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609|回复: 0

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22 17:24:5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专家:重塑牛郎织女传说 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http://www.cflac.org.cn    2008-08-15    作者:    来源:中国文联网

    8月3日,由中国民协、山西省文联、山西师范大学、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晋中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论坛在太原举行。山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安焕晓、山西省政协副主席李谭生、山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杜学文、山西省文联党组书记宋新柱、中国民协分党组成员吕军,以及卫建国、陈勤建、万建中、姚玉光、陈瑛、亢西民等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论坛。论坛上,专家们就如何深化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社会现实意义,大力促进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建设展开了深入讨论。

    论坛期间,专家学者在和顺牛郎织女文化景区进行了考察采风活动,还观看了由和顺县青年艺术团表演的新编晋剧《鹊桥会》。

    2006年8月,山西省和顺县县委、县政府站在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建设文化强县的高度,将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传说与当地人文民俗整理挖掘列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经由山西省文化、民俗、旅游等部门专家学者多次的实地考察论证,最后得出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就在太行山中段,以天河梁为中心,方圆20公里范围内的晋冀交界处,即山西省和顺县松烟镇牛郎峪、南天池一带的天河山,并首次向外界发布了这里的自然风貌、人文习俗、地名地录、民间口碑与传说故事惊人对应吻合的情形。对此,中国民协又派专家学者到和顺亲自实地考察,于2006年12月13日正式向山西省民协与和顺县人民政府行文,将“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称号授予山西省和顺县。

    现在,山西中汇大地旅游公司投资2.5亿元开发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园区,合山风景区工程正在紧锣密鼓地建造中。与此同时,北京和合公司打造阳曲山生态休闲度假景区、浙江桐庐龙潭风景旅游公司打造太行断裂带姑涯天险风景区开发工程也在同步进行中。

    近年来,和顺县依托太行山自然生态环境独特、文化积淀深厚、具有丰富旅游资源的优势,精心确立了全县“三山一带一文化”的文化旅游开发大格局,继2005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和顺消夏避暑旅游节之后,去年又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节暨第三届消夏避暑旅游节。今年6月7日,和顺县的牛郎织女传说被国务院正式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陈勤建(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神话传说与生态文明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要着眼于“生态文明”的构建。生态文明,它强调人的生活状态,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的和谐及可持续发展为主旨,与周边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是人类社会发展中,对理想生存方式的一种选择,其理念的元素由来已久。

    文明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厚的中华民族,在神州大地的生活实践中,对这一生态文明的观念,早就滋生了自己独特的感悟,山西省和顺县古老优美的牛郎织女传说的形成、内涵及发展,就生动展现了这一生存方式和思想观念的萌芽。中国(和顺)牛郎织女文化论坛的举行,探讨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和合理开发,这对我们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和顺经济的转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的形成,是和顺自然生态文明的形象写照。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最早源于我们远古先民的星辰崇拜。《诗经》等古诗中,已有织女星、牵牛星的说法。这是人间天上,人化自然物的意象驰骋。其根源是以地处太行山腹地和顺的牛郎峪为中心的传说地,这里风光秀丽、空气清新、高山峡谷、与天比高。诚如毛主席一首词所言:“惊回首,离天三尺三。”每当夜晚,天河梁上,星星闪烁,似乎随手可触,独特的自然风物,勾起了人们无穷的遐想:把人间最美好的牛郎织女形象,赋予天上的星星。

    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内涵,是和顺人情社会生态文明的艺术结晶。男耕女织,是中国传统社会生存的主要方式。而在和顺,山地牧牛,至今仍然是当地男性的一种特有的生产手段,牛郎的形象在我们现实的生活中依然随处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女织的功能有所弱化,但是,男女劳作有别,男女婚姻家庭作为社会基本的细胞依然存在。男女的合理分工,建立在真正爱情基础上的婚姻家庭的和美、和顺、和谐,依然是我们当代社会追求的理想境地。

    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的开发,是和顺贯彻党的十七大“生态文明”新理念的实际行动。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和文化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依照文化遗产经济学的理论,在保护基础上,适度的开发,既可以促进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又可以通过开发,植树绿化,回馈生态环境,使对牛郎织女传说的开发成为保护优化生态文明的推动力。

