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5981|回复: 6

读顾颉刚《齐国为故事发源地》有感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2-23 15:31: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读顾颉刚“齐国为故事发源地”有感

刘锡诚

翻读《顾颉刚读书笔记》第1卷之《东山笔乘》(三)之《齐国为故事发地》一则,有感。顾先生在该则笔记里写道:“孟姜女、姜太公、东海孝妇等传说,均起于齐国而占势力,正如阎瑞生、蒋老五、张欣生事起于上海而占势力一样,皆因其地交通之便,人物之繁盛,性质之浮夸也。《齐谐》为齐国志怪之书,《齐东野语》为齐国沿海人民夸大之言。”这些传说故事,除了孟姜女传说已被淄博市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外,其他,无论是姜太公、还是东海孝妇,都已无闻于民间了。去年底家乡昌乐——齐国古地)的县协和文化局人士来访,谈到营陵和姜太公,我问能不能搜集到现在还在口头流传的传说?来者无答。至于上海的阎瑞生、蒋老五、张欣生,大概早也已消失于历史的深处了,无论是官方的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和民间的上海民协,都不见有什么材料和报道。大概偌大的上海市,怕是知道的人也不多了。顾颉刚此文写于民国十七年二月二十一日(1928221日)。看来,这些都已成为历史烟尘了。文化的变迁真快!历史的脚步真无情!
                                                                                                       2009222
发表于 2009-2-23 17:28:03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日照市,姜太公的傳說流傳比較廣泛。有同學家是日照,他給我講過幾個姜太公傳說。
齊地也是很大的範圍,可能每個地方流傳的故事不一樣,地域差別還是有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2-23 22: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2# 任双霞 的帖子

诚如双霞所说,齐地很大,地域差别也很大,传说理应丰富而广泛。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还原齐文化,淄博做了不少工作。但民俗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刘敦愿生前做过一些工作,但一个人的力量毕竟太微不足道了。姜太公的传说,有地方想申报非遗项目,却不愿意做扎实的调查采录工作。即使是已经进入国家名录的孟姜女传说,申报成功就万事大吉了,不再听到有什么动静。我曾劝说过有关当权的人士,却无动于衷。20世纪80年代,河北的秦皇岛和华东的两省一市,倒是做了许多扎实的调查搜集工作,前后开过两次学术研讨会。上海开的学术会议论文质量很不错,但事过境迁,物是人非,没有人把那些论文印出来,很多同行都已成了故人,各地的调查材料也就付之东流了,可惜那些材料,都是油印的,连三套集成里也都未必收入。你说日照至少有几种不同的姜太公传说流传,如有人肯花力气采录些上来,将是件大好事;如若要等待官方去动员、去调查,怕是一种无望的奢望,他们的秃尾巴老李传说就是个例子,进入国家名录后,连一本象样的现代流传的秃尾巴老李传说作品集都没有拿出来!
发表于 2009-2-24 22: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可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中非常普遍的问题。
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势浩大,却往往打水漂的问题所在。很大程度上,地方政府当作为争得面子和名声而进行的社会运动,实际的调查工作和保护进展如何,却往往难以衡量。从社会运动到实际工作,中间有漫长的距离。
我在日本看了一些重要文化财的保护,非常细致,非常扎实。我想,借鉴点经验是有必要的。
其实,也没有什么经验可言。低下头,认真做就行了,没有别的更好的办法。
发表于 2009-3-2 12:14:58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才知道莒县的秃尾巴老李传说现在已进入国家非遗名录了。贴一则从山东泰山网找到的新闻。


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成绩显著

文章来源:莒县文体局工作简报 作者: 发布时间: ( 2008-8-19 ) 浏览次数:103
近日,县政府公布了我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过门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莒州书画》、《周姑戏》、《莒州外八景》等2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列入保护范围。至此,我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绩,全县共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1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5项,
2005年以来,县文化体育局按照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工作原则,强化领导,健全机制,抽调人员,成立组织,加强培训,突出重点,明确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开展了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发掘、整理、申报和保护利用工作。工作开展以来,工作人员深入全县21个乡镇不断对民间艺术进行搜集、整理、研究,行程1万余公里,走访调查民间艺人6000余人次。共收集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等)、神话传说(牛郎织女的传说等)近百个,谚语、方言等100多条;调查收集婚、丧、嫁、娶等民间习俗10多种(类),过门笺、民间剪纸、莒北转秋千、陶艺烧制等民间绝技9种,拍摄录像资料近500分钟,制作VCD光碟专题片8,资料保存16盘;拍摄民间美术《过门笺》,民间戏剧《周姑戏》,民间文学《秃尾巴老李的传说》、《杞梁妻哭夫的传说》,民间习俗《莒人崇拜太阳》、民间体育竞技《莒北转秋千》等民俗照片1000帧。先后编印出版了莒州诗词选注》、《莒地旅游故事、《莒地民间故事》、《秃尾巴老李的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丛书
在普查、整理、保护工作开展的同时,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7月,我县申报的《莒县过门笺》、《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莒县周姑戏》、《杞梁妻哭夫》、《莒北转秋千》、《莒人崇拜太阳》、《莒县民间故事》、《莒县京剧》、《莒县尹家湖打铁技艺》、《手工刺绣》、《莒酒生产技艺》、《浮来砚手工技艺》、《夏庄人生礼俗(婚嫁)》、《查拳》、《棋山狮子舞》、《峤山庙会》、《莒地谱牒》等2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1月,民间美术类《莒县过门笺》、民间文学类《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省政府公布为山东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申报国家级名录,我县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山东省民间艺术之乡(剪纸)”;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10项,我县申报的《莒县过门笺》和《秃尾巴老李的传说》名列其中。
在普查、发掘、整理、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中,全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得到有效保护。莒北转秋千一些具有重要历史、文化、科学价值而濒危的民间稀有项目,采取了拍摄音像资料、收集实物等切实可行的措施,进行抢救性保护。同时注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队伍建设。采取发掘、培育、扶持等措施,鼓励民间艺人带徒授艺,加强中青年艺术骨干的培养,培训了一批基层文化工作骨干一批民间艺术的传承人努力改变目前民间艺术队伍后继乏人的现状,使民间艺术绝技后继有人、代代相传。重点扶持发展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民间文化项目,如周姑戏过门笺、民间剪纸(套色剪纸、国画剪纸、绒纸剪纸)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在的经济价值,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秃尾巴老李的传说》被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我县积极支持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形成新的文化旅游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全面丰收。

