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600|回复: 0

【推荐】藏族的几种葬礼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7 17:07: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水葬)



在盛行水葬的地方,出殡通常是天亮之前,由职业水葬师背至河边,进行水葬。?

    水葬时将尸体坠以石块,投入洪流之中。也有的将尸体节节肢解,投入江河。这些地方的水葬场比较固定,多在水势呈海螺纹漩状的河段进行,其中既含有右旋海螺的吉祥象征,又有实用价值(这种河段水深流急,很快吞没尸体于底层)。水葬完结后,肢解用的砍刀连同带来的物品、捆尸体的腰带等,都得一并抛入水葬场的河中,不允许带回家,也不能馈赠给别人。水葬多见于儿童。在玉树,水葬时除了襁褓婴儿不再人为地使“坐化”,死后即葬外,其他幼儿死后,尸体要像大人一样,捆绑固定成“坐化”姿态。停尸时间也按僧人卜算而定。同时,家人还要在孩子的眉心、手掌和脚掌上,用红色颜料画出三个红点、圆圈、日月图案或“※”形图案。尤其对不满周岁的孩子,普遍要举行这种仪式。之所以要用这种仪式,可能是藏族审美情趣在起作用。按古老的说法,红色代表火焰,表示威严和悍凶,可起到禳灾避邪的作用,也有利于庇护亡魂不受干扰地走向中阴,早日投胎转世。这就使父母在死亡子女头上点红点,表达这种愿望。?

出葬这天,由亲人将其抱到河边,按照僧人卜算的葬地,在河边浅水处清理出一片地方,经僧人诵经超度后,去掉裹尸布,把尸体放进水里,然后选取洁净的小石块,将尸体严严实实地垒砌起来。尸体垒砌好了后,由僧人或死者亲戚中的一位长辈,在一根反搓的白羊毛绳两端,各绑一白色石块,一端固定在死者的头顶部位,然后拉起另一端,缓缓地逆流而上。这条白羊毛绳,通常有十多米长。拉绳的人一边往上游拉,一边将绳子逐渐淹没于水中,淹到绳子末端,人即弃绳出水。水葬仪式也就到此结束了。?

为了表示悼念,也为了作标记,有的还在水葬地对准的一河两岸,各竖一木杆,将一条白羊毛绳固定在上,使其高悬在河面。?

为孩儿举行水葬的全过程中,孩子的家人都得自行回避,在附近隐蔽躲起来,或在远距离煨桑点火,默默诵经祈祷。?

为什么对夭亡的儿童大多实行水葬呢?按民间传统的说法,孩子们生性脆弱胆小,害怕火焰和猛禽恶兽,喜欢绵柔光滑的流水,平时喜欢玩水。通过水路可使其不受惊恐地走进轮回之路。而用白毛绳逆水拽拉,是为了探索顺畅的水路,不致使孩童玩水而迷糊方向,故用白毛绳牵引水路方向。??

对那些没有亲人的鳏寡孤独或流浪漂泊者,如乞丐、打短工、江湖艺人等、水葬仪式则简单得多,仅仅是作为一种善业而已。?

对这些人,村落里的人通常只将死者的衣服脱光,抛入河中便算了事。当然也有好心肠且勤于善业的农牧民,如果由他们操作,则将死者固定成“坐化”姿势,举行一番祭奠超度,然后抬到河水交汇的三岔口一带,选个高耸峭立的河岸悬崖,给死者身上绑一块重三、四十斤的石头,从悬崖上抛入河中。经观察未见尸体浮上河面,便可以离开。一些心地善良的老妇,在男人们离开现场后,还会来到水葬河岸,手摇嘛呢经轮,口诵超度经文,为死者祈祷半天,表表自己的心意。?

为死者绑上石头,并不是一种惩罚行为,更不是贬低,而是不让尸体漂浮上岸,为野兽所食,也不致污染整个河流。藏人的仁慈怜悯和利他意识在水葬中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其他地区,如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内,实行水葬的主要是居住在江河边的农牧民。其他地区水葬的则是除儿童外,主要是一些乞丐及地位十分低下者。?

