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任双霞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首发式暨全国第二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7-31 00:20: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者剪影——郭俊红女士
郭俊红.JPG
发表于 2008-7-31 00: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场即景:二老私语
二老私语.JPG
发表于 2008-7-31 00:21:58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场即景:正在挑刺的赵世瑜先生
正在挑刺的赵世瑜.JPG
发表于 2008-7-31 00:22:39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场即景:向高校赠书
向高校赠书.JPG
发表于 2008-7-31 00:23:09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场即景:师爷和徒孙
师爷和徒孙.JPG
发表于 2008-7-31 00: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会场即景:牛郎织女临时邮局与个性化邮票
牛郎织女流动邮局.JPG
发表于 2008-7-31 22:51:3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来看:赵世瑜挑出的刺!


没话说与找话说:牛郎织女传说与人文研究的范式转换

作者:赵世瑜

来源:打枣竿儿的BLOG或老赵讲古(2008-07-29 00:13:08)

标签:人文/历史   


    过去人们常说库恩的“科学革命”的范式转换,人文研究不同于科学研究,大概范式的转换也不同,总之没那么伟大。

    最近应邀参加了一个关于“牛郎织女传说”五卷本的首发式和讨论会,会上听了很多高见。一些朋友批评现在很多研究是在炒冷饭,我很同意,当然这也不是这一个领域的问题,也不是现在才有的问题。问题在于为什么明明在原有的路数上已经没话说,还偏偏要一遍遍地讲,难免大家厌烦。我也不知道自己会不会让大家厌烦,于是干脆溜之乎也。有些话放到这里,不浪费大家的宝贵时间。

    “没话找话”,本是贬义的说法,其实要看怎么理解。一种做法做到头,就是没话了,如果没这个意识,还觉得有话,大概脑子就有点不清楚了。没话以后怎么办?就要找话,怎么找呢?要找不同的说话路数,路数和以前不同了,那些话可能就有了点新意。这大约就是人文研究的范式“革命”。就这么简单。

    说话容易做事难。

    这个会的缘起是山东沂源县做起来的。沂源这个地方古代有个织女洞,后来隔着沂河又建了一座牛郎庙。这个地方有一个大姓孙氏,自称牛郎的后代,于是这个村便叫牛郎官庄。山东大学民俗学所的师生发现了这个地方的丰富民间文化,来做了多次调查,并且开过一次国际讨论会,最后有了我们面前的这套成果。

    牛郎织女传说是全国各地多见的,是七夕传说的主要内容,身列四大民间传说之一。谁也不能肯定说,沂源就是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或者是这个传说的源头。但是问题在于,过去脱离了一个具体的生活情境或者历史的语境,如何讨论这个传说呢?无非有三(或更多?):传说的起源、母题与异文、文化意义。这些研究只与文本有关,而与人及其生活无关。

    试想,如果没有人,这些传说有什么用?不理解人,理解这些传说有什么用?能真正理解这些传说吗?“沂源的牛郎织女研究”,而非脱离具体时空的牛郎织女研究,意义就在这里。虽然,我们不好像地方上那样给沂源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之乡”,但它却可以是牛郎织女传说的研究之乡,因为这个传说可以在这个地方具体化、生活化,无论是在历史的层面上,还是在现实的层面上,甚而是在传承与变异的意义上。

    山大的师生们基本上是全方位地搜集了本地的资料:碑刻、族谱、传说、戏曲、宝卷、仪式。这种资料搜集的路子本身就已经超越了过去民间文学研究的框框。我没去过那里做调查,没有什么发言权,但启示还是有的。从五卷本提供的资料中,我至少看到两点:一是同一语境下的不同话语,二是不同历史时段下的不同建构。

    这里最早的碑刻是北宋元丰四年的。碑上题写的地名是沂州沂水县积善乡西李上保(《沂源民俗》上说唐宋时期沂水县属莒州,看来不确),这个保应该是王安石实行保甲法的产物。碑文中出现的另一个地名是刁村,总之没有牛郎官庄这个名称。宋代没有这个村庄的名称也好理解,但在金代和明代的碑刻中也没有出现过牛郎官庄!难道本村民国《沂水孙氏宗谱略》中记载祖先明末迁到牛郎官庄的说法不实吗?更离奇的是,在清代的碑刻中,有附近的各个村庄名称,却基本不见牛郎官庄的名称,只有清末光绪二十一年的一通碑刻碑阴题名之最后,出现了“牛郎”!

