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婆汤神话看中国社会的遗忘逻辑
范长风 王琳艳
摘要:孟婆汤神话是中国民间关于社会遗忘与生死转换的文化创造。它对我们理解和解释遗忘如何组织社会生活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通过对遗忘现象的跨文化比较,我们认为不同于希腊神话中的弹性遗忘模式,中国社会存在一种“集体遗忘”模式。为了保证阴阳两界的区隔和秩序井然,阴间的灵魂要彻底遗忘过去以免对现实世界产生威胁,这一过程是规训生命的过程。该模式有自身的世界观基础和内在的文化逻辑。在中国人思想中整个世界由阴阳两部分构成,阴阳相生相克;这种宇宙观与神话传说和社会结构共同培育的集体主义传统一经结合便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集体遗忘模式成为中国社会思想建构的特征正是缘于这一逻辑。
关键词:孟婆汤,神话,集体遗忘,文化逻辑
一
孟婆汤是晚近中国民间广为流传却被当下人们淡忘的神话,原因主要是它所包涵的神秘性和非正式性使之居于社会重大问题的外围。中国人生活在阴阳两个世界,身后的世界即为阴间,也称冥界。冥界有一条黄泉路,一条忘川河,河上有座奈何桥。黄泉路的尽头有座弯弓状的宏伟建筑——望乡台,奈何桥边坐落着一座醧忘台,这里是传说中孟婆派饮迷魂汤的地方。这两座高台建筑分别象征着中国式的记忆和遗忘。
望乡台是罪鬼诀别人世之处。站在望乡台上,家乡如在眼前,亲人历历在目,但所有的一切都变了:田产被瓜分,妻妾他嫁,众叛亲离,满眼都是倒霉事。罪鬼带着无尽痛苦的记忆被押入地狱。民间有俗语:“一天不吃人间饭,两天就过阴阳界,三天到达望乡台,望见亲人哭哀哀”。在阴间记忆是一种折磨心灵的惩罚,而遗忘被注解为超然的短痛之苦。清朝王有光在《吴下谚联•孟婆汤》中记载:
人死去第一处是孟婆庄。诸役卒押从墙外经过,赴内案完结。生前功过,注入轮回册内,转世投胎,仍从此庄行过。有老妪留进,生阶入室,皆朱栏石砌,画栋雕梁,珠帘半捲,玉案中陈。妪呼女孩,屏内步入三姝:孟姜、孟庸、孟戈,皆红裙翠袖,妙常笄,金缕衣,低唤郎君,拂席令之坐。小鬟端茶,三姝纤指捧瓯送至,手鐶丁丁然,香气袭人,势难袖手。才接杯便目眩神移,消渴殊甚,不觉一饮而尽。到底有浑泥一匙许,抬眼看时,妪及三姝皆僵立骷髅,花层雕墙,多变成荒郊,生前事一切不能记忆。一经堕地,即是懵懂小孩矣。
醧忘台是亡魂投胎转世之前清除记忆之所,孟婆担负着清除鬼魂记忆之责。凡是被判投生的鬼魂都要登上醧忘台喝一碗孟婆汤忘记前尘往事,以此开始新的一生。孟婆把记忆收集起来,挂在忘川的树叶和花朵上构成众鬼的记忆片断,每一片都有一个人生故事。孟婆会摘下一片静静聆听,暗自悲喜。
在阴间世界的系统化治理中,孟婆是阴间重要的管理者,她所做的工作是“组织化的社会忘却”(socially organized forgetting)的系统工作的一部分。冥界的权力中心是管理亡魂的冥府——十殿阎罗构成了中国特有的阎王系统。冥府管理的实质是赏善罚恶,又以惩治恶鬼为要务,故设置了十个各司其职却又环环相扣的阎王职能部门。按《玉历宝钞》、《阎王经》的记载,凡鬼魂首先都会被押赴至秦广王的第一殿,此殿负责判断亡魂的善恶功过。神话想象地创造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性建筑物“孽镜台”,上写“孽镜台前无好人”。在世恶多善少者押赴殿右高台,此镜可照见在世之心好歹,根据生平善恶,判定是超生、继续为人还是入地狱。功过两半者,交送第十殿轮转王和孟婆处。第十殿是转轮王薛,他负责给各殿押赴来的鬼魂转世。从第二殿至第九殿便是各种不同的地狱,这地域其实是罪鬼受刑的阴间监狱,共计128小地狱,如“铜铁刮脸”、“剜眼刖足”小地域。其实对阴间鬼魂的管理与现世的社会秩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旨在探讨遗忘背后存在的文化逻辑。
二
