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3-5-9 13:24:30
|
显示全部楼层
RE:请诸位同仁一读
社会科学工作者也没闲着,正在卖狗屁膏药呢?试看下贴:
以史为鉴 社会科学专家建言献策抗“非典”
--------------------------------------------------------------------------------
作者:陶澜 [2003-5-8 23:44:53]
北京消息:历史学家指出:历史上的瘟疫,不管多么猖獗,一般三四个月,最多半年之后就会风平浪静
霍乱的病源是社会学家在水源里发现的;癌症与吸烟的关系,也是社会学家通过多年的跟踪研究得出的。不久前,SARS疫情席卷北京,社会学家同样也开始忙碌。北京社会科学院专门成立了课题组,有关人员通过认真地研究与讨论,从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历史学等学科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这是记者昨天从北京社会科学院了解到的。
北京社会科学院院长朱明德介绍说:“在流行病暴发的时候,医学家面对的是个体,社会学家面对的是群体。流行病不仅仅是一种疾病,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思想波动、心理恐慌、物价问题及对经济产生什么影响等等。这时的人们需要引导、需要疏导、需要启示,这也是社会学家发挥自己作用的时候。”
李贺林研究员撰文指出,抗击“非典”的战斗不仅仅是自然科学层面的,更是社会科学层面的。他认为,“非典”和其他自然灾害一样,是一种客观的自然现象,它的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的,也是可以战胜的。“一部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与自然灾害斗争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提高战胜自然灾害能力的历史。大禹治水就是我国先民同洪水做斗争并最终取得胜利的例证。对于瘟疫,不论是霍乱、鼠疫,还是天花,我们人类都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面对自然界,包括自然灾害,我国古代思想家荀子早就告诉我们‘人定胜天’。所以,抗‘非典’的战斗一定能取得胜利。”
历史所的尹钧科、于德源研究员和袁熹副研究员列举了历史上各种名号的“瘟神”,包括天花、鼠疫、霍乱、猩红热、大头瘟等在北京出现、蔓延及影响的情况。例如:金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燕京城扩建,一二十万工匠民夫被征调供役。民工劳动强度很大,又逢暑月天热,导致瘟疫暴发,后海陵王诏发燕京五百里内医者来给他们治疗;元皇庆二年(1313年)冬,京师(大都)大疫;明成化六年
(1470年),北京地区遭遇特大旱灾。次年五月,“荒旱之余,大疫流行”;明末崇祯十四年至十六年(1641—1643年),北京连续发生大疫,史称“死亡昼夜相继,阖城惊悼”。特别是崇祯十六年,自二月至七月间,“死亡日以万计”,“有阖家丧亡,竟无收殓者。”清朝二百六十七年,见于史书记载的,有十五个年份北京城内外发生瘟疫。1910年12月,东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鼠疫,病因不明,死亡率极高,并迅速蔓延于关内直隶、山东及北京、天津等城市。清政府起用了毕业于剑桥的医学博士伍连德为防疫处总医官,统领防疫工作。他依据当时世界上最新的防疫理论,采用严格的科学方法与积极的措施,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内扑灭了这场震惊中外的鼠疫流行。他们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说,北京地区多次暴发瘟疫,有的还相当严重,远甚于今天的“非典”。100年后的今天,医学科学和医疗条件以及民众的卫生意识都与过去不能同日而语。只要大家尊重科学,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战胜“非典”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历史学家闫崇年指出,要从历史中找到一些瘟疫的规律,历史上发生的瘟疫,不管多么猖獗,一般三四个月,最多半年之后就戛然而止了。“如果无限期蔓延,人类早就灭绝了。”
朱明德院长还特别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了当前北京市民的状态,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北京市民都有一个心理,就是在等待,等待着‘非典’到头的那一天。等待在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等待是一种琢磨。’这次疫情大家从没遇到过,所以这个等待也是一种不可知的状态。有的人较平静、有的人比较焦急。尤其是年轻人,好动、社会交往需求强烈,憋不住就出来玩了。所以建议青年人还是再克制一下、忍耐一点,用学习的方式等待‘非典’过去。如果是必须要去参加的活动,一定要注意防范措施,科学地预防。”(《北京青年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