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329|回复: 0

关于钟敬文主编六卷本《中国民俗史》评介文章(光明日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7 10: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钟敬文主编6卷本《中国民俗史》评介



于宏雷 发布时间: 2008-08-03 08:12 来源:光明日报(史学版)

  古老的华夏文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完整地保留下来且历久而弥新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而愈发充满生机和活力?显而易见,要归因于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国文化。而在中国文化的传承中,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文化与社会观念深层内涵的表现。透过种种鲜活的 民俗事象,后人可以深切地体味到历史文化的积淀。因此,民俗的研究历来受到学术界的重视。不久前,一部合计380万字的巨著——由著名民俗学家钟敬文先生主编的《中国民俗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了,这堪称一件学界盛事。钟敬文先生生前把本书的撰写比作“文化长城”,并自豪地说“这套书出来了,就是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宝贝。”
  该书作者认为,中国民俗演进的基本轨迹和特征是:民俗始于先秦,并以婚俗、葬俗、人生礼俗等为大宗。在战国中期以前,社会上鲜有独立于氏族之外的“民”,那时的“民俗”实即“族俗”。从春秋战国几百年战乱到秦王朝建立,期间的民族大融合也促成了民间习俗的融合,少数民族的民俗点点滴滴渗入中原民族民俗文化的血脉中。汉代是中国传统民俗的定型期。我国许多典型的民俗文化,如“传统节日”及婚、丧、嫁、娶的礼仪风俗,都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到了隋唐,政治经济文化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给民俗文化注入了新鲜血液。广泛吸收外来文化,多种宗教信仰兼容并蓄,使民俗文化呈现出多样性、包容性,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聚力与亲和力。宋辽金元时期的民俗具有强烈的多元化特征,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有别于其他地区和民族的独特民俗,它们既相互融合又相对独立,并呈现出很强的区域性特征。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期,继承、发展和创新是其主要特征。到了明清时期,社会生活中的民俗元素特别活跃,人们对世俗生活空前重视,无论是庄严的祭典,还是寻常的儿童娱乐,都以世俗的需要为基本前提。在这一时期内,民俗仪式非常丰富,民俗信仰与民众生活深入结合,城市民俗生活娱乐性尤为突出,中西对接、古今杂陈构成了鲜明的时代特性。民国民俗则呈现出强劲的改良和变革态势。随着西方文明和生活观念的不断涌入,传统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遭到从未有过的挑战,尤其是那些不合时宜的风俗事象,被无情地抛弃。随着社会的进步,西俗东渐使这一时期的民俗染上了鲜明的时代特色,一方面无情地革除残害人性的封建陋俗,另一方面大量吸收国外习尚,从而呈现出洋化、尚奢、重商和发展不均衡的特征。
  从全书的内容看,这部巨著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多视角、全方位阐述了各个历史时期内各民族的文化特色、民俗特点以及彼此间的相互碰撞与交融,并对各类民俗事象进行了较为深入细致的描述与阐释。二是在体系方面有所突破。钟敬文先生生前不仅强调对一般民俗事象的历史描述,还提倡再现民众精神和物质生活史。与同类专著相比,该书增加了民间工艺、民间歌舞戏曲与艺术等内容,这就弥补了一般民俗史研究者认识和知识方面的不足。三是图文比照、相得益彰。以往的学术专著大都是文字,对图片的要求可有可无。该书则精选了大量珍贵的图片资料,使人耳目一新,给人以历史的现实感,让读者看到了文字难以准确描述出的“庐山真面目”,从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中国民俗的特点。四是不拘泥于民俗中的口耳相传,注重让材料说话,尤其是引用了不少新近考古发掘的材料,如马王堆汉墓帛书、郭店楚墓竹简、密县打虎亭汉墓的出土文献等。总而言之,这是一部涵盖我国各民族习俗特性且具原创价值的学术专著。它为中国的民俗史、中国的传统文化打上自己的烙印。它可以让读者穿越时空,进入到那尘封已久的时代,从而真切地了解、体味中国民俗的精深和奥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8:2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