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109|回复: 3

关于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抢救的设想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20 22:00: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关于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抢救的设想

     按照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规划,2008年至2012年分别编攥出版《中国史诗集成》丛书和《中国民间叙事长诗集成》丛书。因此,从现在起到2008年之前,一定要搞好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普查和搜集整理工作。
     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十分丰富,异彩纷呈。首先,贵州民族史诗在中国民族文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贵州的苗族、布依族、侗族以及水族和瑶族都有史诗,特别是苗族古歌,在国内外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史诗是民间叙事体长诗中一种规模宏大的古老作品。它用诗的语言记叙各民族有关天地形成、人类起源的传说,以及关于民族迁徙、民族战争和民族英雄光辉业绩等重大事件。是该民族在特定时期的一部形象化的历史。按照中国民间文学的一般分类,史诗分创世史诗和英雄史诗两大类,贵州的史诗遗存,主要以创世史诗为主。其次,贵州民族民间叙事长诗更是值得重视。民间叙事长诗是人民大众集体创作、口头流传的,有人物、情节并以第三人称进行叙述的韵文或韵散相间的长篇诗歌创作,也叫韵文故事;其内容上反映的生活面十分广阔,如劳动人民的生活、斗争、历史、杰出的英雄人物、重大社会事件、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礼仪等。民间叙事长诗的表现形式分抒情和叙事两种。贵州的世居少数民族,民间叙事长诗都十分丰富多采,很值得普查和搜集整理。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经过贵州几代民间文艺家的艰辛努力,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搜集整理和编译出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从当今的水准而言,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搜集整理还存在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缺乏对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本体的系统搜集整理。
     (二)、缺乏对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动态立体记录。
     (三)、缺乏对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演唱主体、演唱程式(仪式)和演唱环境(文化生态)的完整记录。
     (四)、对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整理和翻译的水准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于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抢救的下一步设想,首先是要把濒危的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列为抢救工作的首位;其次是搞好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普查工作和立体动态记录。
    一、把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抢救作为项目优先和濒危优先工程。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是贵州民间文化最重要的遗产之一,是我们各民族祖先几千年以来创造的最丰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是我们民族精神情感、个性特征以及凝聚力与亲合力的最重要载体,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精神资源与民族根基。可是,由于三套集成没有把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纳入,加上民间文化长期不被重视,至今我们对于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整体状况认识不清,心无底数,我们甚至不知道如今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到底消失得怎样。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是一种濒临消失的民间文化艺术,面临艺绝人亡,所以就要率先开始。如果不在抢救前加上“紧急”二字,就会转瞬即逝。所以要把濒危的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列为抢救工作的首位。
    二、搞好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普查工作。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抢救依照顺序分为:普查、登记、分类、整理、出版。普查工作是第一位的。普查要覆盖全省,而且要深入到每一个僻远的山村,全程田野作业。如果没有非常辛苦的普查,我们对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状况没有底数,也就谈不上保护。普查的本质就是抢救,或者应该叫做抢救性普查。登记、分类、整理这三项工作,都是紧随普查之后的后续工作。它们的目的是将普查的结果系统化、规范化、档案化。最终使我们真正拥有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这份巨大的遗产。因此,这些工作必须“严格、清晰、齐全”。
    三、搞好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立体动态记录。在对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普查中,我们不仅需要文字记录,还要动用摄影与录像的手段,将现存的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以及相关的民间文化遗产可视地、动态地、立体地保存下来。这种综合性的方式和科技含量高的技术手段,也是这次对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普查工作的重要特征与要求。因此,在图片和文字性的成果出版之外,还要建立以照片和光盘为主的“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影像档案”,以及用计算机管理的“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资料数据库”。
总的看来,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抢救工作时间长,工作量极繁重,普查的面积囊括全省,涉及领域十分广泛,为此贵州省民协及各地民协最重要的工作是制定可行的计划,统一标准,同时做好发动、组织与协调。我们不仅要发动各个基层组织和专家学者、民间文艺家,还要发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从全面的进度,到每一个普查小组的文字学者、摄影家与摄像工作者的组成,都需要相互协调与严密组织。
    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民族宗教部门和文化部门的支持。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的普查要按照整个工程的总体规划进行,省民协和各地民协也要制定地方性的普查计划。所有计划必须在组织、队伍、人员、内容、步骤、时间、设备与经费等方面落实。要保证在计划内的时间里完成贵州民族史诗和民间叙事长诗普查的各项工作,一定要积极争取各级政府民族宗教部门和文化部门的支持。




[ 本帖由 hmong2000 于 2003-8-20 22:26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8-20 22:07:3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转载:川南抢救苗族古歌实录

一场与时间的赛跑

川南抢救苗族古歌实录
--------------------------------------------------------------------------------

http://www.sconline.com.cn 四川在线 (2003-04-13 23:55:38)
  
