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stanza

【讨论】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定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2-21 16:25:4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大:“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论证报告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

“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论证报告


中国俗文学是中国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民族文化、塑造国民心理等方面起着正统雅文学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研究俗文学各文体的起源、流变及主题内容、艺术特点,辨析其精华糟粕,并由此深入探讨俗文学(非主流文学)与雅文学(主流文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互动关系,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20世纪30—40年代,曾一度有俗文学史和俗文学概论的著作问世,此后四十年,我国俗文学研究基本无人问津。80年代后开始出现几种关于俗文学的概论及词典,对其总体概貌做了有益的研究。然而,由于俗文学基础研究总体上还不充分,因而这类概论性著作尚难进一步深入,较多地停留于对俗文学现象的纯文学考察,而缺乏文化学方面的观照和心理学方面的透视。总之,俗文学研究在整体水平上仍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化门类(如雅文学)的研究,俗文学中有不少文类至今还未被纳入中国文学史研究的视野,留下不少空白和盲点,而这种状况显然是与我国俗文学源远流长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不相称的。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更深刻地剖析俗文学的文化本质,建构俗文学的理论体系,本课题拟对中国俗文学分门别类(按照其文本原有体裁)地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通过对各文体原始资料的搜集、原始文本的解读、原始结构的分析,揭示蕴藏其中的民族智慧和集体无意识。本课题的完成,不仅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和中国文学理论的重构提供重要依据,而且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健康的现代通俗文学作出有益的贡献。

本课题名为“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包括白话诗、歌辞、歌谣、山歌、道情五个子课题(其他文体如话本、戏文、弹词、宝卷、俗赋等等将在今后的研究中逐步展开)。

本课题将首先对俗文学各类文体的原始文献进行广泛的搜集和细致的整理,然后在确定可靠文本的基础上,进而对各文体作出全方位的描述和探讨,追溯其演变规律,分析其风格特征,总结其主题观念,揭示其文化心理。研究拟分为以下具体内容:

    1.白话诗的源流,王梵志与寒山诗,僧诗与禅偈的白话风格,白话诗的口语性质,打油诗的谐谑趣味,文人白话诗的以俗为雅。

  2.歌谣的形态分类,童谣中的谶纬思想,谣谚与日常生活,民谣与民间信仰,谣谚的语言艺术形式,谣谚的谐与隐。

3.歌辞的界定,歌辞与文人乐府、徒诗的区别,歌辞与音乐、舞蹈的关系,歌辞由俗变雅的历程,歌辞的主题内容,歌辞审美趣味的民间属性。

4.山歌的起源与流传,山歌与民俗,山歌的地域特色,山歌与劳动及巫术,山歌的语言艺术特点,山歌的文学功能。

    5.道情的起源和发展,道情的叙事艺术特征,道情与民间宗教信仰,道情的故事原型与结构模式,道情的教化作用及娱乐功能。

本课题拟突破的难题有以下四点:

    一.解决俗文学作品中疑难的语言文字问题,准确无误地诠释其文本,改变某些研究者似是而非、浮光掠影的概述作风。

    二.揭示俗文学各体的历史原貌与内在艺术规律,做到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三.加强对本领域薄弱环节的研究,如对俗文学的语言特点、文体特征以及一切“有意味的形式”的研究。

    四.超越纯文学研究的范围,开拓研究视野,从信仰观念、民俗习惯、心理积淀、传播方式等方面对俗文学各文体进行文化阐释。通过以上工作,使俗文学研究上升到较高的学术层次。

本课题将采用由微观到宏观、由个别到一般的研究思路,即由对俗文学不同体裁的个案研究入手,探索俗文学的一般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并从中发掘出文化方面的意义。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点:

用文献学的方法,从版本、目录、校勘几方面发掘、搜集、整理第一手资料,确定俗文学各类体裁作品最具权威性的文本。

用语言学的方法,从文字、语词、音韵、语法、修辞等方面确立文本最权威的理解和阐释。

用逻辑学的方法,界定每类文体各自的界限,并判断与其它相近文体之间的关系。

用历史学的方法,探讨各类文体的生成、发展及其社会背景。

用文艺学的方法,分析各类文体的主题、结构、风格、表现手法。

用宗教学的方法,挖掘各类文体作品中蕴藏的信仰观念。

用民俗学的方法,分析各类文体作品中包含的行为习俗。

用心理学的方法,揭示各类文体共同的文学母题中所积淀的集体无意识。

最终用文化学的方法,探究俗文学对于构成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由于本课题的最终成果是一套丛书,因此,在研究过程中,子课题的承担者虽可根据不同文体的具体特点以及自己的特长偏重使用以上某种研究方法,但大体上要服从由微观到宏观、由文学到文化的总思路。

“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是一个长远的规划,本课题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将来会进一步扩展。尽管如此,本课题力图通过以上五种文体的研究,为俗文学建立一套符合事实与逻辑的分类标准和理论体系,同时以细密的实证分析与科学评价为目前稍嫌含混的俗文学研究建立起严格的学术规范。

在俗文学分体研究方面,本所已有一系列前期成果,白话诗、歌辞研究有《王梵志诗校注》、《寒山诗注》、《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著作,为本课题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整个课题至2003年12月全部完成。

