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878|回复: 1

匪看奥运之:奥运会,这一场国际大庙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8 13:01:2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意。
 楼主| 发表于 2008-8-8 13:0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奥运会,这一场国际大庙会

北京奥运会的开场锣鼓就要敲响。提起奥运会,人们首先想起来的肯定是竞技场上的厮杀、看台上的呐喊、胜利者的狂喜、失败者的沮丧、金光闪闪的奖牌、奏响的国歌和上升的国旗、诸雄逐鹿的奖牌榜……,在一般人心目中,奥运会或许只是四年一度的全球体育赛事。其实,奥运会从来就不是单纯的体育赛事,奥运会比赛的也不仅仅是体育,奥运会从来就是一场多姿多彩的文化庆典,一场活灵活现的公共仪式,它与生俱来就具有浓厚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奥运会在古希腊,其实就相当于中国古代的庙会。
古希腊的体育赛会的会期就像古代中国庙会的会期,是根据诸神的生日或者庆典日期而确定的,而比赛的场地总在神庙或者祭坛的所在地附近。就像中国的神喜欢看戏,诗人品达说:希腊的神喜欢竞技(其实古希腊的神也喜欢看戏,比如说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由于希腊神灵众多,因此,希腊世界定期举行的赛会原本不止奥林匹克运动会一家,除了全希腊的奥运会,在不同的城邦、在不同的节日上、针对不同的神明,还有献给太阳神阿波罗的庇底亚运动会、献给海神波塞冬的地峡运动会和献给雷电之神宙斯的尼米亚运动会等不同赛会,而奥林匹克运动会声势最是浩大,因为它是献给奥林匹亚众神全体的。按照常例,赛会的第一天举行祭神活动(相当于现代奥运会的开幕式),第二天才开始举行比赛。现代奥运会的圣火传递仪式最初也是一种宗教活动,取自神庙的火种,被视为神的象征。比赛夺冠的优胜者则被敬若神明,被希腊人视为“与神最相似的人”。赛会之后,艺术家要给优胜者雕像,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古希腊雕塑艺术有两大主题:神(英雄)和运动员。正由于很多希腊雕像是以健美俊朗的运动员为模特儿的,运动员的造型风格大概也影响了希腊艺术家对于奥林匹亚诸神的想象,因此,流传下来的希腊造像大多都是一身腱子肉的“肌肉男”的形象,最典型的当数那尊著名的《掷铁饼者》,以至于后人会认为古希腊的人和神个顶个都是猛男帅哥。
只是因为历史的机缘凑合,奥运会这种原本仅仅流传在爱琴海岸的地方性的宗教赛会才演变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奥运会在古希腊时期就经历了一个从地方性文化到全希腊文化的发展过程。据传说,最早的奥运会,是希腊的两个城邦国家斯巴达和厄利斯为了巩固同盟关系而举行的。到第三十届奥运会(公元前660年),全希腊大陆的城邦都参加了比赛。到第四十届奥运会(公元前620年),希腊的殖民地居民也可以参加。罗马帝国时期,奥运会照常举行,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拓展,赛会的规模也进一步扩大。罗马人的尚武精神,导致奥运赛会的宗教色彩和民俗色彩逐渐淡化,而体育竞技的性质逐渐强化。1896年,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始举行,最初主要在欧洲,后来参加的国家越来越多,奥运会最终从爱琴海沿岸的一种地方性民俗文化庆典演变成为全世界的体育竞技盛会。奥运会这种源自希腊城邦的地方性民俗文化庆典早期在古希腊的普及和在现代的全球化,都是与殖民运动和强势文化的扩张分不开的。正是古希腊的殖民活动,使奥运会这种地方性的民俗赛会变成泛希腊的赛会,而现代西方的军事、经济和文化殖民又进一步使这种西方人的游戏变成全世界人民的游戏。
其实,把中国传统的社火庙会和古希腊的奥运会比较一下,不难发现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奥运会其实就是古希腊城邦的庙会。中国的社火庙会和古希腊的运动会一样,都是以特定的宗教祭祀活动为中心,都是针对特定的神灵而在神庙空间中展开的,在古希腊,这个神可能是某个城邦的保护神,而在中国,则可能是土地(社神)、城隍、龙王、关公等,其实也是当地社区的保护神,古希腊的运动会和中国的社火庙会都是地方社区聚会狂欢的节日,而地方保护神不过是地方社区借以认同的偶像和象征。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庙会社火和古希腊的运动会一样,除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之外,也要举行丰富多彩的竞技活动,在奥运会是赛跑、射箭、扔铁饼,掷标枪……,在中国的庙会中是舞狮、舞龙、摔跤、拔河、赛马、斗牛、龙舟、骑射、武术、蹴鞠……,正由于中国古代的庆典庙会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竞技活动,所以有时候干脆就被称为迎神赛会。
中国社火赛会和古希腊的奥运赛会在各个方面都如出一辙,但中国的社火赛会却没能像西方的奥运会那样母鸡变凤凰,没有从土里土气的地方性传统民俗活动演变为声势浩大的全球性体育和文化盛会,这不是因为我们的社火不够热闹,也不是因为我们的赛会不够激烈,更不是因为我们的天神地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1 15:22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