孟婆其人大致有风神、幽冥之神和民间女子的说法,这些说法代表了来自文人、宗教和民间三种渠道。北齐李陶酴问陆士秀曰:“江南有孟婆,是何神也?”士秀曰:“《山海经》:帝女游于江,出入必以风雨自随;以其帝女,故称孟婆。” 在宋代时,江南俗称风神为孟婆。宋徽宗《月下海棠》词中有:“孟婆好做些方便,吹个船儿倒转。” 明代杨慎《词品•孟婆》:“俗谓风曰孟婆。” 《康熙字典》解释说:“孟婆,宋汴京勾栏语,谓风也。”清褚人获《坚瓠集》卷二中提到“古称风神为孟婆”。从史料记载来看孟婆的风神说法至少可以追溯到南北朝,且是江南的风神。孟婆是幽冥之神。《玉历宝钞》记载是:
孟婆神,生于前汉,幼读儒书,后诵佛经。凡有过去之事不思,未来之事不想,在世惟劝人戒杀吃素。年至八十一岁,鹤发童颜,终是处女,只知自己姓孟,人故皆称之曰:孟婆阿奶。入山修真,直至后汉,世人有能知前世因者,妄认前生眷属,好行智术,露泄阴机。是以上天敕命孟氏女为幽冥之神……
民间传说孟婆出生在杨柳堆烟的江南,是一位容颜出众、柔情似水的美女子,她因煲汤的绝活而闻名遐迩。她的美貌和靓汤引起了当时皇帝的食色之欲。皇帝强留她于宫中,孟婆百般推却未果,负冤而死。孟婆到冥界时,冥帝正为一个棘手的难题所困惑:人在阴阳两界生死轮回,本应两不相犯,但世间之人太专注于感情,爱恨情仇如藕断丝连般地纠缠于阴阳两界,人死成鬼却难断前缘,或妄认前世眷属,或牢记前生宿怨,寻机报恩复仇,以至阴阳两界秩序混乱,因果难循。阎王念孟婆煲汤有术又兼为人正直,敕命她为忘川女神,筑造“醧忘台”,专营迷魂汤以涤除亡魂记忆。
中国民间信仰中有许多神灵身兼数职,或者有多重身份。有些职能和身份在传说过程中因无个性而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有些文化特质因个性鲜明、富有意义而保存并丰满起来。孟婆的风神职能和民女的传说就是这样被遮蔽了,而派饮迷魂汤的幽冥之神的职能从中凸现出来。
孟婆及孟婆汤神话既有佛教的印记也有道教的元素,其中佛教的影响尤其明显。道教把孟婆列为神仙,其神诞日在农历九月十三,孟婆神话乃是基于阴曹地府这个大背景。冥府中的十殿阎罗则与佛教有关。中国古代原本没有关于阎王的观念,中文“阎王”或“阎罗”是梵语的音译,本意是“捆绑”,即捆绑有罪的人。佛教从古代印度传入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才开始在中国流行开来。宣传因果报应的佛教通俗读本《玉历宝钞》是民国以前普通人特别热衷的书籍,其六道 轮回的观点在同中国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相互碰撞、融合中已充分被中国人所认识、接受。人死后根据在世上所行的善恶分配去不同的道,然而要跳出六道之外,则必须成佛。对于常人来说,来世做人实属不易,要满足几乎难以实现的“十善”: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绮语;不两舌;不恶口;不贪;不瞋;不痴。亡魂饮毕孟婆汤,走至奈何桥心,桥下血河汹涌,对岸石壁上赫然写四句话:为人容易做人难,再要为人恐更难;欲生福地无难处,口与心同却不难。显然,孟婆神话与佛教教义有着很强的相关性。此外儒家思想及致用的政治热情隐含其中亦不可低估,因为遗忘总是和社会结构的控制联系在一起。概言之,孟婆汤以佛道为表,儒学为里。对于孟婆汤神话,其价值基础决非一维,而是多维的,这就要着眼于儒、佛、道和中国民间思维的综合价值观。
希腊神话中的遗忘文化有着与中国相似的文化形貌:第一,冥界的存在。与中国冥界的阴曹地府和阎王系统相对应,希腊神话中冥界是一个用黄铜筑造的城池,其间阴森黑暗且看管严密,其控制者是冥王海德斯(Hades),后来神话又在冥界增添了三个判官;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依然是一个模糊的轮廓,远不如中国、埃及和印度神话中构造得精细、完整。第二,罪与罚主题。虽然两者的冥界都是惩罚罪鬼的地狱,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洋溢着浪漫和幽默的情调。对罪鬼的处罚不是中国式的酷刑加监狱的模式,而是让他们反复进行无休止的劳动以洗刷罪过。