为了本课题研究的顺利进展,我们已做了大量的资料准备工作。研究人员经过多年的积累,已经拥有一定规模的图书资料,并通过利用图书馆藏书作了数千张资料卡片,部分文献资料已录入光盘。研究人员通过学术交流,搜集到国内外学者大量相关的著作和论文,拥有港澳台、日本、美国、韩国学者为数不少的论著,基本掌握了国际学术界的研究动向。研究人员一向留意于与本课题有关的第一手资料,从宗教团体、文化部门、外国友人和学术团体处获得一定的资料,如大型的《禅语辞书类聚》若干册和各种版本的《寒山诗注》等等。尽管如此,课题的资料准备仍未达到研究的需要。待研究课题正式启动后,研究者将首先集中一段时间对相关资料作尽可能详尽的搜集和有系统的整理,包括进一步购置和充分利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相关文献资料,包括书刊和光盘,与国内外学者交换研究资料和成果,搜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甚至国外的文献资料等等,并在课题进行中不断补充完善。

课题的研究人员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白话诗研究:项楚

歌谣研究:吕肖奂

歌辞研究:王小盾

山歌研究:徐新建

道情研究:张泽洪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拟作为《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丛书》交由国内权威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力争做到既是高品味的学术专著,又是有趣味的文化知识读本。不仅可供大学人文学科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研读,而且可供讲授和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专家以及广大文学爱好者、文化工作者阅览参考。同时,本成果也可作为研究中国俗文学的精品,在与海外汉学家的交流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来源:http://www.zgswh.net/ReadNews.asp?NewsID=338&BigClassName=项目公布&SmallClassName=部级项目&SpecialID=0

附: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概况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是依托于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典文献学,以及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博士点,按照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重新规划研究方向,实行人员优化组合,面向全国招聘人才而组建的新型研究机构。
    我校的俗文化研究一贯具有优势。项楚的变文、歌辞、白话诗研究,其卓越成就为国内外所公认。其《敦煌文学丛考》获原国家教委首届人文社科一等奖,《王梵志诗校注》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一等奖。周裕锴的俗文学和禅宗偈颂研究,在海内外学术界也很有影响,其《宋代诗学通论》获教育部第二届人文社科二等奖、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三等奖。俞理明教授、雷汉卿教授、张勇教授等也曾获四川省政府优秀科研成果奖。此外,近10年来,两个博士点的青年科研人员开拓了民间信仰研究领域,发展势头迅猛,取得很大成绩。1999年6月,根据科研体制改革的精神,由由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三个学科点对原有研究方向重新规划,对原有学术力量实施优化组合,建成了本所。并邀请国内名牌大学的杰出教授加盟,实现强强联合,如清华大学的王小盾教授、浙江大学的张涌泉教授、南京师范大学的董志翘教授皆是学坛翘楚。目前全所科研人员少而精,大都承担着本领域的国家或部省级项目,整体力量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目前本研究所由项楚教授任所长,周裕锴教授、李诚教授任副所长。下设三个研究室:

(1)俗语言研究室,由蒋宗福教授任主任。

(2)俗文学研究室,由周裕锴教授任主任。

(3)俗信仰研究室,由李诚教授任主任。
    三个研究室分别负责俗文学、俗语言、俗信仰三个研究方向的科研和建设。三个方向各有其任务和研究特色。俗文学研究方向,着眼于从纵横两个维度对中国俗文学进行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综合研究,在敦煌俗文学和佛教俗文学方面成果突出,并继续进行俗文学的分体研究、主题研究和地位研究,由此深入探讨俗文学与雅文学、大众文学与精英文学、主流文学与非主流文学的互动关系。俗语言研究方向,坚持严谨扎实的学风和开拓创新的精神相结合,致力于中古文献中方俗语音、俗语词、语法、修辞、俗字的探讨。俗信仰研究方向,在继承四川大学老一辈学者注重考据的优良学风的基础上,借鉴国际学术界跨学科综合研究的方法,从民俗学、宗教学、心理学、语言学、文献学等角度对俗信仰进行全面研究。三个研究方向既体现了本所的学术传统和研究特色,又居于本学科十分活跃和迅速发展的前沿阵地。
本所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的3至5年,建成全国一流的俗文化研究基地和资料中心,并成为本学科对外学术交流的中心。为此,我们将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在俗文化研究上,本所将继承和发扬近代以来"蜀学"的优良传统,提倡科学严谨的学风。本所旨在从文化学的角度对俗语言、俗文学、民俗和民间信仰进行整合研究,三个研究方向交叉互补并协助合作,克服传统学术研究中各自为政、相互割裂的倾向,并逐步扩大研究范围,在短期内使俗文化研究在整个中国文化研究领域达到第一流水平,进而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我所现在正从事“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续)”、“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三)”、“禅籍俗语言研究”、“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以及“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等六个重大课题的研究,“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和“禅籍俗语言研究”即将结题,研究成果将以学术丛书的形式出版。我所将陆续推出的重大课题还有:1、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2、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3、海外华人俗信仰研究,4、唐宋史书俗语言研究,5、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6、中国乡土俗文化研究,7、中国俗文化田野考察,8、道教典籍俗语言研究。
(二)、本所将凭借依托三个博士点和一个博士后流动站,并通过上述几项课题的科研工作,精心培养出一批在俗文化研究方面文献根柢扎实、理论素养深厚的杰出人才,使本所成为本学科高级研究人员的孵化地。同时,接受访问学者和其他进修人员,确立本所的研究中心地位,有力地促进本学科的发展。

