究
——读埃里克·穆格勒《野鬼时代——中国西南的记忆、暴力和空间》
□作者姓名(三个字,好像还不能在这里说?)
摘 要:美国人类学家埃里克·穆格勒的民族志<野鬼时代--中国西南的记忆、暴力和空间>,对"空间"概念和"行动者"等概念做了新鉴定,对众所皆知的"文革"历史事件提供了一种与众不同的观点;用民俗模式的生活属性展开了深入的分析,对民俗整体研究有一个理论上的整体把握;将社会理论、底层历史与民俗解读有机地勾连起来,加深我们对民俗事项的阐释深度.中国民俗学的发展可能需要长时段的田野调查方法和社会理论的介入.埃里克·穆格勒的这本民族志著作<野鬼时代>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典范.对于研究当代中国的学者来说,这本著作同样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埃里克·穆格勒;<野鬼时代>;民族志;底层民众;空间;行动者
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26(2006)09-0031-04
作者简介:赵玉燕(1973-),女,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3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民族民俗与文化及旅游人类学.北京 100074
作者单位:赵玉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100074)
参考文献:
[1]张法.伤痕文学:兴起、演进、解构及其意义[J].江汉论坛,1998,(06):58-62.
[2]Paul G.Pickewicz,"Memories of Revolution and Collectivization in China",Ribie S.Watson,ods,1994.
[3]Memory.History,and Opposition",School of American Research Press,127-149;黄树民.林村的故事[M].朱晓阳.罪过与惩罚.
[4]吉尔兹著.纳日碧力戈等译.文化的解释[M].上海人们出版社,1999.
[5]Jerry Eades.New Reflections on Anthropological Studies of (greater) China,Liu Xin ods,pp6-12.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4.
[6]福柯著,刘北成,杨远婴译.规训与惩戒[M].三联书店,2003.
[7]Erik Mueggler."Money,the Mountain,and State Power in a Naxi Village",Modern China,Vol.17,No.2 (Apr,1991):188 -226.
[8]Erik Mueggler.Spectral Subversion:Rival Tactics of Time and Agency in Southwest China,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fy,1999,Vol.41:458 -481.
[9]高丙中.民俗文化与民俗生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171.
[10]董晓萍.民族志式田野作业中的学者观念--对我国现代田野作业中的8种学者著述的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8,(06).
[11]Charles F.McKhann,"The Age of Wild Ghosts:Memory,Violence,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The China Journal,2003.49:194-196.
[12]Arafaat A.Valiani,Comptes rendus Anthropologica 45(2003):175-176.
[1]Erik Mueggler.The Age of Wild Ghosts:Memory,Violence,and Place in Southwest China,California Press,2001.
[2]Erik Mueggler."Spocters of Power:Ritual and Politics in a Yi Community" Ph.D.dissertation.The Johns Hopkins,1996.
[3]高丙中,《中国民俗学的人类学倾向》,《民俗研究》1996年第2期;黄泽,《中国人类学的民俗学渊源及学术取向》,《广西民族研究》,2001年第l期.
[4]施爱东,《田野斗牛记--民间文学"田野作业"的是非与前瞻》,《民族文学研究》,2004年第1期;宛利、顾军,《中国民俗学:步入新世纪的学术思考》,《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中国民俗学应如何走出自己的学术困境》,《西北民族研究》,2001年第2期;赵世瑜,《田野工作与文献工作--民间文化史研究的一点体验》,《民俗研究》,1996年第1期.
[5]陶立璠,《民俗意识的回归--河北省赵县范庄村'龙牌会'仪式考察》,《民俗研究》,1996,(4).刘其印,《范庄的庙会》,《河北省民俗学会简报》,1995,(1);曹建民,《浅谈范庄'龙牌会'中的龙崇拜》,《河北省民俗学会简报》,1995,(1);周虹,《龙牌会初探》,《民俗研究》,1996,(4);刘其印,《龙崇拜的活化石--范庄'二月二'龙牌会论纲》,《民俗研究》,1997,(1);陶冶,《走进龙牌会》,《民俗研究》,1999,(1);程蔷,《祭祀与民间行为叙事》,《民俗研究》,2001,(1);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刘铁梁《村落庙会的传统及其调整--范庄"龙牌会"与其他几个村落庙会的比较》,见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刘晓春,《非狂欢的庙会》,《民俗研究》,2003,(1).
收稿日期:2006年3月11日
出版日期:2006年9月10日
--------------------------------------
文章下载后我看过了,跟论坛这篇基本一样,只是加了注释,还有参考书目也多了。
如果作者就是你的话,还是你自己转PDF文件(已经发到那个邮箱)给Eric好了。这样更方便一些。
祝翻译工作顺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