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63|回复: 9

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4-22 22:12: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4月16日在“非典”战场酣战的前夕,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社邀请北京吆喝大王臧鸿先生与其弟子李志平来师大作专门的讲演,讲演地在敬文讲堂,主持人说到这是对钟先生的一次追念。也是民俗学社换届后的第一次公开活动。生动的现场叫卖表演,引发了一阵阵掌声。臧先生那极富韵味的京城叫卖声,让我们仿佛回到了传统的市井生活中,随着季节的变化、物产的不同,以及叫卖人的心态的变化,叫卖声或欢快或苦涩、或高亢或低沉,叫卖已不纯是一种商业活动象征,它成为市井贫民的音声艺术。在叫卖渐次消失的当代,吆喝成为一道令人追忆的都市风景,虽然我们在京城庙会中偶尔也能欣赏到一声半声,但毕竟是一种点缀。臧鸿先生曾在《城南旧事》等多部电影中扮演角色,其表演技能很高。叫卖现在也是作为一种特定的表演,主要是观赏的意义。叫卖大王还当场传艺,师大学子踊跃登台,不信请看照片。
师大民俗学社是全国高校中时间坚持最长的本科生民俗团体,它在中文系民俗学教研室老师的支持下,不间断地开展了诸多民俗活动。记得钟敬文先生在1991年底还参加了一次民俗学社社团大会,钟先生当时89岁,当时本人有幸也坐在主席台上,钟先生还发表讲话,并即席吟诗一首,全诗已记不大清了,但“传灯”二字,印象极深。钟先生一生都特别关心民俗学民间文学后辈人才的培养,在民俗学事业的薪火相传历程中有着非同常人的贡献,这是我们大家都不应忘记的。他将自己的心血洒在学生晚辈身上,这并不是一般学者所能做到的。平心而论,如果没有钟先生等前辈的努力和不懈追求,就很难有我们今天的局面,试想多少大师在涉足民俗学领域之后,就悄然身退,只有钟先生自始至终努力坚持,他有多少的艰辛,多少难以为人道的苦涩。我们学生身上如果能够有一点上进的动力的话,我觉得它就来源于我们对先生事业的继承,对民俗学的热爱。当然如果说我们要对先生作出回报的话,那就是不断地推进民俗学事业,做我们应该作的事情。
同学尝试吆喝2.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4-22 22: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学吆喝
同学尝试吆喝.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4-22 22: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吆喝大王
吆喝大王臧鸿.jpg
 楼主| 发表于 2003-4-22 22:15:38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吆喝又一张
吆喝大王与弟子.jpg
发表于 2003-4-22 22:33:4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原来最近这几天生意已经这么清淡了。
呵呵!
发表于 2003-4-22 22:37:21 | 显示全部楼层

叫卖温柔的思想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许多老北京提起过去胡同里的叫卖声,心中都会不由自主地升起一种怀旧之情。过去生活那些纷繁的意象,在流年逝水中褪却秾艳的风韵,渐渐变得黯淡迷离,但那些萦回摇荡的音响,却总能穿透苍茫的岁月烟云,历久弥新,在记忆中悠扬,如歌如唱。
    过去的北京人,无论达官贵人还是平常百姓家,住的大多是四合院,四合院鳞次栉比,形成一条条深深的巷子,北京叫做胡同。小贩们就推着车子挑着担子沿着这些悠长曲折的胡同,一路走一路唱,——那悠长的叫卖声真的就像一曲曲市井小唱。四合院敞开梧桐院落,风刮得进,雨淋得进,阳光洒得进,麻雀黄莺飞得进,落叶飞絮飘得进,胡同里千腔百调的叫卖声也传得进。巷口有叫卖声传来,馋嘴的小儿女们远远就知道是卖糖葫芦的张麻子来了。那熟悉的叫卖声终于渐渐地近了,谁家的街门吱扭扭地打开来,叫卖声于是就静了下来,一桩买卖正在进行。一会儿,吆喝声再起,渐行渐远,终于消失在胡同的另一端。深深的巷子重新归于沉静,静候着又一阵叫卖声响起。胡同中这些此起彼伏、你唱我应的叫卖声为平民百姓的日常生活平添了摇曳多姿的韵律,也就难怪老北京们提起这些渐唱渐远的市井叫卖声,字里行间总是会弥漫一片无边的惆怅。
   萧乾先生的童年是在北京的胡同院落里度过的,许多年后,在《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中回忆起胡同中的叫卖声,还是一往情深:


   啊,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阕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锯盆锯碗的”。最动人心弘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艺儿,吱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
   北京的叫卖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田螺蛳”,夏天是莲蓬藕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黏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
我最喜欢听夜晚的叫卖声。顾客对象大概都是灯下逗纸牌的少爷小姐。夜晚叫卖的特点是徐缓,拖长,而且当中必有段间歇,有的还挺长。像“硬面--饽饽”,中间好像还有休止符。比较干脆的是卖熏鱼的或者“算灵卦”的。最喜欢拉长,而且加颤音的是夜乞者:“行好的--老爷--太唉太--有那剩菜--剩饭--赏我点儿吃吧”。
    另外是夜行人:有戏迷,也有醉鬼。尖声唱着“一马离了--”或“苏三离了洪洞县”。这么唱也不知是为了满足一下无处发挥的表演欲呢,还是走黑道,在给自己壮胆。

    对旧京叫卖声念念不忘的当然不止萧乾先生,陈半生先生《吆喝声中忆旧京》一文,对北京街巷四季叫卖声的刻划尤其委曲细腻,仿佛在他的记忆中,北京的风花雪月、岁月轮回就是由一曲曲市声小唱编织而成的:

    过年节,小贩肩挑着盛有清水绿藻、红金鱼的木盆儿,在胡同里吆喝着“哎嗨,大小嗳,小金鱼来卖!”北京人买来金鱼回家,讨的是“年年有余”的吉祥。二月初一是祭祀太阳神,供太阳糕的日子,一大早儿就有小贩吆喝“太阳糕来,小鸡的太阳糕啊”。三月三东便门外的“蟠桃庙会”,听见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 ”北京人知道肆虐一冬天的寒冷就快过去了,抖抖满身的尘土,感到了融融的春意。卖清水杏的一吆喝,一准儿就到初夏了。小孩子家喜欢用那小青杏蘸麦芽糖稀尝时令。小贩吆喝出来:“清水来,杏儿来,不酸来,粘了蜜来!里头还有个小鸡儿来!”其实哪有小鸡呀,蒙来小孩儿就得。五月端午节时,卖樱桃的小贩兼售黑白桑椹:“哄樱桃,大个儿的是樱桃,那小个儿的都赛过李子,赛李子来樱桃……桑椹勒海,樱桃”。六月里阴雨天,路上泥泞北京人不便出门,所以有的贫家小孩就背筐叫卖“臭豆腐,酱豆腐,卤虾小菜,酱黄瓜”。也有的穷苦孩子戴着破草帽,打着赤脚,吆喝着卖煮豌豆:“牛筋的豌豆嗳,多给了豌豆来,赛过榛瓤儿,豌豆哩多给”。大人卖蒸芸豆的则带蒸兹菇,吆喝一声“烫手哩多给,蒸芸豆来热哎”。北京人听到一嗓子“管打破,打破的西瓜来! ”甭问,那就是夏天了。夏日的早晨悦耳的是推车卖菜的吆喝:“沟葱哎,柿子椒哎,买大个茄子,约洋白菜,黄瓜来黄瓜来”。卖河鲜的小贩最能渲染夏天的气氛,河鲜儿就是鲜核桃瓤儿、鲜榛子瓤儿、鲜菱角瓤儿唔的,“白花藕来,河鲜儿来,卖老莲蓬来呀!”听着就让人遍体清凉,生意没跑儿。天高云缈,秋风送爽时,京城内外“甜葡萄、脆枣儿来”、“高庄的柿子来哎,六个大钱一堆来”、“南瓜大的柿子来,涩了还管换来”不绝于耳。听到“快买团圆菜子来——,过节! ”北京人就意识到已是“西瓜月饼供老天,家家户户都圆月”的中秋节了。中秋一过,北京人拆了夏天搭的凉棚,四处开始飘散着糖炒栗子的香味。吃过七尖八团的大螃蟹,羊头肉也上市了。卖羊头肉的小贩挑着两头翘起的棕绳扁担,一头挑个大圆扁筐,边走边吆喝着:“哎,羊头肉哎! ”声音竟似凄苦,秋意却也萧然。……初冬,吆喝就象北风一样一声紧似一声,“栗子味的白薯哎”、“挂拉枣儿酥、焦、脆哎”、“没有虫儿的大海棠啦”、“卖黑枣来!”。北京人有句话:“不怕三黄,就怕一黑”。三黄是栗子、柿子、白薯;一黑是指黑枣。只要黑枣一上市,天就真的冷了。“腊七、腊八儿,冻死寒鸦儿”,时入大寒,天气已冷到极点。胡同口儿传来一两声“菱角米来哟! ”的吆喝声。北风之夜,京城街里背风处摇晃着一盏小油灯,小贩缩着脖子扯着嗓子:“脆瓤的落花生哎,那芝麻酱的一个味儿呀,芝麻酱的一个味儿呀——”。等到出现了“卖画儿来卖画儿——”、“供花捡样儿挑”、“松柏枝来,芝麻秸来”的吆喝声,北京人就知道“一元复始”在即,又该辞旧迎新了。年节里逛了厂甸,小孩们吹着琉璃喇叭,手里还要攥着根儿大糖葫芦。大糖葫芦是用麦芽糖稀做的,红红的山楂串成几尺长,回家的一路上甭提多神气了。“葫芦——儿,冰糖的”……。