    陈连山(北京大学教授):对牛郎织女传说的保护

    和顺县南天池村周围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于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是一份无上的荣誉,因为和顺拥有了国家级的文化遗产;同时,这也是一份巨大的责任,因为和顺必须使这项遗产完好地保存,并传承下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需要保护,也需要发展,当然也可以加以利用。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定的工作指导方针是:“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根据这个方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做的是保护和抢救。这是第一位的工作,是全部工作的基础。所有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地区应该都做过这项工作,否则就不可能成功进入名录。可是,很多地方只是把保护当做暂时的工作重点。一旦进入名录,各地的工作重点立刻就从保护转移到开发利用。开发利用当然是必要的,地方政府面临改善地方经济和民众生活水平的巨大压力也需要利用文化资源。可是,在开发利用的同时,是否开始忽视了保护工作?不再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了?和顺县今年已经全面展开对于牛郎织女风景区的开发建设工作,工程浩大,规划也很有创见。我们也希望,原来订立的《和顺县人民政府关于保护“牛郎织女”传说起源地的实施方案》中四项保护内容能够得到很好的落实。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是简单地把它放进博物馆,而是要让它得到传承。保护牛郎织女传说,需要让更多的人了解它,接受它。和顺县青年艺术团依据本地传说,编排并在太原上演了新编神话爱情晋剧《鹊桥会》。我观看了首演,基本成功,可喜可贺。我相信,它的上演,能够推动牛郎织女传说的流传。不过,这部戏也存在一个问题——台词中屡次出现“牛郎织女就在和顺”。南天池村周围流传的牛郎织女传说是围绕着民众眼前的自然风景讲述的,听众也是本地人,因此人们不会怀疑那里就是牛郎织女曾经生活的地方。可是,当《鹊桥会》来到省城太原演出的时候,自然风景不见了,观众变化了,观众心中的牛郎织女跟和顺的传说可能大相径庭。把牛郎织女传说改编成晋剧,就是要让传说走出和顺,影响全国,因此,需要放弃原来的一村、一县的狭窄视野。

    和顺县开发牛郎织女风景区计划宏大,也基本围绕当地原有的民间传说和地方风物展开。新建的牛郎庙、织女庙就在原庙附近,而且原庙按计划也原样保存,这些措施都是好的。景区的一个核心是织女从天宫下凡沐浴的天河池。那是牛郎织女一见钟情的浪漫地方,应该学习云南大理蝴蝶泉的建筑风格,古典浪漫。这样才能充分展示牛郎织女传说的浪漫爱情主题。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前所未有的事业,我们都没有经验。在工作中出现一点问题,是很正常的。相信和顺人民一定能够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为中华文化的繁荣作出新的贡献。

    万建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牛郎织女的历史记忆

    山西省和顺县关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具体的历史记忆,成为和顺地方历史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牛郎织女传说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我从六个方面阐述和顺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记忆。

    第一,在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传说更加体现了农耕文化的特色。在农耕民族,男耕女织是中国传说中家庭典型的生活形态和理想化的家庭成员结构模式。男耕田女织布,这样的家庭生活是和顺的,牛郎织女传说反映了和顺人祖祖辈辈对这种家庭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和顺人生活环境的实际情况:和顺处于农耕地区,自古就有养育耕牛的习俗,山坡植被茂密,自然环境为养牛提供了优越条件。另外,南天池周围山梁上曾经桑麻遍野,养蚕与纺织为传统副业。历史上家家户户都会纺线织布。这种生活形态为牛郎织女的传说提供了最基本的传播土壤,也是这一传说能够成为和顺人共同历史记忆的根本保障。

    第二,人仙婚配的传说流传非常广泛,反映了古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尤其是男性,向往能娶位仙女为妻。古人在讲述这一传说时,能够产生讲述的快感。这一讲述的流行同样需要有现实婚姻的事实为基础。据记载,和顺县历史上曾经形成男女婚姻相对自由和宽松的社会风气,这种风气为牛郎织女传说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讲述环境。

