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2074|回复: 0

土楼人家(连载之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8-30 16:42: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00年的一个深秋,我再一次奔赴土楼。这次去的不是永定,而是南靖。那是一个值得我怀念一生的日子。一个积蓄已久的冲动和计划使我踏上前往南靖的路途。出行前夜,一个朋友分别向我推荐船场和书洋两个地方。我问哪个更远,更不好去,他说是书洋,并称那是台湾现任“副总统”吕秀莲的故里。这个书洋我听说过,一本介绍土楼的书的封面上印着书洋乡田螺坑土楼群的照片。四个圆楼簇拥在一个方形土楼的四周,像是一朵鲜花盛开山腰的坡地上,有着比别土楼处完全不一的视觉效果,一种山野中由土楼配合起来的构图美,一种成比例的楼群搭配,煞是好看。土楼的这种按某种图案分布的建筑构思,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目光。可是我从这本书中找不到任何关于这本书的介绍性的文字,这种遗憾早就使我产生了前往观看的冲动。我反复看过多次,心里暗自发誓有朝一日一定去一趟田螺坑,所以印象很深。就为了见识一下这好看的土楼,满足一下好奇心,我开始了独闯田螺坑的旅行。没想到这次出行成了我日后环绕不去的记忆。
      一早从厦门出发,在漳州和南靖转了两次车,前往南靖的书洋乡。田螺坑是它的一个自然村。路上一些热心人已经向我渲染这个村落土楼分布的别致。我虽然对它没有太多概念,但也经不住别人的蛊惑,也不由得因向往而有点小小的兴奋。车窗外是一派无尽的绿,跟山区公路平行走向的是城里见不到的不知名儿的碧水,大片的粽叶在枝头轻摇,常年作深翠的颜色,逼人眼目。虽然这一天的阳光很强烈,但山里的凉爽依然可知。汽车绕过弯曲的山路,终于又见到了我久违的土楼。土楼被一片片浓绿掩映着,稀稀落落散布在山间和田头。这些或圆或方的巨型土楼鳞次栉比从车窗外闪过。看着不够平整的土地上躬耕的农人,我感慨于他们的先辈们用脚下的泥土筑楼的气魄。此番来南靖,我是想在土楼这巨大的躯壳里去找寻一种生活,一种不同于我们在城市中的另一特别的人生。
      车即将到达田螺坑时,我已经看到公路边的路牌上写着“田寮坑”字样。书洋路口下来,几辆摩托车冲到我跟前。根据我以前下乡的经验,我已经习惯了这一套,所以几轮讨价还价之后我心满意足地上了一个看上去还算有点厚实的中年人的车。
      摩托引擎似乎有点老化,山路上盘旋着它的噪音。摩托颠簸在起伏连绵的群山中,我坐在车子后座上,无暇顾及周遍苍翠的林海和胜景。和车主的几句简单对话知道他也是一个住在土楼中的人。他是一个驾御破车的老手,坐在后座上感到稳当而安全。书洋山野的风从耳际拂过,感到整个身体都要疏了,这是我我长期龟缩在群楼包裹下的生活所见不到的。与车夫攀谈几句,得知他的一个孩子在我的任教的大学读书。我们俩人几乎同时有些激动起来,好象他乡之中突然有了故知。两人很开彼此近乎起来。他发现我有很多关于土楼的知识,也看过不少土楼,也就向我大谈田螺坑土楼的好。正说话期间,摩托在盘山路上一个急拐弯下坡,眼前一片豁然开朗,山坳里出现了我在图片反复看到多次,却比图片壮观气派到不知多少倍的田螺坑土楼群。一个既让我亲切,又使我陌生的梅花形图案的土楼建筑群。我当时惊讶地“啊!”了一声,心中的激动一下子荡漾开来。
      圆和方是土楼基本的形制,福建客家人生活的地区不难见到这两种土楼。而两类土楼能如此完美地搭建成一种天外奇观似的图案效果,非田螺坑土楼莫属。当你站在山坡公路往下俯瞰,你会发现田螺坑的土楼在满山碧绿的环绕下,像一夺盛开的梅花,四个圆楼好似它的瓣,中间的方楼是花的蕊,你沿着公路从不同角度上上下下循环观赏这朵梅花,有时花蕊凸显出来,有时花瓣又把花蕊遮挡起来,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有一种巧夺天工的磅礴之势。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2-22 11:16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