    四川在线消息  “或许正因为没有可让子孙后代轻松阅读、记忆历史和传承文化的文字,从而迫使苗族人民充分去创造他们的口头文学,用以记录其历史与文化,这也才使得苗族口头文学显得这般灿烂辉煌。”
  ———杨正文

  4月9日晚10点半,几经周折,终于找到了在古蔺县德跃镇燕岩村考察苗族生态的古玉林。作为四川迄今仅有的两部苗族古歌专著的主编,57岁的古玉林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采访他,是希望听他讲述几个可以煽情的故事。一个从上世纪70年代当公社党委书记时就开始关注苗族古歌的人,不可能没有故事。
  近半个小时的电话让我有些失望。老古的声音始终平静,说到搜集古歌中难忘的经历时,提到的也只是一个个古歌吟唱者的名字:杨马可、侯良文、古银辉等。“杨马可给我们唱歌时已经90好几了。前年去世时,离书出版只差几天时间。”“感谢歌者们的无私奉献”,也是古玉林在《四川苗歌文化》的后记中特别的致辞。至于搜集整理古歌的辛苦,他一个字也没提。
  
搜集

  稍微了解一点苗族的人,多少可以想象把这几百首歌整理成册的艰难。
  四川的苗族主要集中在宜宾、泸州两市的边远高山地带。这场对古歌的搜集也就锁定在叙永、古蔺、珙县、兴文和筠连五个县,搜集者也是苗族。“常常是下车后,还要走两三个小时的山路,才能到达苗家”,马康伦说。
  马康伦毕业于西南民院历史系,现在叙永县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工作。1998年以来,一直在进行古歌的搜集整理。“一般是冬天农闲时去,他们才有时间和精力唱歌。”在普遍降雪的冬季,马康伦的行头包括一个索尼收录机,8节2号电池(苗寨电压不稳,有的地方甚至没通电),以及两盒可以录90分钟的磁带。“全县七八十个苗族村寨,几乎都跑遍了。几乎每个村寨都有一两位能唱苗歌的人,但能完整地唱上十首八首古歌的,总共也只遇到30来人,录下了两百多首歌”。
  马康伦的主要工作是录歌,用西部苗文(1952年国务院公布使用的拼音苗文)记下小标题,然后分段记录。
  “苗族古歌是指有一定历史性,能够反映苗族历史、哲学、文化、艺术的歌曲。这样的一首歌,至少要唱两小时左右。若是翻译出来,厚度大概相当于一本60页的书”。
  给一位歌手录歌,往往靠跟他同吃同住同劳动来“联络感情”。“苗族人都很朴实,待人热情,有时候边喝酒边摆龙门阵,有时候给他们送些衣服、被子、粮食,他们就会乐呵呵地接受。“给钱反而让他们不高兴”。
  本人是苗族,也给收集古歌带来不少便利。在请70多岁的侯思顺唱《指路歌》(指引亡灵回到故土)时,怕老人忌讳,马康伦主动提出到屋外去唱这首歌。侯思顺欣然同意,在山上用石头代替亡灵,唱出了这首苗族丧葬上的歌曲。
  “能唱古歌的人,在苗族当中一般都很有威望,也许为了保持自己的权威,也有人不愿意让我们把他唱的古歌录下来。我的一个同事有一次就被人用几首情歌打发了。”马康伦说。但总体说来,古歌手们还是很乐意让古歌传诸于世。白腊乡的一位苗族歌手陶在金就觉得自己有义务把本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1998年我第一次是在他家住了一天一夜,听他唱歌,去年又到我们办公室来录了一首歌。”
  
传承

  古玉林在电话里轻声唱起苗歌时,我几乎可以看见他安然的神情———那是用自己母语吟咏才可能有的自如。或许,一个人在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时,不会觉得累。就像古玉林,听着苗族古歌长大,在古歌当中认识了自己所属民族的历史文化,所以,为了搜集古歌,即使翻山越岭,经风沐雨,也乐在其中。这或许也是参与到这场古歌拯救行动中的每一位苗族人的心理写照。
  马康伦一再提及翻译了大量古歌的陶小平。陶是珙县人,也是苗族。
  兴文县的一位苗族乡长,夫妻俩都是苗族,妻子几乎不会说苗语了,他也不会唱苗族歌曲。但是去贵州旅游时,他给妻子带回的,却是本族的手工品———蜡染。“有些特性,是生在血脉里的,一辈子也无法消除”。
  可惜,无论是前些日子在川南苗族地区的粗浅问询,还是当事人的描述,都表明一个事实:苗族古歌的吟唱者正一天天地减少。不要说长度至少一两个小时的古歌,就是简单通俗的苗族情歌,会唱的人也越来越少。目前听说一个最年轻的古歌歌手杨朝学,30来岁,也是因为长年在家务农,父亲是歌手,所以学会了唱古歌。其他人年纪大多在60岁以上。
  因此,把这些被誉为苗族文化活化石的古歌传承下来,就成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从1996年正式开始,到现在已出了两部四川苗歌的专著,而对古歌的搜集仍在继续。西南民族学院研究苗族文化的副教授杨正文至今仍为10多年前的一件事懊悔。当时遇到上世纪初与英国传教士柏格里一同创制老苗文的苗族杨雅各,看到了他以前的笔记,但却没有及时复制。杨雅各去世后,那些笔记也不知去向。“在急剧的社会变迁过程中,优秀文化如果因为我们的研究和保护不够而衰败、消失,这将成为我们时代的缺憾”。
  