令有罪的灵魂推石上山,往无底洞灌水,让多嘴者的嘴吃不到食物、喝不上水。 这种惩罚方式没有中国冥府的沉重感反而颇具幽默感。第二,忘川与遗忘女神。颇为一致的是,这两个古老国家的神话中都有遗忘之河,以河为界区分阴阳或许是一种原始思维吧。中西神话中的忘川主人皆为女性,女性与河神的关联是一种跨文化现象我们不去理会。值得注意的是希腊神话中的冥界有五条河,其中一为死神(Thanatos)之妹勒忒的忘川(The River Lethe),一为宙斯的情人、缪斯之母摩涅莫绪涅管理的忆川(The River Mnemosyne)。死者面对两条河不知所措,一种说法是只有先喝了忘川水,忆川水才能起作用。喝了忘川水遗忘的是罪恶,而不是善行美德 。其实,遗忘和罪恶没有逻辑关系,喝忘川水恰是为了新的记忆和觉醒 。此外,两个神话体系中女神的职能相近,但身份不同。勒忒和摩涅莫绪涅都有神的谱系,而孟婆来自民间。
尽管两种文化都有忘情水的意象,但孟婆汤更多地拥有文化创造的成分。《玉历宝钞》说孟婆汤用采自俗世的甘苦辛酸咸五味药物,合成似酒非酒的汤。所有的鬼魂在转世前,派饮此汤,使忘记前生的事。药力延续到阳间变成人生五味,令人悲痛多涕泪;令人劳作而多汗水,令人享受世俗之乐而又带几分疾病之苦。孟婆汤类似于萨林斯(Marshall Sahlins)所说的加糖的咖啡,一种“甜蜜的悲哀”。
三
中国神话和希腊神话都按照自己的文化传统建构起了各自遗忘文化,比较两种神话中的同类文化现象我们初步得出两种不同的遗忘模式:集体遗忘与弹性遗忘。集体遗忘模式(比如中国社会)是说,受社会统一意志和制度规范的刚性要求,某些东西被社会全体共同忘却;弹性遗忘模式(比如希腊社会)是指遗忘的对象有取舍,遗忘主体有分层。这类似于普理查德的“结构性遗忘 ”(structural amnesia),即有选择地遗忘一些东西,同时记忆一些东西。
集体遗忘的理论概括得益于“集体记忆”和“组织化忘却”两种思想的启示:“集体记忆”概念是涂尔干的学生哈布瓦奇(Halbwachs)提出的,他表明社会记忆关注的是怎样把人们的想法整合在一起,不是简单的协商和调解,而是受到社会安排的结构性限制;“组织化忘却”由温菲尔德(Wingfield)提出,他研究了二战后捷克驱逐德国人之同时也从记忆中清除德国人影响的过程,以及1989年社会主义解体以后,国家一方面动员全社会清除公共场所无所不在的红星、铁锤和镰刀等象征符号;另一方面使用“组织化的社会记忆”(socially organized remembering)建立新的民族意识。 集体遗忘的模式也来自中国社会的文化实践。孟婆汤的文化设置是阴间有组织的社会管理,而整个冥府其实是对现实的社会制度的复制。按冥府规则,善良者入天堂,作恶者下地狱,但无一例外亡魂都得经过阎王第十殿领饮孟婆汤,忘掉前世种种社会关系:恩怨、感情、贫富。而且要彻底清除记忆,相当于格式化,从而获得新生。反观希腊神话,有两类人享有不饮忘川水的特权:首先是那些受缪斯感召或是具有特权的人;那些想要转生的灵魂,愚者多饮忘川水,而智者避而求饮忆川水 ,因此希腊神话中的遗忘是一种弹性的差序遗忘。希腊神话所表现的世界观特征可概括为个性张扬、征服和占有。个体行为受灼热而不可遏制的感情与意志支配,迷狂的宗教精神表现在崇拜酒神的奥尔弗斯(Orphous):黑夜中酗酒、颠狂的活动,追求脱离肉身、欲死欲仙的神秘体验。希腊神话强调个人建功立业,个人英雄主义成为众神的标签。两种文化实际是崇力与尚德的区别。
中国社会为什么要采取“组织化忘却”呢?遗忘前世方能心无妄思、意无妄动,才能安于现世。否则,致令世间人妄认前生的眷属,扰乱了世情。据清人赵吉士《寄园寄所寄》载:宣府都指挥胡婿有妾,死后八十里外民产一女,生便言“我胡指挥二室也”。如果人出生时前世记忆犹存,他将失去家的归属感而成为飘泊无根的人;如果前世恩怨不曾遗忘,无法在阳世安分守己,整个社会秩序可能面临危机。此外集体遗忘是防止泄漏阴间机巧、维护了阴间的权威的最佳方案,正如阳间帝王和朝廷需要保持高高在上的神秘状态一样,阴曹地府也要防止权威的解构和祛魅,维系一种敬畏感。如果有奸诈的鬼魂不肯喝汤,那么脚下就会出现铜钩,刺穿喉咙,鬼魂被迫就饮。孟婆汤让亡灵遗忘过去之同时也让生者相信,逝者已矣,阴阳两隔已成事实,生者不应太过沉溺过往。