(三)、在学术交流方面,本所目前与国内(包括香港、澳门、台湾)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的同行建立了密切的学术联系,并有与国外学者合作的研究项目,下一步将扩大这种联系。本所所在博士点近年曾举办过"海峡两岸敦煌文学研讨会"、"中国古典文献学国际研讨会"、"首届汉语史学术研讨会",2000年9月被批准为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后举办过“21世纪敦煌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俗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饮食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国内会议。今后将加强这方面的工作,同时开展研究人员互访以及合作研究等工作,在国际学术交流中发挥重要的学术影响并形成学术吸引力。
(四)、在硬件建设、特别是资讯建设方面,本所已初具规模,不仅书刊收藏量较丰富,已拥有日本赠送的包括72部重要禅籍语料的光盘,而且每个研究人员均配置电脑及网络终端。本所今后除继续积极增购书刊外,更拟采用最新的资讯体系,建设成全国一流的俗文化研究的资料信息中心。第一步,编制亿字的《汉语史语料库》,为俗语言、俗文学研究提供大量原始文献资料;第二步,编制一份本世纪以来国内外研究中国俗文化的学术动态报导并刊行。出版两种学术丛刊:《新国学》和《中国俗文化研究》,为了保证发表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均实行匿名审稿制。
(五)、革新内部管理制度,引进竞争机制,实现人员流动。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实行有效的检查监督和奖惩,促使课题的落实并完成。同时保证研究人员具有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条件,使研究人员能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

  


发表于 2004-2-21 16:28:12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大: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续)


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续)

   
一 、本课题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俗文学研究在我国源起于本世纪30-40年代,曾一度有俗文学史和俗文学概论的著作问世。此后四十年,此项研究处于消歇状态,无人问津。八十年代开始出现了几种俗文学的概论及词典,以俗文学的总体概貌进行了有益的研究。但是,由于俗文学基础研究总体上还不充分,因此这类概论性著作尚难进一步深入,较多地停留于对俗文学现象的纯文学考察,而缺乏文化学方面的观照和心理学方面的深刻研究。俗文学研究在整体水平上仍远过落后于其他文化门类(如雅文学)的研究,就毫不奇怪了。二十世纪末,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正式立项开展对俗文学的分体研究,可以说拉开了俗文学基础研究的帷幕。本课题即是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已立项的“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项目在研究领域上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入。
俗文学是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成民族文化、塑造国民心理等方面起着正统雅文学所不可取代的作用。因此,对俗文学各文体的起源、流变及主题内容、艺术特点的研究;并由此更进一步对俗文学(非主流文学)与雅文学(主流文学)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必然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有着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从文化史和学术史的角度观察,本课题的完成,不仅为中国文学史的重写和中国文学理论的重构提供了重要依据,而且也将为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积极健康的现代通俗文学作出有益的贡献。
二、本课题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本课题名为“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续)”,拟对中国俗文学分门别类(按照其文本原有体裁)进行全面、系统、历史的研究;通过对各文体原始资料的搜集、原始文本的解读、原始结构的分析,揭示蕴藏于其中的民族智慧、集体无意识以及文学特质。在第一期的项目“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中,我所已有唐代白话诗派研究、山歌与民俗、道情研究、中国古代歌辞研究、古代歌谣研究等子课题获准立项并正式启动。本课题作为第一期项目的接续,具体而言,包括俗词、俗赋、宝卷、敦煌曲子词、灵验记课题的研究。
课题的基本内容包括:首先对俗文学各类文体的原始文献进行广泛的搜集和细致的整理,然后在确定可靠文本的基础上,对各文体进而作出全方位的描述和探讨,探索其演变规律,分析其风格特征,总结其主题观念,揭示其文化心理。就具体子课题而论,分别有如下内容:1.俗词的界定;俗词的审美趣味与艺术风格;俗词与词体演变发展的关系;俗词与市民阶层生活与观念的关系以及从中表露出的民间社会文化心理。2.俗赋的源流及基本特点;俗赋基本文本的整理;俗赋与中国文学特别是俗文学如民间歌舞、戏剧、各种讲唱形式的关系。3.宝卷的概貌与基本特点;宝卷的继承与发展(俗文学角度);宝卷的思想内容(宗教信仰角度);宝卷的地域特色(语言学角度)。4.敦煌曲子词与西域、中亚、中原汉族文化的关系;敦煌曲子词的作者考订;敦煌曲子词的文学、文化意义;敦煌曲子词在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上所表现的民间性;从敦煌曲子词与宋词的关系探寻雅俗文学的互动性。5.灵验记的搜集整理;灵验记与神怪文学、传奇、小说的互动关系;灵验记的宗教心理机制;灵验记与民间信仰的关系。
本课题的研究思路,遵循由微观到宏观,个别到一般的规律。即由对俗文学不同体裁的个案研究入手,探索俗文学的一般发展规律和艺术特征,并从中发掘出文化方面的意义。具体的方法是:从文献学的角度,从版本、目录、校勘等方面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出俗文学各类体裁作品最权威的经典文本;从语言学的角度,从文字、语词、音韵、语法、修辞等方面确立文本最权威的理解和阐释;从历史学的角度,探讨各类文体的生成、发展及其社会背景;从文艺学的角度,分析各类文体的主题、结构、风格、表现手法;从宗教的角度,挖掘各类文体作品中蕴藏的信仰观念;最终从文化学的角度,探究俗文学对于构成民族文化、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意义。
三、本课题研究预计在理论与实践上的重大突破
预计将要突破的难题主要是:1.在原始文献中广泛而深入地搜集第一手资料,以期在典型性的个案发掘的数量、深入程度、文献考订上,有重大的创获突破,能以坚实的实证研究改变那种浮光掠影、是似而非的概述作风,从而提高成果的科学正确性。2、解决俗文学作品中疑难的语言文字问题,准确地诠释文本。3.采用微观和宏观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俗文学各体的历史原貌与内在艺术规律。4.超越纯文学研究的范围,开拓研究视野,从语言特点、信仰观念、民俗习惯、心理积淀等方面对俗文学各文体进行文化阐释,使俗文学研究上升到较高的学术层面,与国际学术界接轨。5.各子课题中的具体难点,如俗词研究中俗词的界定与文本的确认;俗赋研究中文本的整理以及与其他俗文学样式的关系;宝卷研究中宝卷与佛教及其他民间宗教信仰的关系,宝卷与世俗文艺的关系;敦煌曲子词研究中敦煌曲子词文本原始状况的探求,敦煌曲子词与西域、中亚文化关系的具体表现;灵验记研究中,作为一种文体的灵验记概念的界定和资料的搜集。
四、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使用(参考)单位及预期效益
本课题各个子课题的研究成果皆为专著形式,拟作为《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丛书》的组成部分交由国内权威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出版后可供大学本科、硕士、博士研究生习读,亦可供讲授和研究中国文学和文化的专家以及广大文学、文化研究者阅读参考。同时,作为研究中国俗文学的精品,也可以与海外汉学家积极交流,增进学术交往。