[ 本帖最后由 陌上花开 于 2009-3-2 12:4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6-23 16:05:43 | 显示全部楼层

20世纪80年代两次孟姜女传说研讨会情况

20世纪80年代两次孟姜女传说学术讨论会情况





建国以来,孟姜女传说倍受关注,但研究并不深入,或者说没有大的突破。20世纪以来,秦皇岛和上海两次召开学术会议,研讨孟姜女传说问题。可喜的是,上海民协承办的会议前,发了征集孟姜女各类作品的启事,收到了一意想不到的效果,成果喜人。上海、江苏的民协都编了资料选,不仅提供当时的研究,也留给了后人。最近从网上得知,山东淄博市召开了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此前山东大学的民俗研究所由老师带领学生作了若干时日的田野调查,会议也邀请了一些外地学者和本地文化人共同研讨,是进入21世纪以来,特别是淄博申报的孟姜女传说进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一次重要的活动,会议讨论的成果如何,学术上有无新的发现和进展,尚不得而知。现将1983年秦皇岛会议和1986年上海会议的简况报道如下。


1983年8月16—21日  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

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河北分会和秦皇岛市文联联合主办的“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于1983年8月16日在秦皇岛市北戴河召开。来自北京、天津、上海、广西、江苏、河北等地的27位学者参加了会议,宣读了18篇论文。河北分会副主席魏茂林主持了会议。与会者就孟姜女故事的产生、发展、演变、主题思想、现实意义以及秦始皇的评价等问题进行了研讨。贾芝《关于孟姜女故事研究》、匡扶《略论孟姜女故事的产生和发展》、段宝林《孟姜女传说的演变与流传》、许钰《关于孟姜女传说的两个问题》以及光之《“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几种不同观点》,在《民间文学论坛》1984年第2期上选刊。

新华社石家庄8月22日电讯说:“孟姜女相传为秦始皇时人,因丈夫范喜良被迫筑长城,便万里送寒衣,哭于城下,城为之崩塌而见丈夫尸骸,遂投海而死。该故事最早出现于唐代,可能是由春秋时‘杞梁妻’哭夫崩城故事附会而成。后经说唱、戏剧、歌曲等形式,流传颇广。”

中国民研会河北分会、秦皇岛市文联编印了《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资料汇编》(1983年10月)一册,没有公开出版物出版。


1986年6月5—9日  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召开

上海、浙江、江苏两省一市的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孟姜女故事学术讨论会于1986年6月5—9日在上海召开。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上海分会编辑并向会议代表散发了《孟姜女资料选集》(第一辑)。《编后》说:“自从1984年5月公开征集‘孟姜女资料’以来,到1984年底,共收到资料来稿1500余件。其中,歌谣和叙事唱词稿约700件(占总数的47%)。我们从中选了50篇,编成这本歌谣集。……这次征集到的来稿涉及地区比较广泛,全国除西藏、台湾外,均有稿件。收进本集子的有18个地区的稿件,其中江苏7件,陕西、贵州各4件,浙江、安徽、四川、甘肃各3件,山西、青海、广西、河南、吉林各2件,广东、湖北、内蒙古、山东、北京各1件。有一些作品,以前曾在北大的《歌谣周刊》和路工的《孟姜女万里寻夫集》等书刊上发表过,但考虑到这些作品目前还在不同程度的流传,内容上也有一些变异,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下,我们也选了几篇,以使资料反映得更全面些。……在整个征集孟姜女资料的过程中,承蒙民间文学的同行们,及《民间文学》、《山海经》、《乡土》、《乡音》、《楚风》、《山西民间文学》、《海峡民风》等刊物编辑部和广大读者的大力支持,在次一并答谢。”江苏省民间文学工作者协会为学术研讨会编选的《润土集——孟姜女专号》印行于1987年4月,故而未能在此次会议上散发给代表们。