链接  四川苗歌

  四川的15万余苗族大多分布在川南泸州、宜宾两市。四川苗语是苗族西部方言的一支,加之四川特有的历史和自然环境,造就了四川苗歌的独特性。“比如迁徙,在川南的古歌中被唱得最多,这也是由当时的大背景决定的”,杨正文解释道。
  苗族的历史,就是世世代代的苗族人通过古歌,声口心传下来。目前成书的四川苗歌主要分为创世史歌、婚姻礼词、丧葬歌曲和社会生活歌四大部分,概括了苗族的整个发展历史。
  通过古歌,后人才能判断蚩尤是苗族的祖先,杨娄古仑是他的化身。听了《嫁儿歌》,就会了解远古时候,苗族由儿子入赘到嫁女儿的婚俗演变。《发丧词》解释苗族多为横葬的缘由,头东脚西,因为苗族祖先是从东方迁徙而来,好让亡灵回到东方故土与祖先亡灵聚会。杨姓人忌食猪心,也能在古歌里找到出处。
    (记者熊燕)  

[ 本帖由 hmong2000 于 2003-8-20 22:34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8-20 22:10:59 | 显示全部楼层

余岛转帖的这些东西没有层次,象是县报的报道

余岛转帖的这些东西没有层次,象是县报的报道。
论坛应该是理论精华!!!!!!!!!!!!!!!!
[ 本帖由 hmong2000 于 2003-8-20 22:37 最后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3-8-20 22:19:01 | 显示全部楼层

侃侃

十部心史传颂民间

              一位苗族农民的古歌人生




唱歌要唱古歌哩,/古老的歌有十二首,/十二部在世间传颂。/最美丽的是《娘欧瑟》,/最繁昌的是《蝶母诞生》,/最长寿的是《榜香由》,/《运金运银》最富有,/《侬鸡鹏》最凶恶,/《五对爹娘》最艰苦。


……
苗族古歌浩如烟海,有“苗族古代百科全书之称”。以上《序歌》所举只是其中的代表作。俗话说:饭养身,歌养心。为了将这组苗族人民世世代代口传的伟大“心史”更好地传承下去,一位叫王安江的苗族农民,34年来脚不停步,口不停唱,手不停记,历尽艰辛,搜集整理了10部累计20多万字的苗族古歌资料,谱写了一部灿烂的“古歌人生”。
王安江生长在台江县台盘乡一个叫棉花坪的苗族小山村,母亲为了让他长大“成龙成凤”,送他读了两年小学。
说起走上古歌搜集整理之路,王安江至今一直念念不忘1968年苗年期间的那件小事。他说:“要不是那次经历,就不可能有今天自己手上的这些古歌资料。”
那年,村里一位后生从外寨娶来新媳妇,按照当地苗俗,13天后男方要派人陪送新娘回门,王安江有幸成为陪同者之一。晚饭时分,女方摆上长条桌,把鸡头、鸭头对着男方家人,要他们起歌开场。但男方却“不胜歌力”,只好依俗出钱请人代唱。“剪彩”之后不久便是唱盘歌,主问客答或客问主答,此起彼伏,不能应对者就要罚酒,几个回合下来,男方便醉不成军了。
这件事使王安江刻骨铭心:生在苗乡,不懂古歌几乎难登大雅之堂。他暗下决心,不仅要成为一名出色的歌手,还要把苗族的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播下去。于是一边学习苗文,一边搜集苗族古歌,开始了漫漫“古歌之恋”。
在靠抢工分吃饭的年代,一家五六口人全仗妻子和大女儿养活。王安江除了每天跑十几里路砍一两挑柴外,剩下的时间全部投入古歌搜集整理,一两年下来,家里的经济撑不住了。一天,妻子对他说:“那些歌又不能当饭吃,当钱用,再这样下去,我们只有像别人那样到处讨饭了。”王安江虽然深知家中窘迫,但还是咬紧牙关说:“讨饭是小事,怕的是耽搁了古歌搜集整理。”妻子见他真是“走火入魔”了,反倒心痛起来,只得听之任之。
为了能较系统、完整地搜集苗族古歌,王安江经常走村串寨拜师学歌。有一年,他打听到凯里市凯棠乡大坪村有位叫故沙的老人精通古歌,便按当地学歌风俗,选定良辰吉日,带上一只鸡,一束摘糯,几条鱼和一元二角钱前去求教。不巧老人不在家,之后又去了一次仍未见到。不久,王安江第三次来到故沙家,老人对这位“歌痴”早有耳闻,知道他颇懂古歌,便说:“你不是来学歌,而是来赛歌的。你有本事跟我从天黑唱到天亮,就佩服你了。”说完便端出米酒摆在两人面前。被迫无奈,王安江只得开口了———
鸭子游浮在水塘,/水牯转悠斗牛场。/本人来到你们寨,/一切听任你安排。/十二首歌传古今,/《洪水滔天》把它除。
……
故沙听罢,当即答道:
鸭子游浮在水塘,/水牯转悠斗牛场。/兄弟你来自远方,/来到我们的家乡,/邀我摆古唱唱歌。/要唱《运金运银》吧,/