    道理何在呢?虽然我们不知道这个村名何时出现——也许不会很早——但显然没有理由怀疑它自清代以来的存在,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织女洞及其附属寺庙主要并不是与牛郎官庄存在联系,而是更大范围的村落的祭祀场所。

    明代的碑文中说,根据志书,唐代人听山洞里的滴水声很像织布机的轧轧声,于是命名其为织女洞。这个说法其实很简朴自然,没有那些很传奇的说法。但北宋的碑文中还看不到织女传说的痕迹。文字很像魏晋隋唐时期的造像记,为“大宋天子”、“赵王”祈福,为天下祈福,还有“众生垢重,何人无罪,何者无愆”这类佛教观念。此外,主事者分别为都维那、维那等,说明立碑者均为佛社。金贞
发表于 2008-7-31 23:32:20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稷下学人 于 2008-7-31 22:51 写道:
大家来看:赵世瑜挑出的刺!


没话说与找话说:牛郎织女传说与人文研究的范式转换

作者:赵世瑜

来源:打枣竿儿的BLOG或老赵讲古(2008-07-29 00:13:08)

标签:人文/历史  
    过去人们常说库
发表于 2008-8-12 09:07:4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丛书出版迎七夕

  2008年07月30日 01:12  新浪读书

  七夕前夕,《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丛书首发式在北京举行。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的这一丛书为即将举办的北京奥运会献上了一份文化厚礼。

  牛郎织女传说,是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山东省沂源县“牛郎织女传说”历史久远,境内现存全国唯一一处与实地实景相对应的并存有古建筑遗址的珍稀景观,完美演绎了“在天成像,在地成形”的奇观,是“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的核心传播地。沂源“牛郎织女传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国民俗学会在沂源成立了“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

  为发掘和传承“牛郎织女传说”这一文化瑰宝,沂源县十分重视牛郎织女传说的搜集、挖掘和整理,制定出了长远的规划,建设了“牛郎织女仙境民俗馆”和爱情文化特色村,举办了全国首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同时,加大对牛郎织女传说文化古迹的修复力度,让牛郎织女传说和具体的自然山水、村落姓氏相结合,使其发展成为一个附着于沂源县具体山川古迹的解释性传说。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丛书共五卷本,由叶涛等主编。该丛书以“牛郎织女传说”为纲,系统地梳理了“牛郎织女传说”的文献史料、传说作品和研究成果,为“牛郎织女传说”的深入研究与未来开发提供学术支持,对于促进我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丛书的出版发行,填补了我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的空白,并进一步确立了沂源县作为“牛郎织女传说”传承与研究的国家中心地位。

  文化部领导及来自海峡两岸的60余名研究民俗学民间文学的著名学者出席首发式,并对沂源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进行深入研讨。

  据了解,进一步做好“牛郎织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沂源县县委、县政府与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研究中心正在筹划“牛郎织女·七夕”文化旅游节、“‘探秘牛郎织女,相约山东沂源’情诗大赛”等活动。
 楼主| 发表于 2008-7-30 15: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国牛郎织女传说》首发式暨全国第二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由中国民俗学会、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山东省沂源县人民政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牛郎织女传说》首发式暨全国第二届牛郎织女传说学术研讨会”,7月28日在北京召开。
五卷本《中国牛郎织女传说》由国内民间文化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担任学术顾问,我国民间文化研究领域中的知名中青年学者参与编纂,叶涛、韩国祥担任总主编。这是迄今为止最为全面地对中国牛郎织女传说进行系统整理与研究的重要著述,该书的出版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对于促进我国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与保护具有典范意义。
该书的“研究卷”呈现了牛郎织女传说研究的发展脉络以及标志性成果;“民间文学卷”和“俗文学卷”呈现了牛郎织女的各种口头和民间的书面流传版本;“图像卷”图文并茂地展现了牛郎织女以图像的形式流传情况;沂源是牛郎织女传说的重要流传地,“沂源卷”是关于牛郎织女在沂河流域地方化活态流传的
首发式和研讨会会场.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2 21:4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