来源:http://www.zgswh.net/ReadNews.asp?NewsID=219&BigClassName=项目公布&SmallClassName=部级项目&SpecialID=0

发表于 2004-2-21 16:31:16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大: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十五”科研规划



   
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十五”科研规划


一、“九五”期间本学科领域研究概况

九五期间我国俗文化研究领域较之以往有了很大的发展,总体上来看,有以下两个显著的特点:
1、中国俗文化研究的成果增多。九五期间在中国俗文化研究的各个方面,如俗文学、俗语言、俗信仰、乡土俗文化、民间礼仪风俗等方面都涌现出了不少成果,这标志着俗文化研究已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相当程度的重视。
2、中国俗文化研究的力量分散。九五期间的中国俗文化的研究力量,主要分散在中国语言文学、中国古代史、宗教学、民俗学、社会学等传统学科中,在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上,各学科的俗文化的研究多缺乏交流和融合,这既影响了研究成果的质量,又使得我国的俗文化研究不能形成总体上的优势。而且,由于以上原因,也使得各学科中的俗文化研究在其学科内所受重视的程度还不够。这种状况是和国际上重视俗文化研究的现代学术潮流不相称的。
就高校的情况而言,虽然高校本来就具有着相当强的研究力量,其在学术传统和科研的软硬环境条件等方面的优势,使之在我国的科研体制结构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高校科研和行政人事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以上所说的本学科的这些问题,在高校系统也同样地存在着。
在九五末期,教育部建立了综合类学科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研究所在科研和人事行政体制等方面做了突破性的改革,使我国俗文化研究力量分散的状况已有了良好的初步改观,已经为21世纪我国俗文化研究的腾飞创造了良好的软环境。

二、“十五”期间本学科研究展望

“十五”规划是新世纪我国俗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指南,本学科在“十五”期间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推动和繁荣我国俗文化研究而努力奋斗。
本学科在“十五”期间将改变过去缺乏总体规划的状况,由个体分散的研究走向集体整合的研究,逐步形成并完善以多学科交叉综合为特色的学科体系;还将充分发挥以全国高校为主体又包括高校系统外以及海外的科研力量,使本学科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和填补,亟待加深和拓展的研究课题也将进一步论证立项,得以深入研究。当代社会中的俗文化社会问题,特别是西部地区的乡土文化,在“十五”规划中也将放在重要地位,加强研究,为西部大开发作出贡献。
三、 “十五”期间本基地的重点研究课题

按照教育部关于重点研究基地必须组织重大课题,产出重大成果的要求,经采取通讯征求意见和召开座谈会等各种方式,广泛征询俗文化学界专家学者意见,根据所反馈回收的大量信息进行汇总研究,本研究基地“十五”期间拟定的重点研究课题有以下十个: (一)、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之二