    第三,由于牛郎织女传说与农耕生活紧紧相连,围绕此传说必然产生相关的习俗活动。譬如在南天池村,每年七月七,有“看天”的风俗。和顺县境内许多山庄,在七月七这天讲究吃好的,放鞭炮,贴窗花(以牛郎织女图案为主),敲锣打鼓欢庆一番,民间百姓称其为“迎接仙女”或“接织女回老家”。这些与牛郎织女有关的习俗,与传说之间构成了互诠互动的关系。在和顺,牛郎织女的口头叙事与行为叙事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传说为相关习俗提供了意义的支撑,而习俗活动又为传说的传播提供了仪式层面的保障,这就极大地优化了牛郎织女文化的生存环境,说明和顺对牛郎织女传说的集体记忆是立体的,多元形态的。

    第四,传说之所以为传说,就是具有相应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围绕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构成了一个传说圈。就和顺而言,产生了以南天池为轴心,半径2-3公里范围内的传说圈。在和顺县境内,有牛郎峪村、牛郎沟、天河池、牛郎庙和织女庙、南天门、簪峪、天河梁、金牛洞、牛头山、老牛口、饮牛池、牛郎洞、南天池、北天池等。这些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与牛郎织女传说的情节十分吻合。这些也是和顺关于牛郎织女传说历史记忆最有力的事实依据,这些地名记忆与牛郎织女传说深远的关联性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第五,和顺牛郎织女传说另一个独特的地域特征,是此传说与八仙传说的粘合。在抗争王母的过程中,牛郎织女得到了八仙的帮助。据南天池村民王继生讲,原住户有八姓,他认为与“八仙”姓氏相同。在流传过程中,两个传说合二为一,大大扩大了传说的文化含量,也使情节更为复杂。这一情节发展的趋势,是其他地区同一传说所没有的,反映了和顺关于此传说独特的历史记忆,同时也说明和顺牛郎织女传说无可替代的地位。

    第六,和顺人执著于牛郎织女传说的历史记忆,反映了和顺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和对爱情的坚贞观念。七夕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已越来越为更多的年轻人所认同,和顺必将为打造中国人的情人节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牛郎织女传说在和顺广泛流传,据村民王秉毅和王继生讲述,牛郎排行老三,居牛郎峪;其舅名青似海,居南天池村。牛郎与织女相爱得到了舅父的鼓励和帮助。和顺的牛郎织女传说地方特色鲜明,是最有地方特色的牛郎织女传说的“异文”。与和顺共同获得“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称号的山东沂源、河南南阳的传说,都不具有如此突出的地域性特征。

    南天池村民几乎人人都会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祖辈相传,传承不绝。牛郎织女传说一直处于口传的形态,当地人世代建立了牛郎织女完整的知识谱系。传说成为当地真正的集体记忆。牛郎织女传说早已成为和顺的文化标识和文化符号,和顺人祖辈久已构建了比较完备而富有地域特色的知识谱系,在继续打造牛郎织女传说的过程中,和顺无疑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和顺牛郎织女传说的知识状况和叙述状况,是无可比拟的。和顺人已在以实际行动,强化牛郎织女传说的集体记忆;越来越多的人在通过牛郎织女传说认识和顺,和顺必将因牛郎织女传说而名扬海内外。

    李明德(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美丽的传说 不变的主题

    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一个流传广泛、深入人心的传说,是我国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时代发展了,但牛郎织女的传说仍然具有强大的魅力,这种魅力是一种穿越时代的魅力。现在全国都在发展旅游业,具有魅力的文化,无疑是一种资源,如何将资源转化为产品,是我们,特别是和顺县的同志们共同努力的方向。

    只有当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时,文化的传承才会更加有力,文化的传播才会更加广泛。因为资源转化为产品的目的是要接受市场的考验,是要引发更多的人喜欢并愿意消费这种产品。所以,我们讨论的重点既要重视牛郎织女传说与和顺县的渊源,用物质存在证明非物质的存在,同时也要重视非物质文化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时所要涉及的各种因素,以及各种因素背后的理念。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物质文化载体。非物质文化遗产,尽管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但这种存在特别是这种存在的历史,需要科学的解释,从而说明其传承的可靠性。牛郎织女的传说在中国几乎无处不在,谁是源头?众说纷纭。但经过考证,将牛郎织女文化之乡确定在山西省和顺县,就是因为和顺县有物质载体的证明。这种文化,从远古时代传承至今,仍然有着现实的存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旅游需要这些物质载体,旅游的故事需要依托这些物质载体深入地流传下去,才能活灵活现地将牛郎织女文化表现得淋漓尽致。