阿坝州的水葬程序大致是这样:水葬时,将尸体曲膝圈身“坐化”后装入“灵轿”(或叫龛棺),抬到两河交汇急流之处,打碎龛棺将尸体投进河流中。有的将尸体节节肢解,再投入洪流中。还有的用白布裹尸,把整尸抛进江中。水葬完毕,送葬者要在岸上插一杆印有经文的幡旗,表示对死者的祭奠,祈盼早日灵肉分离,生命轮回。?

在甘孜州的部分地区,水葬较普遍且有各自的特色。如甘孜州雅江县的日依一带,当人死后,马上要在死者的腰脊上砍一刀,然后头脚相选捆好,头脚朝上地放入背兜之中,口上挂一块黑布,当天被人背去丢入河中。死者家属在大门口挂个嘛呢旗,葬仪就这样简单明了地结束了。?

巴塘县的中咱、波密、亚日贡、昌波等地,人死后则捆成胎儿状,再用衣服裹尸,或用白布裹尸,然后把尸体搁在背兜里背到河边,埋在浅水处。有的连同背兜埋在浅水处,并用石块压好,再围以剌芭,以防野兽啃尸。?

出殡的时间也有差异。?

有的地方上午死下午葬。有的则停尸三日,请僧人诵经超度。出殡时辰晚上天大黑或者清晨天未亮。去出殡的人数也不一样。有的是由死者两位亲友或亲人,把装有尸体的尖底背兜背至河边水葬。而有的地方,则是由十多个小伙子轮换将死者背到几十里山路外,水葬于金沙江中。??

金沙江沿岸的水葬葬俗有着自己的浓厚乡土气息。有一种葬法是将尸体捆在一块长条石上,数人举起投入河流中。还有一种是先在河中的大石头下掏一个大洞,再将捆成一团的尸体塞进石洞之中,用大石堵住洞口。上述两种葬法的区别在于年岁。前者用于年轻死者,后者多用于老年死者。?

肢解尸体时,个别地区还有这样的习俗:肢解尸体时不能沾铁器,得用加工后的木刀,或者石斧。有的肢解为五大块,有的弄成碎块,便于河中鱼虾吞食。?

在藏人的观念中,认为水葬的成年人不仅可以洗去身上的晦气、邪气,还有着以身施舍“鱼獭”、赎罪去孽等功德。??

江河湖边打渔捱日的渔夫水葬,则表达着死者报偿鱼类,以身还德的用意。??

水葬场地的选择是严格的,也是基本趋于一致的。藏人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很强烈,体现出利他舍己的博大胸怀和慈悲终生的思想观念。场地一定要请活佛和高僧卜算卦定。而活佛和高僧根据有关佛经风水原理,实地勘探后才会卜定。一般原则是远离居民饮水水源;远离生活用水区域;远离居民村落和视野内。在水流湍急、两河交汇、水深拐弯、鱼类众多之处。抛尸时,还要捆上石头让其固定在河底不变位置,一来使鱼类吞食方便,二来不让尸体漂浮,免得污染下游。?

    在地广人稀的青藏高原,在逐水草而居,又以泉水为饮用水源的藏区,特殊的生存环境孕育了特殊的水葬习俗。水葬体现了藏民族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社会文明和道德意识。客观上起到了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                                                                                       (土葬)?



    在藏区东部不少地区,有着土葬的传统。即使火葬后,骨灰仍将土葬,堆起土墓,如马尔康的松岗地区,青海东部的角苍农区等。?

土葬在藏区由来已久。近些年青藏高原考古开掘的许多墓葬都证明了这一点。我们可以推断,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曾经为自己设计了好几种“归宿”方法,土葬便是其中一个。

但在某些地区,土葬又视为一种低贱的葬俗而受到贬低,如西藏山南地区,人们视土葬为最坏的一种葬俗。土葬的对象一般是患有恶性传染病的人,如麻疯、梅毒、炭疽病患者。还有夏季死亡的人。在当地人看来,对他们实行土葬,一来是为了防止恶病流传;二来怕违犯“夏季公约”,得罪神灵。山南地区土葬的阶层是贫困人家。?

