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379|回复: 1

乐山出土11尊彝人佛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27 00:0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乐山出土11尊彝人佛像
http://www.yizuren.com/article.asp?newsid=1018

据消息,乐山地区某建筑公司在修建房屋挖地基时,挖出共11尊彝人石佛像。目前,该彝人石佛像在乐山地区受到严格保护。

原出处:5月9日《凉山日报》  

网友回复:沙马木曲  

内 容:
   因为我是当地人,详细情况是:在乐山市马边彝族自治县建设乡永乐村一座明朝修筑的寺院,名“明王寺”里发现了11尊悬托佛,这11尊佛全悬挂在寺院的屋架上。经专家鉴定,这11尊佛属明朝文物,佛像造型各异,形态栩栩如生,但全部头蓄天菩萨,穿彝人服饰,打赤脚。我们当地人都很疑惑:彝人不信佛,为何有彝人的佛像。
望有识之士赐教!  
http://www.yizuren.com/review.asp?newsid=1018
 楼主| 发表于 2003-7-27 01: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RE:乐山出土11尊彝人佛像


历史上,佛教对彝族毕摩文化也有区域性的渗透,南诏国时期,大量吸收汉族文化,正如《南诏德化碑》所云:“不读非圣之书,常学字人之术”;唐之经、史、医、佛等经书,亦有所供,并邀南诏王室子弟赴成都学习中原文化。贵州毕节和威宁彝区的原始宗教中也包容有一定的佛教成分,如当地毕摩以彝族原始巫术送瘟神,把鬼送到一尊“阿弥陀佛”石像那里,借助佛力的镇压,瘟神就能制驭。是地彝族的“人死三魂”观念也受到佛教轮回转生的影响,其中一魂变为投胎转生之魂,在《指路经》中也有所反映。

毕摩文化对儒、道、佛文化的吸收和改造,与彝族历史上滇、黔土司在提倡毕摩文化的同时,又大力推行来自汉文化的这些有利于其统治需要的观念学说有极大的关系。十四世纪后期,明朝中央政府就在彝区设置儒学,选彝族土官的“子孙弟侄之俊秀者,以教之”。彝族土司非常重视儒学和佛教、道教,致使其在彝区迅速发展。彝族土官并请求派子弟到国子监学习儒学,之后,彝区出现了儒学知识分子。明王朝还在水西(今贵州毕节地区)设置“僧纲司”,建造佛寺,由彝人充当僧侣。历史上局部彝区修造佛寺、设置儒学曾蔚为高潮,水西的永兴寺即是毕摩文化与佛教结合为一体的产物,当地土司虔诚祈佛“以镇一境”,求“五谷丰登”。毕摩也通过本土宗教活动,从这些学术文化中大量汲取养分,加之彝人固有的文化传统,或多或少地汲取佛、道的教义、仪式,从而构成了高度发达的毕摩文化。

“值得注意的是,毕摩文化受到诸多文化的撞击时,不仅没有被外来文化所同化,相反地却有着较强的改造、消化、吸收的能力,融彝汉文化为一体,集各种古老文化于其中,既继承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又大胆吸收外来文化,以丰富、发展毕摩文化。”(左玉堂:《中国西南彝族毕摩文化》,载于左玉堂、陶学良主编:《毕摩文化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8页)这正是毕摩文化显著的特点之一。可以说,毕摩文化对以上“他文化”的吸收和加以彝化的改造,并未从根本上动摇其思想及观念的基本营垒,而在其传统、古朴的学说体系上抹涂了一层玄秘的、混融的理论色彩。在汉族文化的辐射下,毕摩文化在其发展中不断吸收了道教、儒学、佛教等诸多文化的精髓,并将这些属于异质文化的要素与彝族传统文化有机地融合为一体,从而使古老的毕摩文化兼收并蓄,又独树一帜。

至于佛教在大小凉山的影响和渗透,一向缺乏实证性的资料。这11尊彝人佛像的发现,的确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问题视角。众所周知,峨嵋山也是佛教文化的四大名山之一。历史上佛教对乐山一带的彝区或许也有过影响?总之,这是一个值得探赜索隐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3 17: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