   在陈半生先生的记忆中,胡同的叫卖声竟还有乐器伴奏:

   盲人算命的是笛子声;耍猴儿的光打大锣;大锣、小锣间奏的就是耍傀儡子的了;打小鼓或皮鼓的是收旧货的,还叫一声“有破烂儿我卖——”;打梆子的是卖油的;用铁棍拨唤头是剃头的,唤头象个叉子,用棍一拨嗡嗡鸣响,要剃头的就闻声而至;听见吹唢呐的就知道是耍耗子的来了;卖碎布头、针头线脑、备粉的摇着拨浪鼓;摇大鼓的是卖炭的;夏天里打冰盏(即两个小铜碗)的是卖酸梅汤的;摇铃的是卖绒线的;盲人卖唱则是弹三弦、打竹板;就属那给人磨剪刀菜刀的最卖块儿,边磨刀边揽生意,一会儿用手拍打着铁镰、一会儿吹一阵小号、再吼一嗓子“磨剪子咧——,镪菜刀!”

   有北京的胡同,才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儿;有走街串巷的小贩儿,才有村腔野调的叫卖声。如今,北京的胡同渐成陈迹,走街串巷的小贩挑子也早已被超市连锁店所代替,曾经唱彻街巷晨昏的叫卖声也就在不知不觉间销声匿迹了――
   “卖花声过尽,斜阳院落,红成阵,飞鸳甃。”

[ 本帖由 温柔地思想 于 2003-4-22 22:45 最后编辑 ]
发表于 2003-4-22 23:27:3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温柔兄如何不到半小时就能编弄出一篇一等一好文采的美文来,真是吓煞兄弟!
发表于 2003-4-22 23:32:1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见笑了。没看见都是抄人家的吗?而且是陈货。
发表于 2003-4-23 02:00:29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可惜呀,那天本想和竹子去一睹吆喝风采的,被刚开始汹涌的非典潮冲了回去,唉……晓风老师再放录音一听就更好啦!:0
发表于 2003-4-23 11: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北师大民俗学社请来了京城吆喝大王

“磨剪子咧——,镪菜刀!”多么熟悉的吆喝,打小就印在了脑子里
温柔老师,还有什么好的没有,再端上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15: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