好些地方都认为:患了麻疯病、鼠疫等恶行传染病而死亡的人,如果实行天葬或水葬,则容易把病源传播开去。如果火葬,则秽气四散熏天,会冲撞神灵,因此只能土葬把尸体埋入地下,与社会隔绝。这样做对死者生者都有好处。这是一种舍己利他,恩泽众生的做法,折射了藏人精神境界中闪光流彩之点。?

意大利藏学教授杜齐先生廿世纪初于西藏阿里,发现了以巨石排列堆砌为象征的陵墓。这些具有内涵意义的巨大石堆都位于山上和山口上,众多立石很有规律,上面还覆盖有板石及鹅卵石。藏学家们认为:这种设计可能是一种通过石头来划分保护的圣地或者是墓地。圆圈中央成堆耸立的石头可能是墓地的标记,标明墓穴的位置以便周期性地举行葬礼仪式。?

另外,在西藏西部的岗底斯山一带,杜齐教授还发现了用石头环绕成的椭圆形墓葬。而法国早期藏学家弗兰克在拉达克的列城发现了“它们以石板为盖”,“墓的内部用未加工的石头砌成墙”的墓地。每一座墓中都出土了许多头盖骨,3至20个不等。?

廿世纪四十年代,意大利人奥夫施莱特和法国人哈雷,在拉萨以东5英里的辛多山嘴发现16座墓葬地。辛多山嘴位于济曲(拉萨河)河一岸,附近有一条通往藏东和藏北的大道。?

墓地由石墙和石塘组成。墙长15英尺,石塘长20英尺,都是用3英寸大小、未经修饰的石头砌的。出土的文物有人骨和陶片。另外,他们还发现了一座洞穴墓,是在风化的花岗岩中开凿的。穴呈横穴状,入口处掩有两块石板。穴内出土了人骨架两具。?

16座墓中,还有竖穴墓。墓具是用石板或砾石筑成的棺。此外还发现一具瓮棺,内有小孩骨架一具。?

辛多山嘴的墓葬葬式有屈肢葬、二次葬、双人合葬。陪葬品有动物、石器、木器、陶器和铁器等。?

从上面考古开掘,我们可以认定,藏区社会在新石器时代,葬俗以土葬为主,形式上则是石棺葬。1986年在位于昌都镇西约4公里的昂曲河(澜沧江主要河流之一)北岸第一阶地面小恩达村附近开掘出的墓地里,发现的石棺葬法,初步测定距今约有4000年。?

到了封建农奴制初期的吐蕃社会,土葬风气愈加普遍,上至国王赞普,下至平民百姓,从边境僻壤到政治文化中心,都崇尚或推行土葬。在西藏山南穷结县城对面的木惹山上,就有着一个从公元七世纪到九世纪历代吐蕃赞普的墓葬群。在山南朗县东嘎村附近的列山上发现一个墓地,规模十分宏大,总面积约81.5万平方米,共有封土墓184座墓。在西藏各地,都发现了不少吐蕃时期的墓地,相当部分是石棺葬。石棺略呈梯形。?

不仅仅是西藏、西康地区,东部藏区也发现了吐蕃时期的墓葬群。廿世纪八十年代,青海省考古工作者在青海境内发现了吐蕃时期的墓地两处,一个在都兰县热水,一个在化隆县上半主洼。大型墓都有巨大的梯形封土,祭祀坑等。而小型墓墓坑则以石块垒砌,梯形墓穴,随葬品较少。?

从考古发现的遗址、墓地,我们可以得出充足的结论:即土葬在藏区由来已久,具有很漫长的历史。至于土葬何时衰落,天葬又如何成为风尚,而到赞普时代的中期,土葬又为何风靡一时?我们可以从历史中找到答案。?