本课题是本所重大课题《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的二期工程,也是本所“十五”规划的重大课题之一。
本所经国内俗文化研究专家讨论论证,制定了《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的长远规划,拟对中国俗文学分门别类地进行全面的、系统的、历史的研究,通过对各文体原始资料的搜集、原始文本的解读、原始结构的分析,揭示其中的民族智慧、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该规划的一期工程已经启动,拟在2002年底全部完成。
本课题作为《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的二期工程,包括俗赋、俗词、宝卷、弹词、曲子词等五个子课题,这五个子课题涉及的内容,有的至今仍无人问津,有的虽有学者涉足,但研究零碎分散,尚乏全面系统的观照。本课题将首先对这几类俗文学文体的原始文献进行广泛的搜集和细致的整理,然后在确定可靠文本的基础上,进而对各文体作出全方位的描述和探讨。研究拟分为以下具体内容:
1·俗赋的定义,内涵与外延的界定,与雅赋的关系与区别。俗赋的源流。俗赋的白话风格与叙事特征。俗赋的谐謔趣味。文人赋对俗赋风格的模仿、改造与吸收。
2·俗词的界定,俗词中所体现的审美趣味。俗词的音乐来源,俗词的语言风格,俗词的题材选择。以俗为俗的民间词与以俗为雅的文人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俗词中的社会生活与文化心理。
3·宝卷的起源和发展。宝卷的基本体式。宝卷的叙事性和其他艺术特征。宝卷与民间宗教信仰的关系。宝卷常见的故事原型与结构模式。宝卷的俗语言风格。宝卷的教化作用及娱乐功能。
4·弹词的起源和发展。弹词流行的区域及阶层。弹词的基本形式。弹词的说唱艺术及叙事艺术。弹词与历史演义的关系。弹词的结构模式与语言风格。弹词的教化作用及娱乐功能。
5·曲子词主要将研究范围局限于敦煌曲子词。拟对敦煌曲子词的民间俗文学属性进行全面探讨。包括曲子词的体式,曲子词的俗语言风格,曲子词反映的民间社会生活,曲子词对唐宋民间俗词及文人雅词的影响。
本课题拟突破以下几个难题:
一、解决俗文学作品中疑难的语言文字问题,准确无误地诠释其文本。二、揭示俗文学各体裁的艺术源流和演变规律。三、探讨俗文学中蕴藏的不同于士大夫文学的审美趣味。四、超越纯文学研究的范围,从信仰观念、民俗习惯、心理积淀、传播方式等方面对俗文学各文体进行文化阐释。
在俗文学分体研究方面,本所已有《王梵志诗校注》、《寒山诗注》、《敦煌歌辞总编匡补》、《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研究》等一系列前期成果,为本课题的开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目前,本课题已制定出较详细的研究方案,五个子课题的研究人员基本落实,具体分工情况如下:
(1)俗赋研究:踪训国 (2)俗词研究:周裕锴 何春环 (3)宝卷研究:陆永峰 (4)弹词研究:待定 (5)曲子词研究:汤君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拟作为《中国俗文学分体研究丛书》交由国内权威古籍出版社公开出版。力争做到既是高品味的学术专著,又是有趣味的文化知识读本。
本课题一旦获批准,研究工作立即展开。拟计划整个课题到2004年6月全部完成。