    牛郎织女文化之乡需要艺术穿透力。艺术文化是直入心灵的文化,牛郎织女文化久远而且深厚。牛郎织女文化尽管十分宝贵,但没有远古和现代之间的艺术桥梁,这种传说是很难转化为生产力的。所以,我们应该动用现代人能够接受的艺术表现形式,来继续传播牛郎织女文化。现代人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要求我们更多地从现代需求出发,从旅游市场出发考虑问题,只有这样牛郎织女文化才能继续走下去、永远走下去。

    牛郎织女文化需要爱情新体验。现代人的爱情体验和古代的爱情体验完全不同,牛郎织女式的爱情在现代社会已经基本不存在了(既然是传说,可能从来就不存在,只是人们对美好爱情的一种梦幻)。现代社会物质生活已经极大的丰富了,精神生活也已经极大的丰富了,人们对爱情的理解,人们对爱情的体验出现了很多新的方式。所以,表现爱情,特别是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主题表现爱情,必须有新的解释,必须有符合现代爱情观的、新的体验方式。

    牛郎织女文化需要旅游市场。当我们讨论如何打造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园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旅游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主题园的生命。所以考虑问题不能仅仅考虑我们想做什么,而且要考虑市场需要什么。有时候主题很好,但产品不一定很好。因此,我们要通过智慧的凝聚,用创意来策划符合市场需求的牛郎织女文化主题园。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

    在步入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在讨论传统。我们发现,在现代化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我们的社会也存在着精神价值层面上的缺憾,这是我们在现代化进程中需要反思的地方。

    从人文学科的角度讲,以前我们对传统的认识有所偏颇。因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不仅包括儒家学说、经史子集、唐诗宋词等值得我们骄傲的璀璨明珠,而且也包括过去不被人们所重视的民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它们同样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这一传统开始得到社会的重视和进一步的解读。

    在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中国各民族的节日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有些节日得到重视,并在今年列为法定节假日。我认为,七夕节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七夕节及牛郎织女的传说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什么是节日?节日是根据天象、物候的变化来决定人事的活动。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农耕大国,中华文明史上的农耕文明辉耀于世。牛郎织女的传说积淀着中国人民农耕文明的记忆。史籍记载,在殷商时代就有了牛耕,汉代的牛耕与铁器的发明相配合,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而妇女的劳动是织布,织布与农耕维持了中华民族的世代生存。所以牛郎织女的传说是中华农耕文明的缩影。这是七夕的传说与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的传说不同的地方。而且,梁祝传说、孟姜女传说、白蛇传的传说并没有凝固为一种节日,这就更加凸显出牛郎织女传说的独特价值所在。

    牛郎织女传说是一个知识体系,也是一个审美体系、道德体系,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人与仙女的爱情故事也诠释了天人相和谐的理念,这一理念在构建现代文明的进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应该得到保护、开发和发扬。

    山西省和顺县的牛郎织女传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符号,在此地传承的,包括牛郎织女传说产生的文化环境——牛郎峪村,包括金牛洞、拴牛石、饮牛池,还有牛郎织女相会的天河池及牛郎织女庙都是牛郎织女传说的物质遗存。这些地理风貌同和顺县的民风民俗以及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一同构成了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文化之乡”的形象,这是山西和顺宝贵的精神财富。和顺县也正是以此为己任,力图在保护民间文化中做出努力,由此,也可看出山西省和顺县对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做的重要贡献。

    宋希仁(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爱情的圣与俗

    牛郎织女婚恋的神话传说,歌颂了民间追求婚恋自由和正义的精神。故事本身质朴清素,却蕴涵着值得永远传承的哲理和伦理意义。

    爱是一种感情的东西,它与理智和欲望相结合而具有人性的真实。爱如果只是感性嗜欲,就会陷入低俗甚至兽行;如果能使三者协调一致,就能升华到淳朴爱情的高尚和圣洁。

    爱情中的圣与俗,并不是互相割裂、对立的:要圣洁就理解为虚幻的神圣,因而否定俗欲;说俗欲就认为毫无圣洁,就是纯粹的感觉。这都是对人性的割裂和扭曲。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精华,在于世俗爱情生活中的忠贞,在于对自由和正义的理想追求,反过来说,他们爱情的忠贞和圣洁的精神,就存在于他们朴实的劳动和生儿育女的俗世生活中。这就是在现实中的理想,在平凡中的不平凡,在世俗中的高尚和圣洁。当然,在人性的显现中,具体的个人由于生活条件和个人性格的差异,可能有所偏颇,或有高低之别,但都不会是只有一面。