第八世赞普止贡赞普在与大臣洛昂达孜比武中中箭身亡,洛昂达孜篡位。止贡赞普的尸体被装入铜边的棺木,抛进雅鲁藏布江中(或许在这之前,藏区对暴卒、凶杀等非正常死亡的人就实施水葬,以冲邪气)。止贡赞普由于在大庭广众中当场死亡,从而使“攀援天绳,逝归天界”的神话难圆其说了,只能说天绳已断,以后的赞普无法再走前王的归宿之路了。?

以后数年,止贡赞普的遗腹子茹拉杰杀死洛昂达孜,找回父王尸体,但由于天绳已断,其父无法回归天界,其子只好修建王陵埋葬父尸。《汉藏史集》中称这是“吐蕃最早修建的陵墓”。藏人正式的土葬很可能是从这开始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当然,在这之前,据考古发现,青藏高原就有土葬的葬俗,但赞普的土葬,使这一葬俗规范化、风尚化,形成了规模,揉合进了人为的文化属性。?

    吐蕃王国在“天赤七王”之后,又经过了中勒六王(阿雪勒、德雪勒、提雪勒、古茹勒、仲谢勒)、地德八王(萨南僧德、德楚南雄、塞诺南德、塞诺布德、德诺南、德诺布、德结布、德珍赞)、下赞三王(结多日隆赞、赤赞南、赤扎帮赞)等,人们对自然界又有了新的认识,“万物有灵”观已经远远解释不了自然和社会现象,神的意识开始滋生、蔓延,占据了人们的头脑。但王权的发展,在葬俗形式上压倒了神权,遂使土葬进入全新阶段。                             (天葬)                                                                                                                                                                                                   一位在藏区生活过的朋友曾鄙夷地说:内地人对天葬的好奇,就象外国人感兴趣于中国旧时女人的裹脚。的确,内地真正了解天葬的人并不多。
     天葬是一种独特的葬礼形式,主要是人死后放在天葬台上,任由天上的苍鹰衔走身上的肉,让死者的灵魂随着“神鹰”在天空飞翔!   
     在藏区很多地方今天仍采用天葬的形式,特别是色达县,每天都有逝者的肉体被无数只灰褐色的秃鹫凌卸为碎片,啄食干净,在世间化为乌有。
     世间自从有了万物,也就有了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演绎着他的悲欢离合……在藏区流传着这样的一个故事。
    在万年雪山脚下,住着一家人,母子俩相依为命。儿子叫白玛泽仁,自幼喜欢打猎。寒来暑往,白玛练就了一门打猎的好手艺,只要他上山,就是大雪覆盖,鸟声绝迹,也不会空着手回家。在他的猎枪下不知牺牲了多少生灵。阿妈是念佛之人,多次劝告白玛,并讲了很多关于佛法中命债的轮回痛苦,可白玛还是无法理解阿妈的苦心,对于这么多无辜的生命,阿妈只能早晚念佛祈求菩萨的宽恕。
看着儿子一次次地从山上背回猎物,为了让儿子不在打猎,阿妈特地为儿子说了一门亲事。姑娘是从小与白玛青梅竹马的央金。央金容貌美丽,心地善良,就好像黎明的第一缕阳光照在草原上一样。白玛成亲后在家呆了一些日子,就开始手痒痒了,心里老惦记着山上的猎物和心爱的猎枪。终于,白玛还是忍耐不住,给阿妈和央金辞行上山。
     白玛上山后如鱼得水,看见猎物的脚印和粪便就象闻到了猎物的气息一样,一股热血涌上心头。梅花鹿、野猪、麂子、獐子等等,在凶悍的猎物也从未逃出白玛的抢口。除了自己享用的,白玛还留了一部分给央金和阿妈带回去。