(二)、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
本课题初步打算分为4个子课题:1、弥勒信仰研究;2、维摩诘信仰研究;3、土地信仰研究;4、民间巫术研究;5、龙凤信仰研究。
我国的宗教信仰研究,长期以来将重点放在诸如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正统的宗教之上,而为下层广大民众所信奉的俗信仰,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这可能一是由于民间俗信仰的非官方性质,二是因为民间俗信仰的史料颇为零碎繁杂,研究难度较大吧。实际上,民间俗信仰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正是从民间俗信仰之中,孕育了民间宗教;再在民间宗教的基础之上,产生了正统宗教。(当然,正统宗教在产生之后,又对民间宗教、民间俗信仰有着巨大的反作用。)何况,从民间俗信仰之中,更能发现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的信仰倾向和价值观念。
本课题,即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一研究弱点。
前此,在本课题的范围之内,海内外学术界也有一些研究成果,诸如,马西沙《中国民间宗教史》,戴玄之<白莲教的源流>,汪娟《唐代弥勒信仰研究》,孙昌武《中国文学中的维摩和观音》,张勇《傅大士研究》,以及何新等人有关龙凤信仰的成果等等。但这些成果,或者着重于粗线条的勾勒,或者只是对某个朝代的描述,或者仅仅在专人研究时顺带提及,或者探讨的是与文学艺术的关系,总之,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还有待于推进和扩展。
而本课题的研究思路,一是将研究视角从过去的民间宗教而扩大到整个俗信仰乃至中国俗文化,二是在此基础之上,系统而全面地研究中国俗信仰的几个点,即有关弥勒、维摩诘、土地、巫术和龙凤的信仰(以后还将根据条件,逐步扩大研究范围)。具体来讲:
追本索源,找出源头。从印度佛教史、中国民间宗教史上,追寻
出弥勒信仰、维摩信仰在印度的源头,土地信仰、民间巫术和龙凤信仰在中国的源头。在此基础之上,从纷繁的史料中,厘清这几种俗信仰在中国的发展历史;特别是,弥勒信仰和维摩信仰在印度和中国的异同点。这,可能要占这几个子课题一半左右的篇幅。
这几种俗信仰与中国正统信仰的关系。着重说明弥勒信仰、维摩
信仰、土地信仰、民间巫术和龙凤信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正统佛教、正统道教、以及其他正统宗教信仰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正统宗教对上述几种俗信仰所施加的影响。
这几种俗信仰对中国文化其他方面的影响。主要说明弥勒信仰、
维摩诘信仰、土地信仰、民间巫术和龙凤信仰在中国文学、艺术、民俗中所留下的痕迹。
这几种俗信仰,对中国一般老百姓的社会观念、行为观念所产生
的影响。
这几种俗信仰,在藏传佛教、以及其他汉传佛教圈中(如新加坡、
美国、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传播情况。 (三)、海外华人俗信仰研究
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国内学术界对海外华侨华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等方面;宗教信仰的研究,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则少有人触及。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始研究海外侨胞信仰领域,但成果基本上集中于研究佛教、道教等主流宗教,对民间信仰只是顺带一提而已。比如,张曼涛主编《现代佛教学术丛刊》第84册《欧美佛教之发展》,郑金德著《欧美的佛教》,郑炜明、黄启臣著《澳门佛教》,李桂玲编著《台港澳宗教概况》,以及新近问世的《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区民俗卷,等等。至于在泰国华侨崇圣大学研究和发展中心工作的段立生教授的泰文版《曼谷的中式寺庙》(1995)、《泰国的中式寺庙》二书,则是专门研究泰国华侨华人宗教信仰活动场所——寺庙宫观——的著作。
所以说,到目前为止,海外华人的民间信仰研究,基本上尚是一个盲点。
本课题的目的,是对海外华侨华人民间俗信仰,第一次作全面的描述和研究。
本课题的承担人,将在海内外范围的有相关研究成果和海外工作
生活经验的中青年专家学者中,通过招标的办法择优而定。
分成欧美华人俗信仰研究、东南亚华人俗信仰研究、东北亚华人
俗信仰研究和港澳台俗信仰研究4个子课题(在可能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研究范围),力图较为全面地反映海外华人的俗信仰。
从历史、现实两个角度,具体、深入地探明欧美、东南亚、东北
亚、港澳台华人俗信仰的发展历史,以及这些俗信仰在海外华人精神信仰领域中、在当地俗文化中所起的作用和所占有的地位。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之上,将海外华人的俗信仰,与中国国内的民
间俗信仰作一比较,分析其异同、以及出现这些不同点的原因。
进一步,分析海外侨胞俗信仰与海外华人俗文化其他方面的关
系。

(四)、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续)

本课题是“中国俗信仰分类研究”的继续和深入。
本课题暂时分为如下4个子课题:1、二十四孝研究;2、观音信仰研究;3、关帝信仰研究;4、民间禁忌研究。
作为中国正统信仰的补充,二十四孝的信仰更为广泛地流行于民间;而观音信仰、关帝信仰和民间禁忌也是至今不衰。应该说,上述存在于海内外华人中的信仰,实为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财产和精神纽带。学术界有关的成果,目前来看比其他俗信仰研究要薄弱得多。
本课题研究,立足于第一手材料。尽量系统和全面地收集二十四孝、观音信仰、关帝信仰和民间禁忌的原始材料。
其次,广泛吸取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在充分利用本所和四川大学丰富藏书的基础上,借助多个途径,完备地了解海内外已经取得的进展。
最后,以上述工作为基础,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作出客观公正的结论。
以上的三个课题,有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目的是逐步形成我所在全国高校中的唯一特色。在研究过程中,尽量吸取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力求站在高起点上,来进行探索;采用先进的、跨学科探索的研究方法,在保持与发扬我所长于实证的优势的基础之上,站在时代学术潮流的前沿;在研究范围上,不仅研究单纯的俗信仰,而且要研究与俗信仰密切相关的一切文化现象、社会生活、行为观念,将俗信仰的研究向更广、更高、更深的层次推进。
上述三个课题的各个子课题,其最终成果形式,皆为专著。