    爱情的圣与俗,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一种伦理的精神,即爱的奉献。有种流行说法:“爱情是自私的”。我认为,真正的爱情恰恰相反,是无私的奉献。什么是爱?爱是意识到我和我爱的人的统一,是在对象中肯定自己。真爱是心心相印,亲密无间,成为自觉意志的共同体。真爱是自愿奉献,自我牺牲,可谓作茧自缚,这里不应也不能有自私。因为有一分自私,就会减少一分爱;有十分自私,就会减少十分爱;自私到极端,就是爱的彻底完结。当然,现实生活中的爱情不会那样纯粹,但爱情之理则不能扭曲,否则人类的爱情就会在自私、猜忌、纷争乃至恶斗中趋向混乱和堕落。此外,爱情是排他的,这种排他性并不等于自私。因为它要维护的是爱的权利,是尽到维护家庭共同体的义务。

    我赞成19世纪哲学家黑格尔的说法:“婚姻是具有法的意义的伦理性的爱。”婚姻的核心是爱。但这个爱不是任性,因为它在客观的家庭伦理关系之中。既在关系之中,那就不仅是内在的作茧自缚,而且是外在的关系约束和规定。所以它是伦理关系中的爱与情,而不只是个人孤立的爱与情。因此,维系和调节这种关系就应有相应的法,包括道德之法、法律之法,或者还有宗教和习俗之规。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爱情、婚姻也是一样。古代有古代的规矩,现代有现代的规矩,将来也会有将来的规矩,不过这种规矩不能是牛郎织女所遭遇的那种神规王法,而只能是合乎人道、人伦的法,是人性文明的自律。

    山西和顺是牛郎织女文化之乡,正在致力于这一独特文化的研究、发掘和旅游开发。在宣传和旅游景点的建设方面,我建议可以考虑牛郎织女爱情文化中的这种哲理和伦理的意义,以推进意蕴深远的传统文化和健康的爱情民俗。

    姚玉光(山西师范大学教授):牛郎织女传说的当代传承

    2006年12月,山西省和顺县被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牛郎织女文化之乡”,今年又进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牛郎织女爱情文化园景区、天河山生态观光景区、天然石林景观区和农家乐旅游度假村四大景区的建设正在加紧进行。这对于传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建设山西文化强省,带动和顺乃至晋中、山西的经济发展,都具有推动作用。

    牛郎织女传说具有相当深厚的民族文化根柢。牛实际上是以农耕为主要生产方式的部落——黄帝部落的旗帜、图腾。养蚕、纺织的发明者嫘祖是黄帝的妻子,她来自于炎帝部落,这种炎黄联姻就形成了中华民族的基本成分。在中国历史上,氏族婚姻阶段的炎黄联姻,不仅是政治和军事同盟,更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的融合与交流。

    牛郎织女传说中的牛郎是一个典型的自耕农,农业生产是他最主要的谋生手段,他性格诚实、稳重、憨厚,甚至有几分愚讷,丝毫不沾染商人的机灵、浪漫和多变;织女漂亮、贤惠、能干,更多几分灵巧,丝毫不携带歌伎的妖冶、奢侈和淫荡。牛郎织女的结合,是最符合自耕农理想的天造地设的爱情和婚姻。

    在牛郎织女传说中还贯穿了一种专一爱情的理念。牛郎织女一旦结合,便不离不弃,白头偕老。生活的贫困、兄长的嫉妒、王母的拆分,任何阻力都无法动摇他们相爱的决心,都无法影响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可以说,他们的爱情真正做到了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这种爱情婚姻的形态,体现的正是自耕农的婚恋理念。

    两千年的流传中,牛郎织女传说融入了不同时期的人们的观念意识,但总的来说都是农耕文化背景下的观念意识。今天,在我们已经步入了信息时代的现代化社会中,牛郎织女传说中追求爱情、讲求和谐、主张公平的基本理念并没有过时,而且永远不会过时,因为爱情和婚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这种理念的传承需要的是我们的创造和智慧,需要我们随着时代的步伐,给牛郎织女传说注入符合广大人民意愿的、能够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新的文化内涵,并由此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一,把申请文化遗产与全民参与结合起来。七夕在信息社会中要想跻身强势节庆之林,需要国家级、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块金字招牌,因为它具有号召力;更需要全民的参与,因为它是节庆之所以成为节庆的根本。全民参与包括社会各个阶层,从平民百姓到各级领导都认可并参与到七夕节庆之中来,七夕就真正地成为强势节庆了。