有一次打猎回来的白玛乐滋滋的,别提多爽快。白玛离开家有多少天阿妈在菩萨面前忏悔多少天,看着满载而归的的儿子,阿妈没有喜悦,只有闭上双眼默默念佛。
    摸着猎物带血的毛皮,阿妈似乎感觉到它们得心跳,不禁流出眼泪。阻止儿子打猎是她的心愿,可惜连央金也留不住白玛的心。阿妈再也无法忍受儿子的行为,她愿用儿子的生命来换取那些生灵的安宁。于是阿妈策划了一个惩罚儿子的办法,他在儿子睡觉的藏床上安放了无数根铁钉,然后在上面普毫毛毡,等着儿子受刑。阿妈流泪了,她是不忍心的,可是为了无辜的生灵免受灾难,她愿舍去这个儿子。
    吃完酒肉,白玛用袖子察了察贪婪的嘴,就去睡觉。刚一躺下满身就如同千万把尖刀刺在身上一样疼痛,他没有挣扎,他明白这是阿妈在替那些死在他抢下的生灵在惩罚自己。漫漫长夜白玛忍着疼痛一声不吭,妈妈的用心良苦儿子深深地体会到了。此时此刻,白玛心里想到的、眼前看到的全是那些死于非命的猎物在临死前的种种挣扎。白玛忍着剧痛盼望着天快亮起来,可他分明感觉到自己的眼睛在流血,白玛想借央金的眼睛看看天亮没有,就强忍着疼痛装着没事的样子唱到:善良美丽的爱妻央金啊,看看屋顶上的星星回去了没有,听听家里大公鸡打鸣没有,巴绒土司家的大门开没有。
    央金的声音很快就从隔壁传来:不知白天黑夜的野人啊,你不晓得自己看看窗外,漫天的星星还在闪耀,我们家的大公鸡还在做梦,巴绒土司家的门也紧闭着。
    白玛失望地再一次流出了眼泪,还一阵过去了,白玛又勉强的振作起来继续唱到:勤劳贤惠的爱妻央金啊,你的野人又想上山了,你快看看星星还在闪耀吗?公鸡有没有打鸣啊,巴绒土司家的们一定开了吧。
    央金用银铃般的嗓子唱到:勇敢的野人阿哥啊,天空的星星已经收工,我家的大公鸡已经叫三遍,巴绒土司家的门口已有仆人进出,你快起来吧。
    白玛听后继续唱到:央金啦请再次为我烧锅敬茶吧,第一道茶敬圣灵,二道茶为我满上,最后一道茶请喂我的牲口吧。
     央金很快完成了一切。白玛艰难地坐起来,身下的毛毡已被血沁湿了。白玛喝完央金到的第二道茶,牵着马悄悄地离去。
    白玛离开家以后直奔自己打猎曾经住过的山洞,等待着生灵的处罚。第一天,白玛盘腿打坐、双手合十、紧闭双眼。猴子来了,见白玛有悔悟之心,便为白玛端来泉水,白玛喝完水后继续打坐;第二天,白玛依旧诚心念佛。乌鸦飞来,为白玛衔来一块肉,白玛感激地说:“乌鸦你留着吃吧,我是再不能吃肉了,我的前半辈子就是因为吃肉,才落到阿妈惩罚我的地步。”三天、四天……数天过去了,老鹰知道白玛的事以后,飞来看望白玛,此时的白玛已经死了。白玛是死在忏悔中的。老鹰为了让死在忏悔中的身躯和灵魂不至于让虫子糟蹋,就俯下身子用坚硬的嘴壳把白玛衔到那块最干净的雪山顶峰上,与同伴们一起把白玛一块一块吃掉。就这样,白玛干干净净的死去,没有一块骨头给虫子留下。这或许是白玛没有想到,或许是阿妈所希望的。
     老鹰盘旋在空中,栖息在雪山,每一处都是那么干净,那么纯洁。从此,藏族的祭祀活动中又多了一种叫天葬的仪式。
    凡是路过塔公草原的人,都会看到不远处有一个天葬台。天葬仍在继续      (塔葬)       灵塔分为两类:肉身塔、骨灰塔。一般都装饰得华丽堂皇,珍宝堆砌。不但镂刻有各种花纹图案,而且大都镶嵌有珍珠、玛瑙、珊瑚、松耳石等。以藏传佛教灵塔之最——布达拉红宫中五世达赖灵塔为例,塔高14.85米,塔身为金皮包裹、珠玉镶嵌。仅包金就耗费黄金近11万余两。十三世达赖喇嘛的灵塔高14.85米,塔身用590公斤的纯金皮包裹,镶嵌大量钻石、珍珠、珊瑚、松耳石、玛瑙等名贵珠宝,各种宝石相当黄金价的10倍以上。?