(五)、唐宋史书俗语言研究

本专题主要是对唐五代至宋的史籍中的俗语言进行研究。因为晚唐五代至宋,是近代汉语逐渐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而史书中,因记言、记事的需要,经常保留一些切近当时口语的材料。蒋绍愚先生指出:“我国古代的正史都用文言书写,在魏晋南北朝的正史以及《旧唐书》、《旧五代史》中还有一些口语片断,以后的正史中就很少口语资料了。值得注意的倒是正史以外的史籍中,有时保留一些较完整的白话资料。”(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p.23。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1月版)目前对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史书中口语的研究,已经有了较为集中的成果,如周一良的《魏晋南北朝史札记》、《魏晋南北朝史论集续编》吴金华的《〈三国志〉解诂》、刘百顺的《魏晋南北朝史书语词札记》、方一新的《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词语笺释》等。而唐以后的史籍语言至今还没有系统地研究,所以我们的这一专题主要集中在唐五代至宋的史籍上。正如蒋绍愚先生所指出,这一时期的正史,只《旧唐书》、《旧五代史》中还有一些口语片断,故我们将这两部正史列入了研究范围,其他则以正史以外的史籍为主要研究材料,较为集中的材料有:
(1)《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294卷,宋末元初胡三省注,在胡注中有不少口语材料。
(2)《续资治通鉴长编》,南宋李焘撰,原书980卷,原书已佚,今本系清人从《永乐大典》中辑出,计520卷,加后辑《拾遗》60卷,有中华书局1979年版校点本。其中卷265载有宋沈括《乙卯入国奏请》,记述他在熙宁八年出使辽国,与辽谈判领土问题的经过,所用语言多为当时口语。
(3)《三朝北盟会编》,宋徐梦莘编,250卷。此书成书于宋绍熙五年,乃编年体史料汇编。分上、中下三帙。记述宋徽宗、钦宗、高宗三朝与辽、金和、战的始末。其中所引《燕云奉使录》、《茅斋自叙》、《靖康城下奉使录》、《山西军前和议奉使录》、《绍兴甲寅通和录》、《采石战胜录》等,均有较高的口语成分。
(4)《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南宋李心传撰,200卷。记载了南宋一朝36年的历史。书中摘录了一些狱辞、诉状等,特别是卷143所录王俊首岳飞状,几乎全用白话。
(5)《靖康稗史》,收有《宣和乙巳奉使金国行程录》、《瓮中人语》等七种史料,有中华书局的崔文印撰《靖康稗史笺证》。
另如这一时期的一些野史:《唐国史补》、《挥麈录》等均可利用。

(六)、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研究

本课题是对历代笔记小说中的俗语言的系统研究。历代笔记小说浩如烟海,其中既有《太平广记》这样包罗宏富的类书,也有《夷坚志》这样篇帙浩繁的专集,更有许多尚末引起语言研究者注意的冷僻短书。这类作品虽多数以文言写作,但因为它往往具有随意性、趣味性和故事性,比文人的名山著作更接近民众生活,更为民众所喜闻乐见(如《太平广记》已成为民间艺人取材的渊薮),因而包含了大量俗文化的资料,其中也有极为丰富的俗语言资料。近二十年来,随着近代汉语研究在语言学界蔚成风气,一些学者也注意利用中古如唐宋笔记小说的资料进行研究,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不过研究多半集中在词汇方面,俗语言的其他表现方式涉及不多,所涉猎的材料也只是历代笔记小说全部中的一小部份。因此本课题将推进对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的全面研究,为编写断代汉语史、编纂大型辞书和探讨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做出贡献。
本课题下列子课题既可以是专书俗语言研究,如《太平广记》俗语言研究、《夷坚志》俗语言研究等,也可以是历代笔记小说俗语言的分类研究,如历代笔记小说俗谚研究等等,将根据招标的具体情况择优选定。

(七)、中国乡土俗文化研究

本课题是从地域空间的角度,对俗文化进行展开的研究。
在中华文明数千年流传递变的进程中,由于地理、历史、民族、种族等复杂因素的交叉作用,造就了不同地域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就其主要内容而论,乡邦文献、乡邦历史早已经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注意,而且有过一些引人注目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乡土俗文化的研究长期以来却无人问津,付诸阙如。本课题正是对这一研究缺陷的系统、全面的补充。
本课题的内容提要主要是:
1、 个别区域乡土俗文化的基本面貌、内容及特点。
2、 个别区域乡土俗文化的历史渊源及流变。
3、 个别区域乡土俗文化的文化意义。
本课题拟分如下几方面向全国进行课题招标,同时展开:
1、 四川、重庆地区乡土俗文化的研究。
这一研究将针对四川地区存在的各具乡土特色的俗文化而展开。具体而言,如四川的客家聚居区的俗文化、藏羌民族地区的俗文化、土家族地区的俗文化的研究等。
2、 西南地区乡土俗文化的研究。
针对西南地区如云、贵等若干各具乡土特色的俗文化的研究。
3、 全国其他各地富有区域特色(如东北、江浙、西北等)地区的俗
文化的研究。
本课题的研究准备结合典籍考察与实地调研两方面进行。首先是基本素材的搜集、整理,其次是个别区域乡土俗文化的专门研究。

(八)、中国乡土俗文化研究(续)

本课题是“中国乡土俗文化研究”这一课题的延伸性课题。
课题的研究思路相同,但是内容偏重于各区域乡土俗文化的比较研究,从其异同中,抽绎出各区域乡土俗文化的一般规律、特点和歧异之处,从而归纳出中国乡土俗文化的一般发展史。

