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俗学向何处去?——“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起波澜
http://www.folkcn.com/shownews.asp?newsid=129
--------------------------------------------------------------------------------
发表时间:2003-5-11 2:15:41 来源:民间中国 www.folkCN.com
作者:子易 点击 152 次
由北京大学民间文学教研室的青年学者陈泳超主持的“民间文化青年论坛”近日热闹非凡。站长陈泳超一张名为《我对于民俗学的学科理解》的帖子,使民俗学“学科定位”的老问题再次浮出水面。
陈帖称:
“记得1980年代我在本科期间,热爱上了民间文学,体会到了民间文学在整个中文课程中的特殊性质——其他的文学科目都指向作家文学,而民间文学是非作家文学,它的存在状况,是与作家文学迥然不同的。那时开始提倡民俗学,我十分欢欣,认为找到了一个更合理的学科范畴,不仅民间文学有了归属,而且更扩大至于整个民间文化的研究,应该是一个充满前景的学科。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的沉迷,我又颇感困惑:鉴于各种学科的风起云涌,尤其是社会科学界相关学科如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等之类的后来居上,民俗学忽然好象被汽化蒸发,它看起来无所不包,却又什么也不是自己的,每一个项目都可以在别的学科中同样找到,而且大多似乎还是别人搞得象样一些。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包括专业人才方面的因素,这些我暂且不发表意见。单是从学科本身来说,我逐渐倾向于认为,民俗学根本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它没有无可替代的学术对象,也没有自足的学术目的、规则和方法,民俗只是一个现象或领域,许多学科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进入并获得收益。同时,我反而认为民间文学倒是一个足以自立的学科,它首先是文学,这没有疑问;而在文学范畴内,它与作家文学有本质的区别(比如它的文本永远是互为异文),研究的方法也自成一格(比如强调现场性),它完全可以作为文学这个所谓一级学科下面的二级学科,而把民俗学看作是民间文学的背景知识,就象你研究《离骚》要知道屈原和屈原的生活背景一样,你研究《格萨尔》就必须知道它在藏族中的实际存在方式。其实,原来的学科体制就是这样的,后来被扩大到了民俗学,而且民俗学的范围也越来越漫无边际,到头来还是一个二级学科,只是被划分到了社会学的一级学科下面而已。据现在的格局看来,它在社会学里的身份好象也只是边缘,没有什么特别光亮的脸面。至于有的学者认为民俗学足以成为一级学科,这对于民俗学研究人员的处境改善来说,当然是美事,但是老实说,我不觉得有充分的理由,而且也不抱任何希望。这点意思,我与爱东兄大概可以算是同调了吧。至于民间文学作为学科如何建设,依然是一锅糨糊,以后有机会再慢慢讨论。”
问题提得十分尖锐,可谓一针见血,戳到了痛处。
接下来,陈帖谈了自己的几点思考:
1.学科划分只不过是人为的结果,应当与学术研究无关。即“从根本上说,学术研究关心的只是现象、问题,而与学科无关,毕竟学科只是人为的分割,是制度化的需要,白猫黑猫,会捉老鼠的就是好猫嘛!”以往“是否把‘学科’这个词看得太严重了?也许传统学科的确界限比较分明,比如文学、史学、哲学之类,可是现代学科经常是互相交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了……”
2.“我们可以为民俗学找到一项独特的指标吗?我费尽心机地反复质疑,现在觉得有点把握了,这个指标就在于对“民俗”一词的理解。我现在的意思是,所谓‘民’,还是Alan Dundes主张的“任何民众中的某一个集团”比较合理,以前的种种区分,其问题在于把民俗之民当作一个固定的集合概念了,现在知道这个‘民’是处于变动状态的……”
3.民俗学与现行邻近学科的关系如何处理。“虽说民俗学与社会学、人类学是相关学科甚至可以是从属关系,但是假如的确存在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这样的区别的话,我觉得民俗学是同时脚踏这两条船的,每个学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偏好去选择研究取向。假如一定要在二者之间分个轻重,我个人宁愿认为它是人文学科。按照现在的民俗学分类,似乎主要是物质民俗、社会民俗和精神民俗(含语言文学)三大块,我以为精神民俗才是民俗学的核心,物质民俗和社会民俗本身无关紧要,只有从中闪现的民众的精神世界,才是民俗学的关注焦点。”
虽然陈帖最终并未就“民俗学的学科定位”给出明确的答案,却也把现今之民俗学在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等后起之秀逼迫之下的窘境揭了个底朝天。
青年学者施爱东大为感慨,跟帖云:
“我是活在体制内的亡羊补牢者,泳超兄比我走得更远,是个能超脱于体制束缚的真正的思想者。我是因为敬爱先辈的功苦,不忍舍去先辈的道路。我知道泳超兄同样的敬爱着先辈的学问人品,却敢于出声质疑,真君子不苟小节啊!兄弟佩服无以。”
网名“小人家”者更跟帖云:
“昨天刚果同学告诉我,现在非洲各国的部族矛盾是殖民主义的恶果,这个很多人都知道了,但是很大程度上人类学家也是帮凶之一,知道的人却不多。
他说,本来非洲各民族和各部族之间是没有现在这样不共戴天的矛盾的,摩擦是有的,但绝不会达到卢旺达大屠杀这样的程度。实际上过去的非洲人也没有很清晰的部族概念,所谓tribe是人类学家给他们分出来并贴上标签的,继而被殖民主义者利用,人为的造成了现在这种互相敌视的局面。
我琢磨了一下,民俗学估计不会做到这一步吧?”
施爱东再跟一帖,倒似乎触着了问题的关键:
看了泳超兄这些话,我久久说不出话,其实我在做学术史时,早就看见这样的提法了,这是我博士论文中的一小段:
最早提倡民俗学的是周作人、最坚决地主张向英国民俗学学习的是何思敬,但在对英国的民俗学运动有了更细致的了解之后,最权威的反叛者也是他们,两人先后撰文对于民俗学是否能成为独立的学科表示怀疑。
周作人的话是这样说的:“民俗学--这是否能成为独立的一门学问,似乎本来就有点问题,其中所包含的三大部门,现今好做的只是搜集排比这些工作,等到论究其意义,归结到一种学说的时候,便侵入别的学科的范围,如信仰之于宗教学,习惯之于社会学,歌谣之于文学史等是也。……民俗学的价值是无可疑的,但是它之能否成为一种专门之学则颇有人怀疑,所以将来或真要降格,改称为民俗志,也未可知也。”(《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序言)
但愿周作人的嘴是贝利的嘴。
现今国力日强,正是提倡研究民族文化的大好时候,趁着三个代表的大风,体制执行者们放我们一条生路也是可能的,关键是我们这些民俗学的从业者不争气,在学术研究上无法上一个档次,正如泳超兄所言:“只是因为有一群人在搞,而且搞出了名堂,逼迫别人承认,于是就承认了,合理了,进入制度了。我们民俗学,目前缺乏的是实绩,缺乏有影响力和辐射力的实绩,所以别人不承认你,你就是没办法。”我真有想掉泪的感觉。哎,愧对先辈啊。
有兴趣者可以登陆 http://chinese.pku.edu.cn/teacher/chenyc凑个热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