为五世达赖修建的灵塔殿规模壮观宏大,气派雄伟。殿的宽度有24柱(每柱面积约25平方米)。其中主柱有四根,每柱是六尺两肘(一尺等于1.74米,一肘等于46厘米)。灵殿有三层楼高,中央修筑有五世达赖包金的灵塔。塔身上镶嵌有各种宝石。据《五世达赖喇嘛灵塔移交清册》记载:灵塔上的宝石种类有各种珍珠、玛瑙、绿松石、金刚钻、蓝宝石、绿宝石、红宝石、帝青宝、珊瑚、水晶、彩色镜、宝不帽、右旋海螺等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塔瓶下方嵌有一串海泥沙制朝珠,是清顺治皇帝赠给五世达赖的珍宝。这颗珍珠比两个大拇指还大,长在大象脑壳内,是稀世之宝。?

其他镶嵌的宝石计有杏核、蚕豆大小的各种珍珠4,322颗;各种绿松石129颗,内地及其他地域所产红宝石562颗;各种珊瑚7,232颗;各种玛瑙和羊脂玉盘700个,青金石 3,935颗,各种松耳石和彩色镜360个;各种禽兽形态晶石183个,真是极尽豪华,富丽之极。

在灵塔殿里,还有艺术价值极高,史料价值也难得的壁画艺术和围幔艺术,它们使灵塔锦上添花,显得更加庄重神圣。?

藏传佛教六大宗主寺的拉卜楞寺内,历世嘉木样的骨灰塔也陈列于大经堂内侧的祀殿内。其规模虽不及达赖、班禅的灵塔,但也华丽精巧,最高的达三米多,用银皮包裹,上面捶雕各种花纹图案,镶嵌有各种珍贵宝石,技巧别具匠心。(火葬 )   作为人类葬礼中的一种先进形式,藏区是火葬发祥地之一。火葬在藏区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是藏民族本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对人类丧葬文化的贡献。火葬为什么能在藏区出现并形成一定的气候呢??

正如前面简单提到的,首先是对火的崇拜。?

人类在启蒙阶段,都有过对火的崇拜,为什么藏族的火崇拜情结经久不衰,并把火崇拜引用到了葬俗上呢?这与藏民族生存的地理环境直接有关。?

藏民族居住的青藏高原是一片高寒大地,平均海拨在3500米以上,几乎不存在绝对的无霜期。冬春漫长至八个月左右,气温大多在零下十几至二、三十度。在这样一个严酷的生存环境中,人类对火的依赖性之强是可想而知的。唯有火,能帮助他们驱散寒冷,带来热力;唯有火,能帮助他们逐走漫长黑夜,带来光明和信心;也唯有火,能帮助他们吓走野狼恶兽,保护人体和牲畜的安全。火与藏人的生存紧密连在了一起,唇齿相依、生死与共,成了无法分割的生活整体。?

藏人对火的体会最深,依赖最强。?

藏人对火的威力也感受最深,观察最细。?

当人类从蒙昧时期走进野蛮时期,进入史前文化阶段时,人类的认识能力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万物有灵”观念占据了人们的头脑。居住在青藏高原上的先民们,在从事以畜牧业生产为主的活动中,对“万物有灵”的感性了解更是深刻具体。他们从草枯草荣,河涨河冻,动物冬眠复苏,牲畜冬瘦夏肥等等自然现象中感到“神”“形”关系的微妙。认为“神”是永久的,“形”是暂时的、变化的,从而引发出万物有灵的观念。“万物有灵”的观念引伸到人类自身,则灵魂是永存的,肉体是暂时的,死亡则标志着肉体的结束,灵魂将转移到其他肉体上去。?

