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471|回复: 0

《黄河十四走》:湮没的文化有待出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8 21:16: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黃河十四走》:湮沒的文化有待出發
新華網 ( 2003-08-22 14:26:17 )稿件來源: 文匯報
文/劉錫誠
《黃河十四走》/楊先讓、楊陽著/作家出版社/2003年4月版
              版畫家楊先讓和楊陽父女合作撰寫的《黃河十四走》,幾經周折,終于由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上世紀80年代中期,長于油畫和版畫的楊先讓教授,緣于對民間藝術的熱愛和傾心,暫時放棄了熟悉的版畫,在中央美術學院創立了民間美術係,並帶領一幫教授(包括靳之林、馮真)和幾個研究生,扛著攝像機、錄音機、照相機和畫夾等,不辭勞苦地到甘肅、青海、陜西、寧夏、山西、河南、河北、山東八省的黃河沿岸許多地圖上沒有名字的村鎮聚落做了十四次田野考察,前後長達四年之久,考察和搜集了極其豐富而珍貴的民間藝術,為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貢獻。他帶著一副得勝回朝將軍那樣的神態,邀我到他們那個簡陋的陳列室去觀摩田野考察中搜集的民間藝術文物陳列,並把他拍攝的民間藝術黃河行紀錄片《大河行》放映給我觀看。一晃15個年頭過去了,我們也都已離開了那個為之服務的事業。晚年他定居美國,繼續他的版畫創作,像旋風一樣,時而休斯敦,時而費城,時而路州,為舉辦畫展和演講,為中美文化交流而忙碌著。   他和女兒合撰的這部《黃河十四走》,以文字和圖片兩種手段,記錄了他率隊十四次出入黃河沿岸考察民間藝術的成果,把中華民族的母親河——黃河所養育的多地區、多品種、多題材、多風格的傳統民間藝術攬入一冊,考察筆記25萬字,民藝圖錄近千幅。著名畫家黃永玉說得好:“湮沒的文化有待出發,沉睡的文化有待喚醒。”他讚曰:“《黃河十四走》這一走,就好像當年梁思成、林徽因為了傳統建築的那一走,羅振玉甲骨文的那一走,葉恭綽龍門的那一走,……理出文化行當一條新的脈絡,社會價值和文化價值無可估量。”(《寫在書前》)我還要補充的是:《黃河十四走》這一走,就好像劉半農與白滌洲等一行的綏遠、山西、熱河那一走,淩純聲、芮逸夫的湘西那一走……他們發現了黃河沿岸這片廣袤的民間藝術的“富礦區”,他們發現了幾十個如庫淑蘭老大娘那樣卓爾超群的民間藝術大師,他們搜集到數量可觀的、有不少是已經失傳的民間藝術珍品。   時代已經進入了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而黃河考察的時間在上世紀的80年代。真可謂是逝者如斯!楊先讓們採訪調查的那些民間藝術家,有的已經成了故人,他們所負載的民間藝術及其絕技,雖也多少有所傳襲,但畢竟無可挽回地隨之湮沒無聞了。那個曾經兩度被邀請到中央美術學院講過學的農婦、巧手的剪紙藝術家曹佃祥老大娘,不就是帶著她的絕技告別了人世,棄絕了心愛的藝術嗎?他們所繼承的文化傳統與技藝,他們安身立命的物質(貧困)和精神(富有)環境所賜予的那種獨特的藝術思維,更是壓根兒不可復現的。所幸的是《黃河十四走》為文化界留下了20世紀80年代黃河民間藝術的真實影像。   已有的中國文化史,幾乎都是殘缺的文化史。出于種種原因,文化史著作的作者們,鮮有把為億萬民眾所創造、所擁有、所傳承、所發展的民間藝術置于自己的視野之中,時間在前進,而民間藝術卻在一天天地消失。20年前在黃河沿岸一帶生存和流傳過的這些民間藝術,以瞬間的形態永遠“定格”在紙上,永遠屬于歷史了!   《黃河十四走》的初稿十多年前曾在臺灣《漢聲》雜志先期發表,這十多年來在海外的美術界、文化界、學術界名聲鵲起,即便是在臺灣,得見者、收藏者也是寥寥,國內讀者更是望梅而已,沒有機會讀到它。出于與先讓的朋友關係和對民間藝術的酷愛,我多次向出版機構推薦,希望能將此著在國內出版,讓更多的讀者能夠讀到。現在終于能讀到這本巨著,終于能夠擁有20世紀80年代這一歷史時段的黃河民間藝術影像了。遠在他鄉的先讓兄,當他看到四年艱難調查凝聚成的這部著作,終于能以如此精美的圖文形式在國內問世,也該感到欣慰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02:58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