(九)、中国俗文化田野考察之一

本课题的设置是在配合本基地现有注重中古文献研究特长的基础上,向中国俗文化的近现代时段及其民间活形态方面的拓展,力图通过文化人类学的田野考察方式,较为系统地对中国俗文化事像进行分题梳理,一则可以同以往文献文本式的研究形成互补,二则能够关注由古而今的民俗流传和变迁。中国俗文化田野考察是我所的长远规划,它包括以下的研究系列:一、地域民俗系列,此系列主要根据中国文化的生态特征,从地域格局上分为若干个区域板块;二、族群民俗系列,此系列依照中华文明的多元组合基础,按语族分类的方式分为既相互联系又彼此区分的若干个不同类型;三、民俗事像系列,此系列包括口传、仪式、建筑、服饰等民俗事像。
根据现有的条件,首批启动的子课题为“民俗事像系列”中的“口传民俗事像系列考察”,具体内容包括:
1、 歌谣
2、 故事
3、 祭辞
4、 其他
中国俗文化田野考察课题在结构上,既是全所总体研究的一部分,同时其自身又保持内在的完整和有序,拟采取长远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进行。一旦相应的基础考察完成,即可着手开展不同地域和不同族群间的俗文化比较研究。 (十)道教典籍俗语言研究

本课题是对道教典籍中的俗语言的系统研究。道教典籍卷帙浩繁,除现存《正统道藏》中的五千三百余卷、《万历续道藏》中的一百八十卷外,还有《藏外道书》中的近千种以及敦煌出土的五百多件道书(包括《藏外道书》已收和未收的)。由于道教本身具有较浓厚的民间性色彩,且在历史上与佛教有深刻的互相交融,受佛教经典语言的通俗化风格的影响,因此道教典籍中也保留了相当丰富的俗语言资料。近二十年来,已成为国际汉学界“显学”的中古俗语言研究,取得突出成就的主要体现在敦煌文书和佛教典籍的俗语言研究方面,史部典籍和笔记小说尤其是道教典籍的俗语言材料,尚未引起俗语言研究者足够的重视。虽然近几年来也有一些学者探讨道教经籍俗字和俗语词的数篇文章发表,但就总体研究情况而言,道教典籍俗语言研究可以说还是国际语言学界的一片极有研究价值的空白。
本课题不仅具有填补空白的学术意义,而且将为道教学的研究、宗教语言学史的编写、大型辞书的编纂和探讨汉语发展的内在规律作出重要的贡献。
本课题在运用我国传统语言学研究方法的基础上,还将吸收文化语言学、比较语言学等现代语言学的方法和理论,既按道教典籍的结集分类情况,在正续道藏俗语言研究、藏外道书俗语言研究、敦煌道书(包括《藏外道书》已收和未收者)俗语言研究等范围内设计子课题,又按语言学要素分类情况,设计道教典籍俗字研究、道教典籍俗语言研究、道教典籍语法研究、道教典籍修辞研究等子课题。本课题是规模较大的系统工程,不可能毕其功于“十五”规划之一役。在“十五”规划中,根据我所及国内语言学界对本课题的前期准备情况,子课题先在以下三个范围进行招标:
1、正续道藏俗语言研究
2、藏外道书俗语言研究
3、敦煌道书(包括藏外道书已收和未收者)俗语言研究
其余的子课题在“十五”以后再陆续展开。在以上三个范围内,研究者可根据情况设计具体的子课题。

来源:
http://www.zgswh.net/ReadNews.asp?NewsID=269&BigClassName=文件管理&SmallClassName=研究所文件&SpecialID=0

发表于 2004-2-25 17:13:56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定义

我们究竟如何讨论,首先成了一个必须厘清的前命题.
如果在传统学术的界定下讨论,意义仅在学术史的概念范畴.如果在现代学术转型急剧的二十世纪后期至二十一世纪之初,那么这一讨论就有了新的意义.
我想就自己的学习体会谈两点:
   1 民间文学必得以审美的形式与功能在民间大众中产生与传承,故它的第一性应该是文学性与审美性.也即,它首先是文学的范畴.
   2 民间文学的传统理论是有缺陷的,尤其体裁论是一个无法整合的大杂烩,应该区别而重新划属.同时,面对网络时代与新的文学生产时代,民间文学更有新的定义,它必须能够在文学史的意义上得以延续与演化,得以逐渐延伸而体系自明.
发表于 2004-11-22 17:36:44 | 显示全部楼层

RE:【讨论】学者对民间文学的定义

这么多帖子看得我眼花缭乱,说实在的,我觉得这种谈论对我来说是太吃力了,理论性这么强!不过我对民间文学和俗文学的定义还是很感兴趣的.
几天前,华师大文学院的齐森华教授来我们学校做了一场报告就是关于俗文学的,他认为民间文学与民俗学不是一回事,他说民间文学,俗文学,高雅文学是相对独立的,它们的排列顺序应该是这样:高雅文学,俗文学,民间文学.民间文学与俗文学有一个显著的区别是俗文学是有特定作者的,是个人创作,而民间文学是集体创作是找不到特定作者的.在听报告的过程中感觉齐教授所讲的俗文学的侧重点应该是在通俗文学这一方面,比如金庸,琼瑶他们的作品.
齐教授当然还具体讲了很多,我现在都不太记得了,等我回去查一查再把他的一些观点补充完整吧,齐教授说他们正在着手编一本类似"俗文学史"的书,可能近期会面世.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1 19:5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