如何使灵肉顺利分离,使灵魂不惦记旧的肉体,能迅捷地转移呢?藏人的先民选择了神圣的火来完成这一历史使命,他们绝对相信火能彻底帮助自己圆满灵肉分离的夙愿。火真地帮助藏人圆了这个梦。经过火的烧化,整个肉体消失了原来的形态,只剩下一堆无法辨认、没有形象的骨灰,达到了灵肉彻底分离的目的。?

这是藏人实施火葬的认识基础,也是其采取火葬的价值指导。?

另外,火葬也是所居住的环境条件先天决定的。林区、林农区、河谷农业区,因土地少却具备火化需要的大量木柴而得以实行火葬,能够从远古持续到现在,成为当地唯一的葬俗形式。?

为什么牧区、高山半农半牧区实行火葬的很少呢?难道他们火崇拜的观念不根深蒂固?难道他们“万物有灵”的意识淡薄不已?都不是!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的限制。?

在广袤而植被贫瘠的高山牧场,不仅生长不了高大的乔木,连低矮的灌木林也很难生长,要储备上千斤木柴用作火化燃料,简直难于上青天。既使能备齐如此数额的木柴,作为游牧的牧民,又用什么运输工具驮运这么多的木柴转场游牧呢?对牧人来说,这简直是天方夜谭般的故事,成了无法逾越的难题。火葬也就仅仅成为人们归宿的理想方式,而很难在草原上付诸兑现,扎根下来。?

在草原上,燃料虽然不太缺乏,但充作燃料的只是牛粪、羊粪。而牛粪和羊粪其火力没有木柴强,其火势没有木柴旺,其持续性没有木柴久,无法形成持续不断的集中、猛烈的火焰,无法胜任焚化尸体的重任。而如果以酥油来催助火势,一般人又很难拿出数百斤酥油来当燃料。总不能扼住活人的脖子来打发死人,更不能倾家荡产送葬亡亲,这与藏民族传统的死亡价值观念相违悖,也与亡人的意愿相背离更与佛教的舍己牺牲精神相对立。因此,高原牧场的藏人只能摒弃火葬而实行天葬。实行天葬也是事物发展的必然。?

随着藏传佛教的深入,天葬渐渐深入人心,形成风尚,火葬的功利观念由天葬胜任代替,火葬也就被牧人慢慢淡化。?

火葬在全藏区有一定影响力的另一原因,则是藏传佛教佛僧大德们仿效佛祖及印度火化的葬俗,纷纷执意火化,把火葬清高化、神密化,成为表现一种社会等级的葬俗。随之又有附庸风雅,自视高贵的王公贵族、土官头人大批加入火葬之列,有意无意地排斥了平民阶层,使火葬变成了统治阶层的葬俗,成为上层人士的“专利”,平民只能望而却步,不敢加入。在有的地方,平民若实行火葬,则受到社会的非议和打击。?

藏人自己创造的火葬,就这样由“老天”和“人为”两种原因相互消长,受到限制迟滞,未能全面推广开去。                                                                                                                                                                       (树葬  )            听说四川甘孜洲白玉县的盖玉乡有自己独特的树葬习俗。那么这究竟又是怎样的一种葬法呢?树葬的对象都是年龄在13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树棺的材料一般选的是杉木,也有柏木制作的。凹凸的平面将木板镶好,再用竹钉把四周的位置固定起来。一般情况下都不用圆钉,因为那样的话死者的灵魂就得不到超度(这只是俗语)树葬还有性别之分。男的一般挂在高的位置,女的则选择较底的位置;也有的将尸体火化后装在泥罐里悬挂在杉树上。树葬的地点也是非常有讲究的。1、通常是在十字路口或者是丁字路口。这样的话就意味着有人时常陪伴着亡灵。2、在两河或多河相汇处。河里的水就会像母亲的乳汁一样源源不断的流入亡灵的心田。3、选择的树必须是生长在十字路口或两河交叉的草坝上,而且所选之树也必须是粗壮高大、枝叶茂盛的。这样才能预示人丁兴旺,后继有人。看来我们藏族的葬礼真的有很多种,前面就已经说到过土葬、水葬、天葬、火葬,而今又知道了树葬,可见藏民族的文化习俗真是不同返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1: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