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3-6-25 23:07:46
|
显示全部楼层
RE:[推荐我学生的毕业论文]南音与泉州现代生活(连载之三)
第三部分 南音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发展
南音艺术自宋代以来一直是闽南文化的一大主流,而进入近代直至现代却成为一种非主流的艺术,这种传统地方文化在面对现代化生活的冲击过程中受到的是特定的地域限制和影响。“从泉州的案例来看,这里显然在都市的场合中存在一种‘十分民间’的文化,这种民间文化虽然不能幸免于官方意识形态的影响,却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表现出相当程度的自主性。”⑾南音也就在保留传统的同时,在政府行为的扶持下,因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在不同的时代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在泉州,我们所看到的“精英文化”,是一种长期以来与政权形成暧昧关系的文化,也正因为有了政府行为的扶持,才使得此种民族“精英文化”得以长盛不衰。
当然,这种根植于民间土壤的南音社无疑都可归于真正的“草根社会”。所谓“草根社会”代表的是一种原发的粗朴的力量,它不怕践踏,只要有适合的土壤和水分,也便一派生机勃勃。应该说,这种草根的力量不仅指的是南音社的力量,那种培植南音社的民间社会的习俗传统、思想崇拜、精神伦理等等,无疑都构成了南音社生存的制约力量,表现出诸多方面的结构性的制约,这也正是在多方关联中才体现出戏曲这一种特殊的生存状态。因为南音之根是深扎在泉州文化的土壤之中的,所以,无论是民间的南音社还是官办的南音社团,都离不开南音艺术谱系所体现出来的历史规律性。也就是说,南音原本也属于中国的“草根社会”,虽然在其历史发展的进程中,曾经不断地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挤压,受到大众文化市场规律的制约,受到各种强势娱乐文化形式的冲击,但是,只要这种“草根社会”还存在,南音就会在其谱系化的生存中保持着一种顽强的生命力
然而,我们从文化的角度可以看到,泉州的民间文化,其实是一种汉人民间文化,是随着华北移民的迁入而逐步在闽南地区取代土著的百越文化的,并随着泉州区位体系的成长,民间文化也得到了系统化发展。南音正是在这特定的文化传承演变中发展起来的,它作为闽南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方面扶植了闽南文化,另一方面闽南文化也丰富了南音的发展。泉州南音在这一个“小传统”中不断滋生、繁衍,从过去的发展、繁衍,直至成熟、凝固,到现在继承、弘扬,南音成为独具特色的闽南文化进行传承,为闽南文化画上了浓重的一笔。
南音凭借着自身的魅力,丰富了闽南文化,也融入了闽南生活。从客观上,它展示了古朴厚重的泉州文化生活,同时也作为“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政策贯彻实施,在主意识形态的官方行为中,已演示成地方文化与民间文化的相互扶持,进而成为官方化的文化活动的组成部分,这些活动具有一定的地方中心主义色彩。在地方组织的文化活动中,显然也带着一种文化复兴的目的,所要复兴的客观为文化本身,主观为社会——民族本身,但不论是主客观行为,都已为南音事业的复兴、泉州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推动作用,也为泉州人民的文化社会生活增添了地方元素。因而,无论是官方文化和民间文化,都带着悲壮的意味。民族的文化振兴、地方古代繁荣时期的复归、家庭与社区的安宁,都在悲壮中存以希望和发展。
结束语
总而言之,南音在泉州走过了漫漫征程,作为一种不带表演的乐曲艺术,泉州南音如今也日见衰微,主要体现在缺少新生代的参与和年龄层普遍偏高。所幸人们已经认识到泉州南音的丰富内涵,以历史使命感维护和发扬民族传统艺术的有心人也逐渐增多。对于南音的研究在语言学、乐律学、民俗学等学科方面都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呈现给世人一座挖掘不尽的艺术宝库。今日我在此仅是通过了为期短暂的田野调查工作,从社会学的角度对南音的现状,及南音在泉州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一个简单思考,要将南音的社会研究工作更加深入全面展示在世人面前,尚有待时日。
[致谢语]
本次论文得以顺利完成,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朋友及泉州各级南音组织、文化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特别要衷心感谢本文的指导老师夏敏副教授的悉心指导,感谢其在本文的完成过程中对社会调查、论文框架、论文删改等具体工作的指导和帮助。同时还要感谢为本文提供摄影支持的《中国服装》杂志记者潘鸿渊先生,以及帮助完成本文摘要翻译工作的谢继豫同学,和为本文修改撰写工作给予宝贵意见的泉州市文化局局长助理蔡湘江先生、南音研究社社长夏永西先生、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先生、泉州南音研究中心负责人吴珊珊女士、泉州南音乐团团长尤春城先生、泉州工人文化宫南音社副社长郑振文先生等。此外,还要感谢为此文撰写提供大力支持的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南音乐团、泉州市工人文化宫南音社、泉州市南音研究社、泉州市江滨街道南音社等主要单位及其人员,以及其他的老师同学也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注释:
⑴1987年春为《泉州历史文化中心》题词。
⑵据当地老一辈人称,南音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多称“弦管”。“南音”一词,是1952年才由“旧弦管”更新名号并沿用至今的。南音流传到厦门,称为南乐:而在台湾地区,为了区别于北管音乐,多称为南管。称郎君乐,乃是因南音演奏社团奉祀“郎君爷”的缘故。
⑶“海丝”,指的是“海上丝绸之路”的简称,泉州在宋元时期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⑷南音曲薄,指的是南音的曲谱,南音的曲谱采用的是从古沿用至今的工尺谱。(可见附录一)
⑸泉州南音乐团,创建于六十年代初期,是福建省重点艺术表演团体,属于政府扶持艺术团体,曾先后多次参加全国各地省市比赛及演出,排演创新出一批经典的南音曲目,如《桐江魂》、《春溢故园》、《情满丝绸路》、《海峡情》等,深受各界好评。
⑹泉州因四时常温,亦雅称“温陵”。
⑺泉州南音研究社,成立于1952年,由市区原有的“回风阁”‘“昇平奏”、“俱乐部”三个民间南音团体联合组成,历任社长何天锡、庄应沂、林文淑、吴天增、李德福、夏永西等分别为南音社的创建和发展,为继承和繁荣泉州南音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该社曾修订出版《指谱大全》八集及南音选集。
⑻南音教材,主要收入了十首基本曲目,具体是:《望明月》、《拜告将军》、《听见雁声悲》、《因送哥嫂》、《鱼沉雁杳》、《 架》、《去秦邦》、《元宵十五》、《直入花园》、《一身爱到我君乡里》。
⑼出自施旭升著的《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一书,第324页。
⑽本文原载于《泉州晚报》海外版总第696期2002年10月1日第三版。
⑾王铭铭著《逝去的繁荣》第409页。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 刘春曙 福建南音初探 [M] 福建人民出版社 1989.12
2. 何绵山 闽文化概论 [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9
3. 施旭升 中国戏曲审美文化论 [M] 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3.1
4. 谭帆 优伶—古代演员悲欢录 [M] 百家出版社 2003.3
5. 乔健 刘贯文 李天生 乐户:田野调查与历史追踪 [M] 江西人民出版社 2002.8
6. 王铭铭 逝去的繁荣 [M] 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8
7. 项阳 艺术人类学田野调查的范本 [J] 民族艺术 2002年第1期
8. 姚新勇 走进田野,触摸草根 [J] 民族艺术 2002年第1期
Relationship of Nan Yin and Quanzhous’ modern life
[Abstract] Nan Yin (music of south Fujian),hands down to nowadays with a long standing ,is a “living fossile”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national music.
This paper begin to paint the Nan Yin’s source,thribing,fail and reriving ,and especially to analyse the present status of development.Towards the carrier which spread the Nan Yin in thousands years,the associations,artistes and the funs of Nan Yin are also made a deep analyze.Finally,as a culture appearance and a socral activity,Nan Yin is mention here about the relation and source with Quanzhou human.
[keywords] Nan Yin ; The culture of south Fujian ; Modern life ;
Association of Nan Yi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