可要丢下《娘欧瑟》,/要唱《蝶母诞生》呢,/又得撇下《榜香由》。
……
就这样你来我往,一唱一答,直到天明仍分不出高下。老人钦佩地说:“年轻人,你这样的徒弟我想收也不敢收呀!”从此两人成了忘年交,王安江从他那儿学到了许多东西。
1984年的一天,84岁高龄的老歌师故沙请人把王安江叫到病榻前,拉着他的手说道:“我可能要不行了,方圆这几十里,只有你能继承我的这些东西。俗话说:前人不摆古,后人忘了谱,你一定要把我们苗家的古歌传下去啊!”之后的一天一夜里,老人向王安江传授了一直珍藏在心底的几首古歌,然后才安详地闭上双眼去“爬党告坳”。
党告坳是传说中苗族迁入黔东南时各支系议榔分居的地方,一直是苗族人民心中的圣地。古歌唱道:
(祖先们)来到党告坳,/在松继杀牯牛,/杀牛祭祖先。/大家多子又多孙,/子孙繁衍像鱼崽,/又要分往各处住。
……
后来人们也把“爬党告坳”作为老人故去的婉词。
为了寻找这一圣地,更好地理解苗族古歌,王安江受了不少苦。
那一年,他从榕江出发探寻到雷山,又从雷山辗转到剑河、台江,很多时候是在稻草堆下熬过饥寒交迫的夜晚。最后在四县交界的剑河县九仰乡巫两寨附近找到了党告坳。山坳上有三处小水塘,传说有位叫故计宇的神人把守。凡是戴银首饰的“人”(灵魂)从此经过一律放行,其余的要审查好坏,好“人”就让他到塘中去洗浴,使其脱胎换骨转世重新做人;坏“人”则让他到踩鼓场去踩鼓,来世为牛马。以致于许多人都不敢从此地经过。
王安江还了解到,这里至今还保留有一块“午饭田”,由当地苗胞逐户轮流耕种,收获用于接待外来的寻幽访古、缅怀祖先者。
为了搜集苗族古歌,除了黔东南各县外,王安江还到了省内的黔西、毕节、安顺以及广西、湖南、云南等地,足迹遍及20多个县的300多个村寨,行程数千公里。其间虽历经了许多艰难险阻,但也得到许多好心人的关心和帮助。
有几次,他到外省采风,列车长听说他是自费外出搜集苗族古歌的农民民间文艺家,都破例让他免费乘车。有位列车长还对王安江说:“只要你愿意,送你上北京都可以。”
对于王安江而言,人间真情与世人的辛酸几乎是一对孪生子,就在他满腔热情投入古歌搜集的时候,1992年7月,妻子却因患冠心病无钱治疗而撒手人世。屋漏偏遭连夜雨,妻子走后不到两个月,大儿子也因无钱继续上学,而服药死去。
面对接二连三的打击,王安江以顽强的毅力支撑起自己的精神和家庭。他白天干农活,晚上整理古歌。还常常把寨里的妇女和后生召集在一起,向他们传授古歌,让他们到附近村寨和县、乡演出。王安江说:“只有畅游在古歌的海洋中,才能忘掉一切苦闷和悲伤。”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几十年努力,王安江搜集了《开天辟地》、《运金运银》、《犁耙大地》、《溯河西迁》等著名的苗族古歌,以及数万字的研究材料和传说故事。部分古歌、民间故事经我省一些知名民间文艺家整理、推荐,已发表或被编印成内部资料。王安江说,他现在最大的期望就是把12部苗族古歌中的最后两部尽快搜集整理出来,争取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它们出版成书,传承后世。

(张少华 邰俊 吴一文)

[ 本帖由 hmong2000 于 2003-8-20 22:50 最后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3 17:4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