    第二,要对七夕进行准确定位。牛郎织女传说的文化内涵,是在两千年的传承中逐渐积淀的,是当代人对过去历史的一种追述、一种理解、一种解释。今天,如果我们把七夕搞成一个大杂烩,对七夕的当代传承也就失败了一半。一个节日,要想得到全社会的认可,必须找到自己区别于其他节日的内涵,也就是为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我认为,定位为情缘节比较适当。一是情缘包括了爱情和婚姻两个方面,可以把从情窦初开到八旬老伴的人全都囊括进来;二是中国人非常讲究缘分,千年修得同船渡,缘分在爱情和婚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三是与西方的情人节区别开来,又比它的内涵大得多,具有战略优势。

    第三,要开展高瞻远瞩又精心细致的活动设计。信物设计、饮食设计、活动设计等等,都要充分考虑民族特色和年龄特点,考虑到不同身份、不同地域、不同经济状况的人群的心理和能力。在景区建设的进行中,应该首先建立具有山西特色的网站,设计好网站的板块构成和基本内容,确实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使山西的牛郎织女传说步入宣传、发展的快车道。

    陈瑛(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爱情的历史脚步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但它却又是极其复杂的,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从每个人的一生看,爱情不但表现为青少年时代的激情与浪漫,那种一见钟情、如痴如狂、茶饭无心、刻骨铭心的爱,还表现为进入中年以后那种成熟的爱,那种沉浸在柴米油盐、锅碗勺盆、针头线脑、儿女情长,甚至处于悲欢离合的怀念和日常磕磕绊绊的矛盾之中的爱。爱情更表现为老年人那种相濡以沫、相互搀扶、相对无语,却又情意无限的白头厮守的爱。尤其表现为当一方去世之后,另一方对亡者痛彻骨髓的无穷思念和悼念之中的爱,如苏东坡所叹息的“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那样。

    爱情一刻也离不开人类社会,社会发展的每一步,都给爱情烙上了深刻的印记。正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让人类的爱情富有不同的内涵,呈现出不同的阶段:

    在人类文明的肇始阶段,也就是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爱情很少受私有制的干扰,一般比较纯朴而健康。如中国古代《诗经》中,或者古代希腊、罗马神话传说中所记载的那样,人们热烈地追求爱情,歌颂爱情。

    当社会进入了前现代,主要是私有制成熟了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小生产方式,决定了此时的爱情受家族和宗教的压抑,人们重灵魂,贱视肉体;重社会义务,轻视个人的权利与自由。于是出现了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出现了“存理灭欲”的说教和大量的梁祝式的爱情悲剧。也有劳动人民对于真正爱情的向往和追求,如牛郎织女那样对于压制者的抗争。

    现代性的爱情与前现代正好相反,由于受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往往追求和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却又忽视社会责任;重视肉体的愉悦和享受,却轻视甚至否定神圣崇高。到后期时流弊丛生,出现了大量的“多边恋”、“一夜情”、“婚外恋”等等,一系列的畸形爱恋,造成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如家庭离异、单亲家庭、少年犯罪,如此等等。这些情况,引起了许多有识之士的反思,于是出现了对于离婚要有所控制,甚至爱惜保护女贞的呼声。

    真正的后现代爱情,我以为应该是摆脱了私有制和私有观念的束缚,建立在共同理想、热烈而纯正的感情基础之上的男女之情,应该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它既神圣纯洁,又普通平凡。

    认识爱情发展的历史脚步极为重要,它能够使我们耳聪目明,既确定当前我们的爱情方位,认清人类爱情的现存问题,又能够使我们明确人类爱情今后发展的目标和方向。

    今天,我们可以说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牛郎织女家”。此时此刻,我们在山西和顺讨论爱情问题,就是要人们正确认识和珍惜爱情,创造并且发展真正的爱情,这是每个人幸福的需要,也是建立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需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5-1-23 08: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5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