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13|回复: 4

夏至习俗与气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6-22 12:31: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出现在阳历六月下旬初的“夏至”是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民间流传的夏至习俗很多,其中许多都与气候有关。夏至前后,我国许多地方都进入了闷热夏季,气温一般都在30度以上,最高气温常常突破37度。也许是天气太热的缘故,古代作官的要放假,百姓们也都轻松一下。据宋代《文昌杂录》记载,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辽史》礼志里的记载较为具体:“夏至之日谓之‘朝节’,妇女进彩扇,以粉脂囊相赠遗。”彩扇是用来驱热的,而香囊则可压汗臭,用这两种物品纳凉消夏显得非常实用。
     夏至来临之时,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已进入梅雨季节,而梅雨天气温高、湿度大、日照少,正是农作物病虫害的高发季节。据《荆楚岁时记》载,夏至这天,把用菊叶烧成的灰撒在农作物上,作物就不会遭受病虫害,可能菊叶灰时含有某种杀虫的化学成分吧,它便成了古代的一种“农药”。
      夏至“忌雨”的习俗,其实就是一种气候期盼。古时农家把夏至半个月分为头时(前三天)、二时(中间五天)和末时(后七天),农人最怕的就是“时中下雨”和“时末打雷下雨”(《清嘉录》)。这些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反映了古代农民“靠天吃饭”的无奈处境,因为夏至半个月打雷下雨,多半具有梅雨特征,对农作物生长弊多利少;而夏至半月台票过后,正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时节,作物开始需要水分了,所以农家都盼望分龙日(即农历五月二十日)以后,老天能及时下雨。至今,我国许多农村还流传着这样的气象谚语:“二十分龙二十一雨,石头缝里都是米。
   “疰夏”是一种季节性病症,主要源于天气预报的暑热和体质的虚弱。古人预防疰夏一般也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立夏”开始,这一时段的习俗很多,比如上海人就有立夏之日吃茶叶蛋的风俗;第二阶段则从夏天开始,有关“夏至防疰 夏”,各地都有一些“吃”的风俗,近人胡朴安在《仪征岁时记》中记载道:“夏至节, 人家研豌豆粉,拦蔗霜为糕,馈送亲戚,杂以桃杏花红各果品,谓食之不疰夏。

 楼主| 发表于 2003-6-22 12:34:16 | 显示全部楼层

冬至馄饨夏至面



    旧时越中,无论男子妇女,在冬至那天,人人都要弄碗馄饨吃吃。而在夏至,则挨家挨户都要吃一顿面条,谓之“冬至馄饨夏至面”。
    此俗流传已久。但到底因何成俗,却各有说法。或言至日最短,以馄饨形团而就节;夏至食面,则用面(条)之长状夏至之长昼。虽然后者可用寿庆吃面讨长寿彩头之俗进行印证,但毕竟无见于记载。另有民间传说,讲春秋时吴王夫差沉湎歌舞酒色,某年冬至歌宴,嫌肉食腻肥,很不高兴。西施乃用面粉和水擀成薄薄的皮子,内裹少许肉糜,滚水一汆之后,随即捞起,加入汤汁,进献夫差。夫差食之赞不绝口,问为何物。西施信口以“混沌”作答。此后,馄饨这一美味就逐渐传至民间。虽然人们平日也偶尔吃吃馄饨,但冬至那天却人人都要品尝一碗,以此来纪念西施的创造。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当时杭州冬至习俗:“三日之内,店肆皆罢市,垂帘饮博,谓之‘做节’。享先则以馄饨,有‘冬馄饨年拨’之谚。贵家求奇,一器凡十余色,谓之百味馄饨。”可见至迟在宋朝,杭州湾畔的人们已经有冬至吃馄饨和以馄饨祭祖的风俗。晚清绍兴学者范寅在《越谚·饮食》中说馄饨“或芝麻糖或醢肉裹以面粉,冬至时食”。可见古代绍兴还有甜味的馄饨。
    绍兴馄饨皮薄肉多,其色香味有别于沪杭。民国年间,绍兴城里先后有馄饨八三(沈八三)的蒸馄饨、馄饨永生和馄饨阿桂的汤馄饨比较也名。沈阿桂的“沈桂记”馄饨店,肉馅用鸡蛋拌过,专供宵夜,每晚戌起丑末在西双桥(现光明路口)歇担,鸣竹筒招徕买主。建国之后,则要数六十年代观巷口的“应桂林馄饨”最为考究。店主应桂林在用料、落锅、佐料上都有一番讲究:裹馅用的后坐臀肉要刮去筋头、筋膜,精中有肥,手工斩透,食之味香而润;皮子薄如荆川纸,裹手浮而有散,裹好白里透红。每碗十只,用馅四钱,从不减料。下锅时置生坯于料斗,连斗先在滚水中一漾,然后入水,只只汆起,片刻捞也,不糊不烊。因锅水常换,故称清汤馄饨。佐料用蛋皮、紫菜、淮皮、味精、猪油、葱花和胡椒。酱油专用咸亨的母油与太油对掺。其味鲜美无比。
    冬至日绍兴人吃馄饨,多上街市摊店。旧时也有预约送上门来的。现在不少家庭有买了裹好的半成品回到家里放的。也有买了皮子自家加料包裹的。过去绍兴尚有油炸馄饨、蒸馄饨,眼下已难寻觅。八十年代初,应桂林老人退休在家。他为了慰藉人们对“应桂林馄饨”的怀恋,每年冬至那天便请老伴帮忙,在大云桥菜市场亲手做卖一天,越人每每趋之若鹜。至今还为人们津津乐道。
     绍兴人称面条为面,饭馆里供应的有阳春面(光面)、干汤(酱油、葱花、猪油拌面)、菜熬面、肉丝面、油渣面、三鲜面、片儿川、肉丝炒面、过桥面及夏季的麻油凉拌面等许多品种。夏至那天,有人喜欢相约上馆子吃一碗应节。但也有不少家庭习惯于买了生面条在家里自已烧煮,合家共食。因夏至新麦已经登场,旧时农家节俭,多有巧手农妇自己擀薄面团,使之成页,然后折成几折,用菜刀切成面条,和土园青南瓜及冬芥菜烧煮。因自己加工,面条不长,俗称“钉子头面”。青南瓜、冬芥菜和“钉子头面”,面香味鲜,别有一番韵味。过去城镇供应的多为“切面”,由人工用扁形擅木棍反复坐压成页,折叠后用刀切成。下锅不易糊水,上口柔韧滑溜,但现在已很少见。
    因一碗馄饨价格不菲,旧时农民普遍贫穷,故绍兴农村很少听说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但夏至吃面则城乡都有,相沿至今。
    (张观达 朱元桂)

 

发表于 2003-6-23 00:55:23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夏至习俗与气候

谢谢小竹子来贴文章,夏至是重要的节气,可惜近人多忘记。
今看电视报道,北欧夏至野外的舞会挺撩人,据说夏至节采七样花,扎成花环,戴在头上,可带来好运。但愿诸位也能摘取七朵野花,放到枕头下面,祈祷有一个如意的收获。
发表于 2003-6-23 21:54:04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夏至习俗与气候

夏至这天,无锡人早晨吃麦粥,中午吃馄饨,取混沌和合之意。有谚语

说:“夏至馄饨冬至团,四季安康人团圆。”吃过馄饨,为孩童秤体重,希

望孩童体重增加更健康——^_^,要是我,就让妈妈在我吃之前称
发表于 2004-1-17 21:07:00 | 显示全部楼层

RE:夏至习俗与气候

如此节俗,可有较为详尽的文献或论著?南北东西之较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4 10: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