路工的《孟姜女故事研究的目的何在》、毕尔刚《孟姜女故事艺术心理分析》、郑土有《论孟姜女形象的深表层结构》、过伟《孟姜女故事在少数民族中的变异》选登在《民间文学论坛》1986年第6期上;该刊记者的报道《孟姜女学术讨论会后絮语》同期发表。


[ 本帖最后由 xicheng-liu 于 2009-6-23 16:15 编辑 ]
发表于 2009-6-23 20:3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淄川:孟姜女传说的早期发生地和重要传承地  
2009-05-17 15:20:10      来源:新华网山东频道  

    新华网山东频道5月17日电  5月16日,由山东省民俗学会、淄川区委区政府主办,淄川区文化旅游局及淄河镇政府承办的"山东淄川中国孟姜女传说学术研讨会"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成功举办。来自中国民俗学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等单位的40多名专家、学者、教授,以孟姜女传说为中心话题,探讨孟姜女传说的起源地、原型、演变及流传,探讨研究孟姜女传说等民间文化资源在当代社会中的保护利用开发和研究等问题。民俗学家一致认为淄川区淄河镇是孟姜女故事的早期发生地和重要传承地。


     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家喻户晓的我国四大民间传说,除孟姜女传说之外,其他的三大传说都被专家论证确定了起源地。作为孟姜女传说的起源地,在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淄河镇由来已久,不仅有保存完好的齐长城、蜿蜒悠长的淄河,还有世代传唱的《十哭长城》,许多遗迹也清晰可见。2006年6月2日,淄博孟姜女传说入选国务院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淄川区及淄河镇作了大量的基础性工作,并邀请专家进行考察论证。这次学术研讨会就是为了进一步探讨孟姜女传说的起源地,推动文化保护和旅游发展。
孟姜女的故事流传了2500多年,传遍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遍及全国各地,在不同的年代和不同的地域出现了不同的故事版本,而淄川区淄河镇则是孟姜女故事的早期发生地和重要传承地。


    第一,早期孟姜女故事的中心情节是哭崩齐长城,投淄水而死。两件惊天动地、生死攸关的大事次第发生,给后人以强烈的暗示:两地相隔应该不远。淄河镇境内有齐长城横卧东西,有淄河纵向南北,从齐长城和淄河的二维地理坐标交叉点来看,淄河镇在地理上符合杞梁妻哭城投水的情节要求。


    第二,淄河镇境内有一条古道叫弇中,这是春秋战国时期,从齐都临淄通往莒国的唯一一条大道,从这一古道也可以推断,淄河镇符合杞梁妻哭夫的情节要求。


    第三,当代孟姜女传说在淄河镇有极其丰富的传承。淄河镇三泰山、劈山当交界处有两个大平台,传说是孟姜女和范杞梁升天的地方,当地百姓称作"孟梁台",也叫"姜女台",传说是孟姜女和范杞梁升天的地方,也有说是孟姜女投淄水的地方。从明代始,每逢三月初三和九月初九,当地乡民借佛道吉日,便在此烧香祈祷,并搭台唱戏三天,风俗延续至今。


    四月初,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授曾带领一个由山东省民俗学会专家以及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民俗学师生组成的考察组,在淄河镇进行了为期4天的考察,采集到孟姜女故事异文22种及"孟姜女小调"多种,这些文本绝大多数都与本地风物相结合,或与当地风俗相联系。

    这一现象在淄河镇城子村尤为突出。该村地处淄河上游,河水呈U字形从村南、西、北三面而过,村西为岳阳山,东南为三泰山,山顶保存有齐长城遗址。该村的地理位置,恰好在齐长城与淄河相交处。调查组发现,村里关于孟姜女的传说极为丰富,且情节完整细致,村民几乎人人都能讲唱孟姜女故事。村民还认为,本村丧葬习俗中的哭腔、烧纸后画圈的讲究等,就是从孟姜女那时候传下来的。其他如孟姜女跳河处、孟姜女庙、哭夫石、滚石坡等处遗迹的存在,都显示出淄河一带对于孟姜女故事强烈的文化认同。


    在山东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师生的考察中,一批孟姜女故事传承人浮出水面。本次学术讨论会期间,孟凡志、于莲香、李兴云受邀为大家演唱了《孟姜女小调》。如泣如诉的歌声,诉说着孟姜女式的无限哀思,专家学者闻之无不动容。


    与会专家还就孟姜女故事的文化意蕴、淄河孟姜女故事演变的民俗语境等问题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将这些问题的研究引向更深入的层次。据悉,当地政府将以这次学术研讨会为契机,本着"传承历史文脉、保护文化遗产、融入生活方式、守望精神家园"的原则,依托孟姜女故事传说,努力协调好旅游开发和遗产保护的关系,力争将淄河一带打造成文化内涵丰富、生态环境优美、人文与自然交相辉映的孟姜女文化主题风景区。(闫盛霆 翟海)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0:04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