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用户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073|回复: 0

《面 对 汉 画 的 思 考》书稿简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9 09:5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
刘辉,男,1965年生于安徽萧县农村,初中文化;原为萧县煤球厂临时工,后自谋生计;现住在萧县交通西路西南一巷一号。
皖北的萧县汉墓多,汉画像石遗存的数量大,常见散落于山坡,也有的垒砌在桥上。当对汉画像石有所认识后,就对它很感兴趣;通过自学并在老师们的指导下,进入了汉画研究。2003年前,在《徐州日报》、上海《博古》等报刊,发表过有关汉画的短小文章。自2004年起,在《中国书画》、《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中华文化画报》、《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寻根》杂志等报刊,先后发表了近30篇长、短汉画研究文章;2006年3月,在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了由著名学者冯其庸先生题评的《汉画解读》一书。


面 对 汉 画 的 思 考
(汉画研究论文集)

刘  辉著


目          次


汉画像主格论  (载《中国书画》杂志,2008年第11期),约8000字
试论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  (载《中华文化画报》杂志,2009年1月),6200字
汉代梧县汉画像石初探  约10000字
萧县城阳村汉代祠堂调查报告  约5300字


汉画车马图像辨析/兼与巫鸿先生商榷  (载《中国书画》杂志,2007年第11期),约8000字
秦始皇泗水捞鼎揭秘  (本文已经收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的录用通知,),约8500字
    附“秦始皇泗水捞鼎略说”( 载《人民日报》,2007年2月6日)
武氏祠中“汉承尧运”的汉画像解读  (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7年第7期),约8000字。附嘉祥发现的早期刘邦为“神龙转世”汉画  约1500字
汉祠堂画像略考  (载《寻根》杂志,2008年第5期),约6800字
武氏祠“信夫射孺子”汉画考释  约5200字
汉画中孔子与老子、项橐图像的探讨  约6800字
琐谈苏鲁豫皖接壤地区汉画中之尚武精神  约7800字
汉画中的孝道文化所体现的思想与启示  约8000字
从汉画看汉代的升仙愿望  (载《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约7000字
沛县石椁墓中的“西王母”管见  约6200字
嘉祥武氏祠汉画琐议  约6800字
中国人的审美观与汉画像写意性渊源    约7600字

汉画“大禹治水图”给今天的启示  (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6月2日),约1000字
《纺织图》汉画像石浅谈  (载《人民日报》,2005年5月21日),约1000字
神龙转世传说新解  (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9月11日),约1000字
汉画“神龙迎宾图”的价值  (载《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5月21日),约为1000字
饮酒观舞图汉画像石  (载《人民政协报》,2004年6月17日),约1000字
汉画“高绠图”赏析  (载《人民政协报》,2004年9月9日),约1000字
武氏祠左石室第五石考释  (载《人民政协报》,2006年1月12日),约1500字
封爵封侯图略释  (载《人民政协报》,2006年4月20日),约1000字
二桃杀三士汉画的意义与汉祠堂配置略考  (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2月8日),约1400字
重在写意的“庖厨宴饮图”简析  (载《人民政协报》,2007年7月13日),1000字
从汉画“闵子骞失棰”说起  (载《人民政协报》,2008年2月20日),约1000字


淮北汉画像石初步研究  (载《中国书画》杂志,2004年第4期),约6300字
汉画“龙•虎”的图像意义  (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约5500字
汉画中树木的意义  约6000字
汉画中历史故事的组合、版本与变化  约8200字
汉画中的饮食文化  约5000字
汉画细节漫议  约9000字  (载《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漫议汉画中的妇女  约7400字
陕北汉画的特色与产生的原因  约7000字
   

后记  约1600字

















《面对汉画的思考》 书稿内容简介

《面对汉画的思考》,是本人继《汉画解读》出版后,又一本汉画研究文稿。
《面对汉画的思考》一书,收入本人五年来,尤其是近两年来撰写的汉画研究文章,计包括《汉画主格论》、《试论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汉画车马图像辨析/兼与巫鸿先生商榷》、《秦始皇泗水捞鼎揭秘》等34篇,其中20余篇已在《人民日报》、《人民日报•海外版》、《人民政协报》和《中国书画》、《中华文化画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徐州工程学院学报》、《寻根》等报刊发表,总计约18万字,并附汉画像图片近百幅。
其中,作者在《汉画主格论》(见《中国书画》杂志2008年第11期)一文中,指出了几十年来汉画研究中一个根本性的失当问题,即:在分格(分层)汉画中,逐格的解读和研究,把一方完整的汉画,割裂成若干碎片,告诉读者的只能是零碎的知识,难以传达出墓主及刻绘者的完整本意;大胆而科学地提出,先找出并认定主要之格,然后以主格为中心、同时找出与其他各格的内在关系、其他各格服务于主格的研究方法,告诉并帮助读者去领略每一方分格汉画像的主旨。汉画主格论,同样适用于不分格的汉画;以此观点,找出主要物象,再进行深入地研究。只有如此,才能使汉画研究走上正确的轨道。在《汉画中的三维时空构图》(载《中华文化画报》杂志,2008年第12期)一文中,作者惊奇地发现并告诉读者,在林林总总的汉画中,虽然只有这么几幅奇特构图的汉画,却出现了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把发生在此时此地和彼时彼地的事件集中在一幅画面中刻绘,以彼时彼地发生的事件衬托此时此地发生的事件,既增强了刻绘作品的表现力,又丰富了画像的内涵;此种三维时空的构图法,不但在同时期西欧绘画中不曾发现过,即使是现在中外绘画作品中也十分罕见。因此,此种构图法,对中外绘画活动,具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性意义。发表在2007年第八期《中国书画》杂志中的《汉画车马图像辨析/兼与巫鸿先生商榷》一文,匡正了巫鸿先生发表在同期杂志上的《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汉代艺术中的车马图像》一文中的观点。而在《秦始皇泗水捞鼎揭秘》(本文已经接到《徐州师范大学学报》的录用通知)中,则是通过考证和研究,指出史料记载和人们习惯性认定的所谓实事,其实是刘邦起义前后蓄意制造的一种“革命”舆论,而并非实有其事。
《面对汉画的思考》一书中,收入的其他各篇文稿,有的是提出新的观点,有的是在汉画研究中不同意见的“争鸣”,有的作了较为深入地开掘,有的则是对纷繁研究对象的系统性梳理等。
   
    如果有出版社感兴趣,请与本人联系  刘辉 电话13195575937 谢谢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用户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民间文化青年论坛 Forum of Folk Culture Studies

GMT+8, 2024-11-22 14:37

Powered by Discuz! X3.5

Copyright © 2024 https://www.folkculture.cn

手机扫码访问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