人死成鬼,外物不存,但一些鬼魂想方设法回避那碗孟婆汤来延续记忆。为什么抗拒组织化遗忘?欲保存记忆的鬼魂,其内心必有什么放不下的东西,她们大多是“心似残潮恨不平”的怨女,她们拒绝孟婆汤,宁可做孤魂野鬼也要清算负心郎,破坏他的功名,阻止他的婚姻和事业。在民间出于对格式化的恐惧,人们通过给亡人夹带茶叶的丧葬仪式采取反组织化遗忘的对策。在成都市新都军屯乡一带,人刚一断气,人们就在死者的口中放上茶叶,他们认为死者口中有了茶叶那么就不会口渴,到了阴间也就无须喝孟婆汤; 在安徽,如寿县等地,人们也认为死者到了阴间要经过孟婆庄,于是在成殓时,用茶叶一包,拌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山东省志•民俗志》中提到死者的两只手中要拿打狗鞭和打狗饼子,有的袖筒里面还装有茶叶。在死者的袖筒里面装上茶叶,也是希望死者到了阴间不要喝孟婆汤。在浙江一带,死者咽气后,要用甘露叶做成一只菱放在死者口中,另外要把一包茶叶放在死者的手中,放置茶叶时,家属在一旁喃喃念词:“手中自有甘露叶,口渴还有水红菱。” 当地人认为人死后要被阴间鬼役驱至“孟婆亭”灌饮迷魂汤,致使忘却人间旧事,甚而将死者导入迷津备受欺凌兼劳役之苦,而茶叶意味着茶水,其可取代迷魂汤的诱惑而保持死者清醒、理智,故茶叶成为丧葬的重要随葬品。集体遗忘以其刻板的刚性抹煞了人及社会情景的多样性,引起人们抗拒组织化的遗忘模式。神话的隐喻总是与历史事实相关。历史上的焚书坑儒,晚近的文革,其实都是集体遗忘的典型例证,皆试图对人的思想进行格式化处理,以期植入新的思想和观念。但事实上无论在神话里还是在现实中,格式化人的记忆只不过是一厢情愿的幻想。记忆具有很强的复制功能和坚韧的延展性,既便有形的物质实体和肉体可以被消灭,思想也会以某种间接的方式传承下来。
集体遗忘模式是中国政治文化的土壤发育的文化传统,其隐含的逻辑与中国人的世界观有关。中国人把世界看作阴与阳构成的整体,且阴阳相生相克,这是是古代中国人的互动论观点。人们自然认为阴间鬼魂既能阴佑现实世界,也能消极地阻碍它,就是说阴间的混乱会引起现实社会的失序和不安。从社会治理者的角度看,尤其当阴的世界严重影响阳世的秩序和安稳时,阴阳两界的分野则变得泾渭分明。这两个既结为整体又相互分隔的世界,并不是自然宇宙观的悖论,而是因为神鬼世界对现实世界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重作用,因而在国家与社会两个层面中都举办大量的仪式活动,都是为了在人神、人鬼和天人之际加以沟通直至达到平衡。整体性的世界观与“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即家庭、家族与国家在组织结构方面保持共同性)强化了中国社会的集体主义和集权主义倾向。大禹治水、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和夸父追日等神话体现的是集体主义的价值观,上述文化英雄不惜牺牲个人以完成整体利益的目标,使得中国的神灵比较易于顺从和依附于天帝的统一权威。这种神话传统其实是现实社会结构的镜像。极权主义的国家治理方式往往会形成大一统的思想意识形态,要求全社会保持思想上的一致性,当然也会排斥一切危及一致性的思想意识。所以国家往往会采取有组织的社会行动,确切地说是发动举国的社会运动。如果把思想建构分为清除和重建两个方面,那么社会运动就会表现为集体的遗忘和记忆。国家号令并通过民间渠道将不利于社会建构的东西加以排除和格式化处理,孟婆汤文化便是一个例子。与此同时还有组织化的社会记忆相配合,阴曹地府的图景遍布中华帝国的佛道庙宇和城隍庙,最著名者为丰都鬼城,这些恐怖景象所隐含的意识形态是直接针对社会记忆的,目的无非是引导民众记住朝廷提倡的美德、设置的规范从而规训社会成员。集体遗忘在中国宇宙观的基础上延续了神话的传统,最终由社会结构中的极权主义治理方式型塑而成,故这一文化和政治过程构成了集体遗忘的逻辑。
论文发表于《民间文化论坛》200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